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垦牧文化的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开发
2019-09-20杨华
杨华
[摘 要] 学校致力于“垦牧文化代代传”系列校本课程的开发,通过挖掘资源,开发垦牧特色的美术校本课程,加强学科融合,拓宽实施途径,改进评价体系,推动了小学美术教育与垦牧特色文化的有机融合,让孩子们在美术天地里更好地继承发扬垦牧精神。
[关键词] 垦牧文化;美术;校本课程;开发
一个世纪前,我校所处的通州湾地区还是一片荒无人烟的滩涂。百年砥砺,一代代通州湾儿女在这片热土上洒下奋斗的汗水,如今一座现代化的港口新城矗立在黄海边,与此同时形成的“沉毅勇为、敬业尚贤、开放博纳、尊崇自然”为价值取向的垦牧文化成为学生成长的精神财富。为此,我校致力于研究省级“十三五”重点资助课题“基于垦牧文化的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研究”,作为其中的重要子课题,我们通过开发垦牧特色的美术校本课程,推动了小学美术教育与垦牧文化特色的有机融合,让孩子们在美术天地里更好地继承发扬垦牧精神。
一、挖掘资源,开发校本课程
我们在将垦牧文化引入美术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充分挖掘其所蕴含的垦牧元素,用图片、文字等将其记录下来,用孩子们喜欢的方式生动展现通州湾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事件、涌现出的杰出人物,让学生在触摸垦牧文化的同时产生地域文化自豪感,真正激发他们对垦牧文化的兴趣。经过调查,我们决定开发“灶花”系列课程。
1.了解灶花
过去,本地区乡下人家为了避免柴火燃烧时产生的烟灰溅到锅中,往往会在前面砌上一堵墙,能工巧匠们在上面现场创作,描摹出具有不同时代特征的装饰图案,就是我们常说的“灶花”。
2.欣赏灶花
在对灶花有基本了解后,让学生回家观察民居里土灶台上的灶花,上网搜索灶花图片,在课堂上集中欣赏,讨论灶花的艺术特色,体会其独特的美,感受其所包含的丰富的区域文化。
3.创作灶花
随后在课上讲解灶花的创作流程:工匠们在创作时主要以黑线勾勒为主,一般是“现粉现画”。掌握首先墨线打底稿、随后上色的基本流程后,学生试着自己在纸上创作灶花。有了前面的积累,学生的创造力被充分激发,一幅幅特色鲜明的作品展示出优异的学习成果。
在“灶花”系列课程的成功开发后,我们总结成功的经验,充分挖掘资源,先后开发出“芦扉花布”“芦花靴”“蓝印花开”等系列课程,为孩子们的美术学习创设了广泛的垦牧文化情景,从中学习美术知识、绘画技能,成功加深了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对垦牧文化的理解,提高了他们的审美素养,树立了新一代通州湾孩子的家国情怀。
二、学科融合,拓宽实施途径
融探究性与综合性为一体的深度学习方式,是核心素养时代课程整合的重要实施途径,为此,在美术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深入开展跨学科的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各方面素养都能得到发展,成为垦牧文化传承的生力军。
课题组统筹规划,利用校园内的部分场地,开辟了实践基地——“垦牧园”。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充分挖掘实践基地中的美术元素:活动伊始,孩子们参与班级垦牧园的命名、美化,他们运用已有的美术知识设计园徽,童趣盎然、匠心独具的作品充分体现了自己的美术才能。在垦牧园开辟过程中有的孩子自己设计、制作的稻草人,每个班级都制作了植物名片,孩子们抓住自己班级所种植的植物的主要特征,以水彩画、水墨画、素描等不同方式呈现,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靓丽的风景。孩子们观察垦牧园里的昆虫、植物的生长、劳作的方式……真实的体验、有趣的实践活动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激发了他们创作的冲动,在美术课堂上、在各级各类比赛中,我们的学生以泥塑、绘画等不同形式的作品精彩呈现垦牧文化的独特魅力,赢得了各界的一致好评。
我们的垦牧园既是实践基地,也成了学生艺术创作基地。在美术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过程中,我们在发挥本学科优势的同时,博采众长,注重与其他学科充分整合,让学生在综合性强的实践活动中生成多维度的情境体验,这样,在有效加深他们对美术知识的理解的同时,促进他们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全面提升,从而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打造全新的平台。
三、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在美术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改变当前美术教学评价中普遍存在的过于看重绘画知识、方法的现状,重新构建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
为此,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尝试扩大评价的参与面,从个人、同伴、教师、家长四个方面进行評价,给孩子的表现一个更客观、更全面的评价。与此同时,改变以往评价结果单一陈旧的呈现方式,给每个孩子建了一个“成长记录袋”,家长、教师、学生齐参与,用心记录下孩子所收获的成长经历……打开一本本“垦牧小达人”手册,生动的画面、成功的作品让我们深深感受到我们的孩子在垦牧文化的滋养下,美术综合素养在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屹.乡土文化主题式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综述[M].南京: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8.
(责任编辑: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