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气象节目主持人在灾害性天气中的人文关怀

2019-09-20杨战明

声屏世界 2019年6期
关键词:人文关怀主持人

杨战明

摘要:电视台《天气预报》作为服务类节目,发展至今越来越关注“人”的感受。当下的气象节目主持人应当具备人文关怀意识,尤其在灾害性天气中应从“危机意识”“服务意识”“牵挂意识”“陪伴意识”“把关意识”“宣传意识”等方面多角度体现主持人的人文关怀。这既是气象节目主持人职业特征的体现,也是媒介变革新形势下对气象节目主持人的召唤。

关键词:气象节目 主持人   灾害性天气   人文关怀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种类多样、灾次频繁的国家,地震、干旱、洪涝、寒潮、台风等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电视台《天气预报》作为政府和气象部门防灾减灾的重要窗口,以其权威性和公信力已成为受众获取气象信息的第一媒体。依托气象科学的进步和公共气象服务意识的提高,气象部门在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的准确性和服务性上也有极大的提升。气象影视节目的意义与价值不仅在于权威性和服务性的体现,更在于人情味的体现,因此定位为服务类节目的《天气预报》也应关注“人”的感受和“人”的生存发展。气象节目主持人在灾害性天气中的信息传播想要体现人情味和服务性,除了及时、准确传达天气信息之外,更应该了解受众所想、关注受众所需,对天气进行二次解读,同时也要体现人文关怀,表达对受众的关怀和尊重。

灾害性天气报道中人文关怀

所谓人文关怀:“从哲学层面讲,主要是指对人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的关注、探索和解答,它是与科学理性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从伦理学角度来看,主要是指对人的价值、人的个性、人的尊严、人的地位、人的发展与人的自由的关注、看护和尊重”。①由此可见,人文关怀是一种“以人为本,体现人的本质属性的精神,是揭示人的生存意义,体现人的价值和尊严,追求人的完善和自由发展的精神。其核心就是主张人的主体性,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重视对人类的无限关怀”。②在灾害性天气报道中,“人文关怀”主要强调人的价值,集中体现对人的关心和尊重,作为传播主体的气象节目主持人则承担起传播人文关怀的主要责任。

提升气象节目主持人人文关怀的策略

树立牢固的灾害“危机意识”。气象节目主持人区别于其他节目形态主持人的一个重要要素在于:气象节目主持人不仅要具备一般意义上电视播音员主持人的基本素质,还应当有一定的气象基础知识储备,并在长期工作实践中培养对天气的“敏锐度”和“觉察度”。灾害性天气往往具有极大的破坏力,这就要求气象节目主持人牢固树立灾害“危机意识”,在灾害性天气可能发生或正在发生时发挥足够大的主观能动性。2018年7月11日第8号台风“玛莉亚”以强台风的强度在连江沿海登陆,为1949年以来福建遭遇的最强台风。一般而言,在常规节目中原则上不提及未正式编号的台风,但早在7月3日该台风还是形成时,福州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当晚的《天气预报》节目中就率先播出了气象专家预测其未来将升格为台风且存在袭击福建可能性的研判结论,抢占了信息首发权,并对此次台风从形成到消亡的跟踪报道超过一周时间。正是气象節目主持人在长期实践中所锤炼的敏感性和危机意识,才能敏锐捕捉重要天气信息。对于话语并不多的气象节目主持人而言,能够及时、准确、完整地播发天气信息的本身就是最大的人文关怀。这不仅满足了公众的知情权,还正视了公众危机感,有效疏解公众紧张焦虑的情绪,也为灾害性天气来临前的防御建设起到提示作用。

