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师生阅读学习共同体

2019-09-20陈友宝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9年6期
关键词:苏东坡任务驱动议题

【摘 要】某种意义上,语文课堂教学呼应着新课标、新方向。在价值导向上,突出立德树人,指向核心素养;在学习能力上,强调培养人的读写素养、独立思考品质与探究创新能力;在教学组织上,倡导师生共同设计,构建学习共同体;在学习评价上,树立全评价意识,让评价主体多元化,让评价过程全程化;在学科素养上,突出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以及表达得体、逻辑推断、阅读思辨等关键能力。群文教学如何构建?学习“议题”怎样产生?以“群文教学:走近苏东坡”探讨构建阅读学习共同体,在于培养学习能力,更本质意义在于让生活更容易。

【关键词】群文教学;苏东坡;议题;任务驱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43-0075-05

【作者简介】陈友宝,江苏省江阴市第一中学(江苏江阴,214431)副校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2017年版课标”)提出了“学习任务群”概念,既是对语文课程内容的指导性建构,也是对语文学习方式的探求与开掘。随着对语文阅读的重视,更随着课程标准的倡导,“群文教学”备受关注。什么是“群文”?“群”和“文”有着怎样的关联?如何构建与实践“群文教学”?

笔者以为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需要理解以学习任务群构建的语文课堂的教学样态。以学习任务群构建的语文课堂教学应坚持以高中生的思维成长特别是精神成长为价值取向,通过语文学习活动突出学生主体性,特别是对学生关键品格的培育,让其内心更积极,精神更充盈;教学的切入点在于对2017年版课标学习方式的理解,2017年版课标提出了“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三种学习方式,并且这三种方式是有机整合、不能被割裂的。为此,笔者认为“群文教学”,一应该强调情境创设与对话交流,课堂教学从“群”出发,整体把握共同确定学习任务,再从“群”走向“文”,在整章整篇乃至整本书的观照下理解“文”,再回到“群”进行深度对话,“群”是选定的,“群”也是可以再整合的。二应该以任务驱动,突出实践体验学习品质,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生活,参与与体悟生活,努力让语文课堂向学生成长打开,向生活本身打开。

其次,需要理解基于语文课堂学习的高中学情。高中生处于思维活跃期和思想形成期,对外界、对自己都开始有了或朦胧或清楚的看法,且急于倾诉、乐于表达。所以,在高中阶段,语文教学应该抓住学生正在形成的思辨能力,对其表达渴望进行适当引导,让学生的思想通过语文学习变得更丰富。

在此基础上,我们再来探讨群文学习活动。确定群文的标准是什么?如何落实“群文阅读”这样的任务群学习?下面以笔者的教学探索与实录作先行性探究,尝试回答上述问题。

一、教学目标及说明

1.基于《赤壁赋》的学习,师生合力统整群文作为学习内容。2.阅读归纳群文共性的“议题”,形成基于群文阅读的共性化思考。3.基于“议题”,进行小组式思辨性学习,丰富对文本的体验并深化认识。(教学重点)4.质疑探究,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学难点)

教学说明:本次群文阅读共有三课时,第一课时:学习《赤壁赋》(初读《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第二课时:“群文教学:走近苏东坡”(《东坡突围》《苏轼的意义》《诗人的执著和超脱》《文赤壁》《蘇轼的孤独与美丽》);第三课时:整本书阅读推荐。本文主要呈现第二课时“群文教学:走近苏东坡”的教学,第一、三课时限于篇幅,不做阐释。

二、“群文教学:走近苏东坡”教学实录及教学意图

1.商定“议题”:基于对群文的讨论与发现。

师:在第一课时学习基础上,印发了大家推荐出的5篇文章,并集结成苏东坡专题阅读的“群文阅读”。请大家初读一遍,思考什么是“群文”?请结合对课文的学习和5篇文章的阅读,说说你发现的联系点。

生1:反映不同的视角,是不同体裁的表达,不同情境的体悟。

师:那么相同性呢?

生1:都与《赤壁赋》有很多联系。

师:怎么理解很多联系?

