APP下载

小学数学“先学后交,交后再教”教学策略的尝试

2019-09-20江巧

知识文库 2019年17期
关键词:先学自学分数

江巧

先学后交,交后再教的教学策略是较为灵活的教育模式之一。在课堂教学中既能展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学生的主体活动。本文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教学为例,提出了“个体自学,以书为根”、“小组商议,以生为本”、“集体共学,以师为友”的三条策略践行这一理念,以此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发展。

1 个体自学,以书为根。

1.1 互动教学促自学

小课堂大天地。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激励着学生的学习,是师生信息交流、情感火花碰撞的过程,课堂互动情景的创造能让学生投入到积极的教学活动中去。例如在五年级下册的《分数意义》第一课时中,教材编排了3幅主题鲜明的插图,插图一讲述的是前人用结绳记事的方法,遇到的问题是:不足一段的怎么记?这幅插图旗帜鲜明地揭示了在测量中往往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时应需产生了分数。插图二讲述的是生活中常见的事例,从而让学生感受分数并联系生活情景,从而促进分数的理解和教育。最后通过大量的探究活动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和单位“1”,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鉴于教材的编排意图和五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在课一开始,教师就以教材为根据地,逐步引导学生开展自学活动。

[片段一](教师播放视频)师:从视频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能从分蛋糕中回忆起一些数学知识吗?说说你对分数有了哪些了解?

生1:我听到了要我们懂得关爱和分享。生2: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四份之一

1.2 精设任务引自学

自学离不开教师的引导,针对学生个性特点和学习内容,教师精心设计自学任务单,以单元任务的形式引导学生展开自学,诱发学生的探索与实践,抛开云雾见本尊,都需要教师的引领,在课前教师将学习内容布置给学生能让学生学有方向,学有目的,学生的自学才能取得良好效果,进而打造高效课堂。

[片段二]师:想一想:1、分数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2、分数能帮我们解决哪些问题?3、怎样的数才称之为分数?

师:请大家带着这三个问题自学课本45至46页,并划一划、写一写、读一读重点。

教师指导学生开展自学活动

……

2 小组商议,以生为本。

2.1 把握商议的层次

尽管学生在三年级的时候接触了分数,通过自学虽能对分数作了进一步的了解,但此时的概念未必是正确的,加上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搭建一个平台让学生展示或暴露学生的思维,把握商议问题的时间和切入点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商议,也就是平常所说的交流。数学课中的交流实际上也是师生内在思维的表达,在交流中能够实现信息分享,获得同学的认可,接受大家的质疑,在质疑中思维的火花再次碰撞,修正并得以启发,获得真正有价值的发现。在学生自学课本获得分数的初步感知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说说自己的理解,表达自己的思想。

[片段三]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结合平时的生活经验,大家先在组内讨论一下,你认为分数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能帮我们解决什么困难?你对分数有哪些了解?最后由组长整理,汇报。

组1:我们从书上了解到分数是在不够分的情况下产生的,能计算除法算式。

组2:我们认为被除数不能除以除数的时候也产生了分数,古时候人们测量的时候也用到分数。

组3:我们认为分数就是一个数,只是和整数有点不一样,它是在平均分的时候表示的。

……

师:什么是一个整体,在生活中你可以把什么看成一个整体?

生1:可以把一个图形看成一个整体。生2:可以把一个苹果看作一个整体。生3:可以把一根跳绳看成一个整体

……

2.2 加强小组商议的引领

学生的小组商议,不论能力如何、成员的多少,都是一个整体,它都需要教师的建设与引领,才能使活动有序开展,发挥小组整体优势,提高学习的整体和个体实效。

[片段四]

显示大屏幕:(一个长方形、1个正方形、1个圆形、1根绳子、1个苹果)

师:如果这4个苹果也用1来表示,你有什么好办法?

请小组长带领大家相互讨论一下,把大家的想法记录下来,我们等会再汇报。

生1:可以给他们画在一个圈里。生2:把它们合在一起。生3:我认为合在一起还是4个,可以把它们装在一个盘子里,就可以用1来表示。

师:出示单位“1”概念。想一想,这个单位“1”和自然数1一样吗?

生1:不一样的。

生2:我也认为不一样,自然数1是表示1个的,而单位“1”有时候可以是一些物体的。

生3:不一样,一个物体和一些物体都可以看作单位“1”,它的范围比自然数1大多了。

师:现在给大家一个单位“1”,你能找出分数吗?找到后和同桌交流一下:你找到了什么分数?你是怎样找到的?

生1:我找到了二分之一,我是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是二分之一。生2:6个苹果应该是单位“1”。生3:我把单位“1”平均分成了6份,找到了六分之一、六分之二至六分之六的分数。

……

教师在切实了解学生自学情况的基础上,给学生搭建交流的平台,使原本模糊的概念逐步清晰化、更加具体明确进而延伸至生活实例,让学生自我总结、提升,不仅夯实双基,也提升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3 集体共学,以师为友。

小组商议后的数学课堂该怎么组织?这也是一线教师们担心的问题。因此交流后的课堂教学,首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的角色问题,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材料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建构知识,达到集体共学,共同进步的目的。

3.1 在疑难处共学

在充分讨论、交流、质疑的基础上很多学生都能达到解惑的目的,但总会有部分学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尤其是学习内容的难点处更容易卡壳。在学生疑难处组织师生共学,即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带领学生更上一层,又能让优生带动其他学生,促进整个班集体的学习。

例如教师关注分数意义的核心知识结构,以结构为载体,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分数意义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帮助学生掌握主动学习的工具。在让学生经历真实的探究、创造、协作与问题解决,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上教师的作用尤为突出。

[片段五]

大屏幕显示,理解分数的意义

师:请大家横着看这3个分数,你发现了什么?

生1:分子相同。生2:分子相同就是取的1份一样。生3:单位“1”也相同。

师:单位“1”相同那么这1份的苹果数量相同吗?为什么?

引出分数单位的概念

3.2 在关键处共学

教学中落实新知后可以通过层次性的练习提升知识的容量,使得教与学的信息得到及时的反馈,把课堂上掌握的知识有效地转化为技能技巧。在学习的关键处组织共学,能有效提高师生的综合运用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片段六]

大屏幕显示,组织共学

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堆糖的(  )。平均分成3份,2份是这堆糖的(  )。

平均分成4份,3份是这堆糖的(  )。平均分成6份,5份是這堆糖的(  )。

先学后交,交后再教是有机结合的一个整体,学中有交,学中有教,教中有学,教中有交,如果说教少学多是从知识的数量来判断的话,那么先学后交、交后再教就是从时间上来界定的。事实证明,时间因素在教学中具备着关键的作用。在课伊始教师把学习任务交给学生,这本身就是教师对学生的一大信任的表现,给学生带来了成就感。更甚者学生获得的知识不是靠教师来讲授的,而是由学生自己架构习得的,学生成了学习知识的主人,拥有足够的自由空间,只有在这样的状态下,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感觉或有意或无意地安排学习,挖掘知识的最大价值。先学后交,交后再教刚巧就创造了这样的一种途径。

(作者单位:温岭市太平小学东部校区)

猜你喜欢

先学自学分数
浅议“分层先学”式初中物理教学模式
一种快速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
把握物理难点,分数更上一步
“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在复习课中的应用
先学后教探索数学课堂新模式オ
……的近似分数的若干美妙性质
有指导的“裸读”式“先学”
奇妙分数与特殊数列自动生成
告读者
怎样培养自学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