明确贴近受众的“服务意识”。“人们之所以关心天气预报,并不是气象科学有趣,而是人们有着预知天气的永久渴望。所以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也没有任何资格通过天气预报节目表述气象学者预测天气的思维过程,让观众陪着我们去学气象学院的课程”。③气象节目主持人实现人文关怀的前提就是要了解什么是需要关怀的,即从受众的需求出发,改变平铺直叙、浅层面的气象信息传播方式。具体落实到灾害性天气报道中则是要充分了解观众到底想知道什么,带着问题看天气、解读天气,将预报结论中诸多难以理解的“气象语言”进行“翻译”。例如雨季时常出现暴雨天气,受众最想了解的无非是降雨的落区、时段、持续时间以及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等。气象节目主持人了解受众需求、明确核心问题,就能够在有限的出镜口播中条理清晰、重点明确地将观众所关心的问题解答清楚,优化信息传播效果。以受众本位的“服务意识”,既拉近了信息传、受双方的距离,也体现了胸怀受众的人文关怀。

增强“牵挂意识”和“陪伴意识”。在日常生活中,灾害性天气无疑是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重点,也是《天气预报》节目公共气象服务的重中之重,这就要求主持人在灾害性天气中能够更及时、更权威、更深入地反映天气,细致地表达牵挂意识。随着灾害性天气的进展,对灾害性天气信息传播和解读也会不断推进,呈现出阶段性特征。增强“牵挂意识”和“陪伴意识”就是要求气象节目主持人在报道灾害性天气时连续且完整,在不同阶段及时准确传播最新消息,提供针对性、人性化的服务和指导,积极回应公众疑虑,有效解决公众所关心的实际问题。每一次灾害性天气都会经历前期预警、过程关注、后续跟踪三个阶段,因此在灾害性天气过程中应做好深入渐进的报道。“牵挂意识”和“陪伴意识”应根植在气象节目主持人的心中,主持人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应不断提高对于天气变化的敏感度、觉察度,这样才能始终和公众的情绪融合在一起,让公众感觉到牵挂和陪伴,彰显人文关怀。

提高敏感信息的“把关意识”。灾害性天气具有较大的破坏性和社会关注度,但气象节目主持人的报道中通常有两个误区:一是为了规避预报存在的客观偏差,对于重要信息采取回避态度或模糊处理,当公众的知情权得不到满足,模糊不定的结论就容易引起强烈不满,从而影响媒体公信力;二是解读敏感信息过于随意。个别气象节目主持人为了吸引关注度夸大事实,甚至将灾害娱乐化,从而造成信息不实、谣言四起。因此气象节目主持人在灾害性天气中要把握播报的尺度,“过”和“不及”都不可取,更应坚决摒弃灾害娱乐化,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尊重预报结论,不回避、不夸大,对于敏感信息和结论应邀请气象专家把关,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强化启迪民智的“宣传意识”。气象节目主持人在灾害性天气报道中的人文关怀还应体现在加深人与灾害性天气之间的关联,挖掘其警醒社会的现实意义,树立宣传意识,启迪民智。媒体在灾害性天气中已经积累丰富的防灾减灾报道经验,但面对灾害,公众自身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也同样重要。通过气象知识的科学普及传播,积极引导公众客观认识灾害,目的是“让公众获得更充分的防灾减灾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保障社会经济建设和社会安定与健康发展”。④

结语

职业化和模式化的工作程式容易消磨主持人的职业热情,缺失人文关怀的气象节目主持人和冷漠的“播音机器”本质上并无二致,因为这不能体现气象节目主持人作为“人”这一角色的人情味和服务性。因此只有注入人文关怀的主持人才能从同质化、平庸化的泥潭中走出来,这既是对气象节目主持人的职业要求,也是符合受众需要和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

(作者单位:福州市气象局)

注释:①彭 剑:《非本地灾难报道与媒体策划思路》,《新闻前哨》,2005(1)。

②唐 英:《论电视文化传播与人文精神的弘扬》,《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27)。

③宋英杰:《气象节目主持纵论》,北京,气象出版社,1999年版,第123页。

④杜 莉:《发挥公共气象服务载体作用 做好气象科普宣传》,《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5全媒体气象影视服务创新研究》, 2018年。

猜你喜欢

人文关怀主持人
主持人语
小小主持人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现状与对策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存在的问题及强化对策研究
浅析突发事件网络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关怀的缺失与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