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战略背景下东莞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思考
2019-09-20蔡午萍
蔡午萍
摘 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和国际经济合作新平台,为东莞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带来机遇和挑战。本文从东莞对外贸易发展的新阶段入手,分析了东莞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对策略。本地职业教育更是为本地社会经济发展而服务,产教融合,才是职业教育成功的最大意义。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产学融合
2019年2月,国家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标志大湾区建设进入深入推进的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地处我国沿海开放前沿,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对于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走深走实具有重要意义,东莞则位于大湾区的重要节点,意味着东莞在国家发展大局的重要性有望进一步提升。预计到2030年,粤港澳大湾区大湾区GDP总量将突破4.62万亿美元,超过东京和纽约湾区,成为世界第一湾区。2019年《东莞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东莞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决心,对接“一带一路”建设。
东莞对外贸易的发达,势必对商务英语人才需求增多,要求增高。东莞本地高校都在积极探索专业建设改革,办出特色专业,培养特色人才,更好地为本土经济服务。
一、东莞对外贸易现状
2008年以前,东莞制造业多为港澳台等加工贸易为主的出口企业,因此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时,不少企业减产甚至倒闭。但是挑战和机遇并存,东莞市政府借此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并致力于推动制造企业转型升级,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11年后东莞制造业技术水平一直处于上升。东莞的产业链完整,涉及行业众多。从国家统计数据中显示,与东莞从事进出口贸易的国际和地区多达220个。
2019年3月,东莞商务局公布了东莞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突破1.3万亿元,同比增长9.5%,高于广东省4.4个百分点,增速在珠三角九市排名第一,同时跨境电商进出口达370.1亿元,同比增长133%,总量位居全国第一,外贸综合竞争力稳居全国第三。《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对东莞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东莞政府根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规划纲》,提出建设“湾区都市、品质东莞”的战略部署,将东莞打造为大湾区先进的制造业中心,强化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强化现代服务业功能,融入大湾区建设,发挥自身优势,实现湾内产业协同发展。
东莞本土高职院校共有四所,均有开设商务英语专业,意味着每年约有上千名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就业,但由于国际贸易行业初就业时工资不高,工作时间延长(需与外国公司倒时差),外贸企业多位于镇区,根据学生就业调查显示,从事外贸行业的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并不多,加之粤港澳大湾区和“一带一路”战略对国际贸易人才标准更高,也就造成了东莞国际贸易类人才供给不足。
二、東莞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高职是指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商务英语专业是外语专业主动适应国家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体现。商务英语专业自开办至今十年有余,人才培养逐步形成了国际化、复合型和实用性的特点。作为立足于东莞的本土职业院校,在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新战略下,如何推动商务英语专业改革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顺应时代变化,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显得尤为重要。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师资国际商务素质不高。据不完全统计,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师多半是英语或翻译专业研究生,虽然英语基础知识扎实,文学底蕴较高,但缺乏国际商务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接受课程后就自学,因此讲授只能局限于自身理解水平和课本理论,甚至有些教师讲授过程中自我困惑,缺乏真正实战经验和让人信服的案例讲解,不利于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实现。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生缺乏实践。高职商务英语具有跨学科性质,以笔者所在的商务英语专业为例,课程设置涉及经济、物流、法律、管理等多门学科,广泛涉猎,却忽视了真正需要加强集中练习的实践课程。
教学模式单调,无法吸引学生。当前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单一,虽有应用多媒体课件讲授,但教学过程仍多以教师借用PPT传授理论知识,学生听和记或者教师一问学生一答,部分难的知识点,教师变成了自问自答,学生埋头走神。当然,这种教学模式与高职类大部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自我能动性不高,遇到困难就后退有一定关系。
三、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思考
(一)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作为湾区内的高职院校,应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战略,紧随经济发展趋势,以大湾区市场需求为导向,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东莞的跨境电商在近年来发展趋势迅猛,机电制造产业更新换代,“互联网+”成为大时代的主流,因此掌握基本英语和国际贸易知识,熟练使用计算机技能和略懂行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更切实可行。
(二)优化课程体系,推进产学融合
商务英语专业属于外语类专业,因此坚持英语专业的核心内涵,即掌握英语的听说读写译基本语言能力,同时又要突出商务的优势和特色,更要服务于本地社会经济发展。因此课程体系中强化语言基本功训练,重视商务知识的学习特别是跨境电商,将跨学科课程作为辅修课程或者选修课程,学生根据自己兴趣和将来可能从事的行业选择跨学科课程,注重国际化和不同国家文化知识的了解,找到平衡点。
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了《国际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针对职业教育内外部改革的关键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案。在实施方案中,要求推动校企深度合作。产教融合是提高职业教育体系水平的关键,也是确保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好坏的根本。学校可以在政府牵线下,与当地龙头外贸企业进行实质性的合作,探索学校-企业新合作模式,即产学融合。企业能工巧匠参与制定教学标准,整合资源,提升专业建设的质量。
(三)积极培训和引进师资
在职教师,特别是非科班的英语专业类教师应该避免用语言教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商务类课程的教授,如《国际市场营销》课程不仅仅关注寻找客户和开发客户的英文词汇、句式,更应该注重开发的策略和渠道。为了避免非科班教师在讲授课程中过于理论化,可为教师提供实践的场所和机会,如派教师去校企合作企业轮岗,产学融合,这样便于教师在实际工作中,获得信息,提高其实践教学能力。
引进师资,除了英语合格外,其本科或硕士学历至少一个应为经济或管理类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师建议从行业中兼职聘请,集中实训学生两周或者一月,强调应用知识。
(四)教学模式改变
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在传授完基本知识后,把课堂留给学生,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在进行必要的教学展示后,涉及不同任务,分组课程案例分析,操作演示,角色模拟等等,哪怕是最简单的讨论,都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应用信息化平台慕课、微课等。
(五)湾区教育合作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规划纲要》第八章明确提出,大湾区要打造教育和人才的高地。东莞地方高职院校应该充分发挥地域优势,支持结成本地高职院校联盟,加快与港澳高校合作办学,积极探索开展相互承认特定课程的学分,灵活的交换生安排,加强人才流动和交流合作。
当然,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不可或缺。东莞在经历了劳动密集型企业带来的高速经济发展,也从繁荣过后金融危机企业接二连三的倒闭潮中得到教训,企业想要持续发展,就必须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靠技术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因此,高职教育在培养学生基本的岗位知识能力和技能外,更应该帮助学生养成知识创新意识,实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盛武.广东东莞在构建粤港澳大湾区的定位及思考[J].中国国情国力,2018(9):77.
[2] 孙彦平.“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院校国际商务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职业技术,2019(6):1-4.
[3] 杨本建,林云鹏.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升级现状分析[J].城市观察,2018(4):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