生1:如都是与乌台诗案经历与黄冈的生活体悟有关,都写到人生的矛盾与豁达,都有对命运的思考与表达。

生2:写了文人遭遇悲剧命运,都写了苏东坡遭遇人生转折后人生态度发生的变化。

生3:苏东坡的朴质、豁达并产生积极影响。

师:你认为都是积极的?是作者的评论倾向,还是苏东坡的人生取向?

生3:或许这样说好一点,是基于苏东坡达观意识的生命哲学。

生4:苏东坡由黄州而突围,我认为属于积极突围。

师:好,我们在群言的基础上,发现有认同也有争鸣,那么我们今天可否根据这些文章归纳出一个共性的议题来深入学习,以进一步认识苏东坡,体悟其情感历程,感悟人生态度的变化带来的影响与意义。基于《赤壁赋》的学习,请归纳这组文章带给我们的学习“议题”。

学生思考、讨论。

生5:我觉得可以以“苏东坡遭遇贬谪甚至生死相逼的人生转折后其人生态度的变化”作为议题,因为这个话题都关系到苏东坡的“价值观”,这是几篇文章较为明显的一个联系点。

师生讨论后表示赞同。

(教学意图:群文学习“任务”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关注通过学习活动引导实践体验。传统教学中我们习惯了根据教材既定内容授课,习惯由教师自己确定教学目标与任务,不习惯的是课堂“生成”,而群文学习活动的前提是通过师生共同参与,充分对话,生成课堂议题,进而展开学习。)

2.从群到文:基于小组式学习的对话。

师:确定议题后,让我们继续阅读,完成下列任务。(1)根据议题的共性,进而建立认知联系,围绕议题讨论作者的思想;(2)阅读并发现文本的个性,发表差异性理解,或者多角度理解,以丰富我们对议题的理解;(3)联系我们的生活经历谈谈你对这样的价值观的看法。请同学们先分组学习,小组确定记录人、发言人。每组在阅读《赤壁赋》的基础上,再确定2篇文章,作为课堂上群文阅读互文理解的对象,围绕基于价值观的议题进行思考对话并相互进行补充。

学生分组讨论后,进行展示。

生1:我们小组选择《文赤壁》和《苏轼的意义》作为群文阅读对象。我们聚焦苏轼在乌台诗案之后的转变。在《文赤壁》中,可发现苏轼初至黄州,心中仍有些不白、不公、不平,那一刻他与普通人差不多。不同的是,当他立足江岸,在面对万古东流、惊涛拍岸的浩浩长江时,他内心亦激起千尺巨浪,想起旧时英雄豪杰,如今消逝于世,内心愀然,作《赤壁赋》。后来苏轼对人生的差错已毫不在意,变得旷达超拔,不屑于与围攻他、诬陷他的政敌作敌,只借几分酒力,信笔纵情写华章,三篇不朽之作流传千古,可见苏轼在磨难中是逐渐变得成熟、诚恳、豁达的。如《苏轼的意义》中提到的,他内心深处始终有一种空漠感。

师:聚焦转变,是一个不错的观察。同学发现东坡先生亦是常人,其转变不是瞬间行为,多是渐变。

生2:补充我们小组刚才对《苏轼的意义》这篇文章的发现。苏轼经过乌台诗案后之所以能表达出对人生的空漠感,不仅是对政治的退避,更是对这个社会产生了怀疑、退避。他看透了尘世,虽然不可能完全逃离当时的社会,但他在精神上找到了归宿,找到了存在的价值,至此,他所看到的,或许不仅仅是眼前的苟且,而是更深刻、更透彻的远方。

生3:我们小组阅读的是《东坡突围》和《苏轼的孤独与美丽》。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而被贬,私以为不仅是经这一事件后,苏轼的心境与灵魂得到升华,还有部分原因是他刻意的压制自己。“他真的害怕了吗?……从容赴死的理由。”苏轼并不是真正害怕,而是在这场纠纷中,“一旦跳进里面,怎么也抹不干净”。他的张扬不羁未全部褪去,他抑制住,迫于形势,出于无奈。他无法再改变现状,只得如此。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在挫折、苦难面前独自呈现英雄风采的。

