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实一体课面对“手机依赖困境”的对策初探
2019-09-20李哲
李哲
手机依赖是现今高职院校学生的通病。文章在分析学生课堂手机依赖的特点,剖析原因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访谈法、观察法、文献法等多种研究方法提出了改善高职生手机依赖的三条途径。
手机依赖症是指个体因为使用手机行为失控,导致其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的痴迷状态。基于高职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特点,课堂教学不仅对学生的理论素养提出极高要求,同时也需要学生实践能力的不断提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遇到“知识瓶颈”时,就会抵挡不住手机诱惑。久而久之,学生上课玩手机便成了一种习惯。
1 学生课堂手机依赖的特点和原因分析
针对当前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过度依赖手机,以至于课堂出现大量隐性逃课的现象,课堂教学质量严重下降的问题。笔者通过观察法和访谈法,提炼出诱发学生课堂手机依赖的原因。
1.1课堂手机依赖的特点
在观察和访谈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了一个现象。同学们课堂上关注手机的情况之中,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是有效信息,比如有重要的事情要处理,有重要的信息要回复等情况极少。而大多数情况下,同学们关注手机是出于行为惯性。在无所事事的情况下玩手机会加深学生的课堂教学知识的厌恶和无聊感。这种厌恶和无聊感以一种恶性循环的方式诱惑着高职生轻视书本知识,享受网络式的快餐知识。一旦同学们开始关注手机上的内容,课堂上的内容很难再次对其产生吸引力。因此手机中各种渠道和途径所传递的信息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相较于课堂教学内容都要丰富的多,当同学们开始出现手机隐性逃课行为之后,即使老师反复强调关注课堂,学生的注意力也很难转移回课堂来。这种不可逆性的网络成瘾会让课堂教学质量不打折扣。
1.2课堂手机依赖症成瘾的原因分析
1.2.1矛盾一——枯燥的理论教学与薄弱的学习能力
首先,高职阶段的学生受限于知识结构理论课部分很难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当课堂授课内容出现理论部分的时候,很快他们就很难保持注意力,开始掏出手机,进入隐性逃课状态。
其次,受到学习能力的影响,高职阶段习惯在“大概”了解到老师所讲的内容之后,就开始转移注意力。然而,他们对知识的掌握仅仅停留在“表层认知”,缺乏“深层理解”。因此在理论部分讲授的时候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完全不了解授课内容的时候,注意力专注于老师;稍了解内容之后,就开始一心二用,一边听着老师的授课一边刷手机;之后注意力就全部被手机吸引。
在访谈中,有学生表示,自己对理论学习力不从心,每次理论学习都打击自信心,玩玩手机便会开心起来。由此可见,由于高职学生原有知识底子薄弱,很难真正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1.2.2矛盾二——应付型的展示与逃避型的倾听
在课堂上,老师通常会让同学展示自己的作业或练习成果,其目的除了考察展示同学的学习效果之外,这对于其他同学也是一次良好的学习机会。但课堂展示需要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高职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欠佳,很难在课下认真、独立的完成课外作业。即便完成,质量也不容乐观。
在课堂展示中,不仅是展示者,其他学生也应该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但是往往事与愿违,当老师叫到一位同学的时候,其他同學就会觉得万事大吉,缺乏倾听展示的耐心和点评展示的能力。取而代之的是掏出了手机开始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因此课堂展示也成了诱发课堂手机依赖的一个诱因。
2 关于改善课堂手机依赖的对策建议
2.1兼顾模块与专题、理论与实践
教学内容的实施需要充足的教学时间做保障。然而,充足并不意味着固定。因此,学校可考虑给教师放权,让教师尝试灵活把握课堂时间,改变传统课堂以40分钟为界限的模式,不再以规定时间作为划分课堂内容的分界线,设置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教学内容,以内容为模块,灵活课堂时间,保证课堂教学时间内的效率。
灵活不意味着随意。课堂教学时间的设置需要基于专题化的课程模式,一节课针对性的解决某一问题。围绕教学的内容,教师可采用“休息——学习——练习——反馈——休息”的循环模式,将大的课程目标拆分成每一个小知识点,两次休息之间完成一个知识点的理论学习、练习和反馈全部过程,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消除学生运用手机来打发上课时间的行为。
教师在实施模块与专题教学时,需适当压缩理论讲授部分。考虑到学生连续听教授讲授超过5-7分钟后就会产生手机隐性逃课的现状,教师拆分知识点,将每一个理论重点部分压在5分钟内完成讲解,以学生可以保持注意力的阶段内完成理论讲解,避免出现无意识的浏览手机行为。
此外,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理论部分讲解完毕之后,立刻针对性地安排相应的练习内容,组织学生展开练习。一方面,帮助学生认识到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减少课堂使用手机的机会。在练习之后当场展示,在成果意识的推动下,可以保证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在心理层面上让班级同学作为他的关键他人,为了在同学们面前有好的表现的目的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