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范读课文要“因需而设”

2019-09-20马明霞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9年8期
关键词:时机学情

马明霞

[摘 要] 教师范读课文是提升学生朗读水平的有效策略,但在实际操作中,范读被简单地安排在课始或课末的低效教学行为并不鲜见。范读课文要紧扣学段朗读目标要求,准确地把握学生在朗读中的症结和困境所在,及时、有针对性地体现出示范的原汁原味来,使之贴近学生的成长需求。

[关键词] 范读课文;时机;学情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范读课文像板书一样,对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来说,既有现场直播的效果,又有年深月久的影响力。小学六个年级分成三个学段,朗读的要求在螺旋上升中有明显不同。該在什么时候进行范读,用什么方式进行,要根据具体学情而定,不能简单地处理成“课始”或“课末”这种非此即彼的方式。

对于起始年级的学生而言,教师范读课文比其他年级要更多更全面因而更重要。虽然在学习阅读课文之前,他们的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口语水平,但口语的表达是临时和可变的,使用的场合中关注的人群是家长或其他人,没有谁为了一个字或一个词的运用不同去较真;而读课文则是训练规范的书面语表达,与之对话的是教师和同学,这样哪怕是一个字的读音声调不够准,都在纠正之列。与之相应的朗读要求也正是:读准每一个字的音;读通句子(不多字、不少字、不错字,不颠倒、重复字句);读准标点符号的停顿和表达的语气,读好长句子中词语间的停顿和难读的句子;流利朗读,并有一定语气。落实这样的朗读要求,光靠在课始的一次范读无疑是不够的,课堂上它需要教师在学生随时出现误读或读得不够规范时,用范读来引领(当然也可以发挥小老师的作用)。如教学生读课文中的长句子,教师先要把长句子分成短语领着学生读,然后再串起来把句子完整地读,多读几遍;时间长了,学生自己遇到长句子时要想一想怎样分成几个短语去读,从中渐渐学会读长句子的方法。只有遵循规律,把低年级的朗读要求落到实处,踏踏实实训练好每一步,学生的朗读能力才能循序渐进,稳步提高。

即使到了中高年级,学生的朗读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在具体的课文学习中,教师也要关注学生朗读的具体情况,不能一概而论或只看大多数,否则就可能忽略一些学生在朗读中出现的新问题。这方面,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常常在初读环节中抓住学生出现的具体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用范读解决问题。

我们看看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第一次抱母亲》的教学片段:

师:通过预习,哪位同学能把课文正确流利地读一读。

生:(读)母亲病了,住在医院里……

师:停一停,读读课题。

(生再读,句与句之间还是没有停顿。)

师:读课文要学会停顿,没了停顿就没法思考,读书就是要思考,要想象(板书:思考、想象)。大家听老师来读一、二、三句。

师:(范读第一自然段后)读完一句话要停顿,这样就给自己留下了思考的时间。同样,读完一个自然段,停顿的时间要更长一些,像说话那样自然。大家轻声地读一读第一自然段,试着一边读,一边思考、想象。

师:(众生读后)下面老师再请刚才这位同学读读第一自然段,相信他肯定有进步。

(生读时,注意了停顿,语速适中。众生鼓掌。)

师:真好,请你试着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师:(生读后)越读越有感情了。这段话中有两个地方不好读,一个是“担子”的“担”读四声,另一个“背上背着妹妹”。大家跟着老师读一读。

(师领读课文,生跟着齐读)

于永正老师的这个课例中,学生在读中没有停顿是误以为读得熟、读得快就是读得流利,于老师就停下来指导,在分析原因的同时又进行了示范,还讲解了进一步读好课文的要领所在,然后让所有学生按要求进行练习,最后让先前读的学生再读,通过对比来确认学生朗读的进步。学生的朗读有不断的进步,得力于于老师最贴近成长需求的范读引领。

由此可见,无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课堂上教师准确地拿捏学生在朗读中的症结、困境所在,并借助范读进行指导,才能让范读及时有针对性地体现出示范的原汁原味来。如果仅仅是课始或课末来上一次音频或视频,就无法解决学生在朗读中出现的具体问题。

参考文献:

[1]汪洁琴.范读课文,用在需要处[J].江西教育,2015(5).

(责任编辑:朱福昌)

猜你喜欢

时机学情
8、7、6加几教学设计
基于学情分析的信息技术软工具运用策略
习作教学,依“规定”还是据“学情”?
基于学情调研的鲁迅单元教学研究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时机
学情分析有效服务教学的实践探究
李昌镐的大局观——试应手的时机
时机与妙手
作战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