师:你们小组的阅读发现在于,补充前一组的话题,转变可能是迫于无奈,试想想,乌台诗案的审判历程,从对存留证据的发掘,今天的文史研究专家也有类似观点。《苏轼的孤独与美丽》用“选择韬光养晦”,与你们的理解也许是有相同性的。

生4:我们小组阅读的是《苏轼的意义》与《诗人的执著和超脱》。《苏轼的意义》可以归纳为:(1)点出苏轼的文艺成就并不高;(2)苏轼想退隐而无法退隐的矛盾;(3)苏轼在美学上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追求;(4)苏轼的与众不同的美学对于后世的浪漫主义以及艺术创造上的影响。

师:两篇文章都用美学视角进行阅读。美学对于我们来说,在高中是需要拓展的一个领域。建议多读李泽厚、朱光潜等人的美学文章。

生5:我们读的是《东坡突围》《苏轼的孤独和美丽》。《东坡突围》写了他乌台诗案后由幼稚走向了成熟:(1)他变得理性内敛圆滑谨慎,可从“绝不喝多,怕醉失言”等言语中看出;(2)由一个政治文人向真正关注人生体悟的作家转变,可以从“苏东坡的这种自省中……”看出。

生6:苏东坡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中超脱。对朝廷,他既厌恶官场钩心斗角又真心愿为天下考虑。对他自己,在谪居生活中,虽是肉体的监禁,但他的精神、他的诗情却从未被禁锢,反而越发超脱、出尘。

师:最后的总結有点“苏轼范”。

生7:关于《东坡突围》。我想补充前面同学的理解:东坡年少成名,惊才绝艳,他过去的生活,有一半是为朋友所活,生活可谓狂欢。现在事发,却连回信也收不到。正是这些友人们的“孤立”,成就了东坡的孤独,成就了他精神上的狂欢,成熟基于孤独。于是通过这样的精神上的自我反省,他的灵魂开始像星芒一样熠熠生辉,引导千古佳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他的全身光芒,定会撼动四方。

师:两个狂欢对照。曾经狂欢,但是孤独,而今孤独,却是精神的狂欢。

(教学意图:学生分小组进行阅读、讨论,小组学习时间结束后,课堂上重点组织小组交流展学、师生围绕议题展开对话,达成共识,掀起思维碰撞。)

3.深读:叩问价值观,让生活更容易。

师:在《赤壁赋》学习的基础上,通过群文学习与交流,我们从不同视角进行了观察与认识,获得了思维的辩证、思考的深入与体会的丰富。仅此,我们的阅读还不够深入,还需要学会质疑、探究。为此,我们继续进行深度阅读。请同学在刚才交流对话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思考提出问题。

生1:罗曼·罗兰说过,世界上唯一的英雄主义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仍然热爱它。苏东坡是英雄吗?经历乌台诗案,人生剧变甚至不可转向,但是苏东坡仍热爱生活,怎样理解?试问我们自己,如果这样,我们能做得到吗?

生2:苏东坡突围,他突破的是什么?苏东坡为什么能够突围成功?苏东坡的人生态度何以能深远地影响着后来的文人?

师:通过群文学习与对话,我们发现,对于著名历史人物、知名文学家作家等,我们应要树立一个认识:经典,有普适意义,但不存在绝对意义;人物,没有既定的“人设”,但可以有特定时代意义下的考量。刚才的群文学习,也让我们辩证看待乌台诗案之于东坡转变的价值,东坡突围,是因为其对生活抱有渴望,对平淡生活有着积极追求,能够不将乌台诗案的结果视作人生的结果,而是看成丰富人生中的一个样态。这样的理解,如果放到我们的生活中,我们认为不是因为苦难让我们更热爱生活,而是对待苦难的更深刻更全面的认知,会让我们深刻理解生活的真相,会让我们自己觉得生活变得容易了。

师:请继续围绕价值观这一联系点进行深度阅读,阅读方法建议——结合讨论与展学,将自己仍带有疑问的观点、写法等提出来;记录你可以回答的问题,并在组内研讨,不能回答的问题将在全班讨论;结合群文学习,重新对有关文本进行批注;思考——有人赞同“一蓑烟雨任平生”,有人选择“人间至味是清欢”,有人坚定“也无风雨也无晴”。你的看法呢?

推荐苏东坡作品(古文、诗歌、词作、书法等)选读(如:《东坡乐府》《东坡易传》等)、林语堂著《苏东坡传》、电视剧《苏东坡》等。

(教学意图:群文学习,指向某种联系点,如本次群文主要是基于价值观联系点进行比较探讨,本质在于培养思辨能力,更本质意义在于让生活更容易。推荐整本书阅读,讨论苏东坡的人生态度及其价值观,将阅读引向阅读与生活相联系的深处,并向自己的生活打开。)

三、教后反思

审视当下的一些研究,结合教学实践进行思考,笔者认为群文教学应该有这样几个维度需要认识——

1.对“群文”概念的理解。

群文,并非一群文章、众多文章等简单的理解。首先,群文的确定有一定标准。“群文”是基于某种联系点的一组文章,也可以是确定联系点后的选文组合,更可以基于一组文章进而发现联系点进行学习。如基于价值观联系点、基于文学观联系点等。其次,“群文”有主导篇目。如苏东坡专题以教材选文《赤壁赋》为主导比较合适。再次,主导文章的出处有讲究。从教学看,主导文章应该与教材学习有关,至少是源于教材学习篇目而确定,这也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落点。最后,教学目标的设立要明确。教学目标是价值观的碰撞?是文学观的争鸣?是文章理解意义上的发散?是基于思辨能力的培养?是规范文体学习的延伸?是语言学习的整合?等等。但目标不宜多,一堂课,或者一次群文教学,有一到两个目标即可。

2.与单篇、专题教学、整篇阅读学习的区别。

首先,区别于单篇学习,单篇内容多为经典篇目,主要是教材编审基于某种标准而选的文章,针对适合的受众,也有合乎逻辑的选文关系,所以在学习意义上往往也具有普适性。但正因此,我们在学习中也会受编者给定的经典甚至给定的一些经典解读的影响,学习上习惯于“求同”性,教学目标的达成性是评价的关键。群文学习相较于单篇学习,其目的主要在于求异思维。

其次,区别于专题教学,专题教学是编者基于某种既定的联系点进行组文,如价值判断,如文体编排,如文学观史观等。而群文,强调依据一组文章自己发现聯系点,群文给定之初,不下正误判断,不存在既定的标准、范式或组织关系。当然,教学实录中尝试用“主题”与“议题”或“论题”等概念进行区别,只是一个探索与思考,并非一定这样划分。

同样,相对于整篇阅读,内容仍是确定性的,也决定了学生在阅读情境上更多强调整体性,在阅读内容上,更多的是同一性。所以,整篇阅读可以纵深审视,但未必是发散思维或者否定性思维。而群文,选文具有不确定性,可以相似,也可以相反。不确定性必然带来学习的选择性与差异性。正因此,群文议题的确定属于教与学双方的顶层设计,关系到如何选文,关系到阅读的原点,关系到课内外的学习融合,更关系到学习的兴趣。

3.对学习方式的重视。

群文阅读指向阅读,不同于单篇教授,所以“阅读”是一个重要表征。其次,立足学生的兴趣与差异,小组合作学习和交流探究是群文阅读的重要形式。群文学习对团队学习建设更有意义,对体验探究学习有推动性。以小组为单位,以项目(群文选择及任务制订)为载体,以合作互动为交流方式,对学习的理解与深入,对人际交往,对思维的辩证有诸多意义。

4.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自主相结合。

群文阅读,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自由阅读,是教师带着某种思考设计的阅读,或者突出思维碰撞,或者加深语言体会,或者于无疑处生疑,或者进行批判性理解,等等。这就需要教师在文本解读上下功夫,在对话设计上引导学生,鼓励学生。某种意义上,群文阅读更能体现师生是学习共同体的建设。

猜你喜欢

苏东坡任务驱动议题
探究基于核心素养的议题式美术教育
让政治议题“活”起来
妙语尝酒肉
苏东坡问路
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千年英雄苏东坡
苏东坡学无止境
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在电子技术课程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网络应用服务管理》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