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
2019-09-20陈喜梅
陈喜梅
摘 要 课堂因问题而精彩,问题是教与学的载体。本文中,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了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 问题意识;提出问题;探究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2-7661(2019)10-0065-01
教师在教学中,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与质疑精神。亚里士多德认为,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更谈不上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这方面的做法及感受。
一、创设和谐氛围,让学生“敢问”
当前,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不敢提问的现象。情感具有一种内驱力,积极的情感能调动学生的激情,小学生的表现更为强烈。融洽的师生关系,愉快、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才能使学生敢于提问,主动参与用心思考,才能别出心裁,充分展示自己。因此我在课堂上创设了一种互相尊重、平等、理解、宽容、和谐的学习氛围,把微笑带进课堂,用真诚的爱心温暖童心,用亲切的微笑,和蔼可亲的教态,饱满的精神,良好的情绪,真诚的耐心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即使学生提出一些很简答的问题,甚至是一些幼稚可笑的问题,我都给予鼓励,尤其是对学困生,只要他们能提出问题,就很快给予表扬。一次在我讲“方向与位置”的内容中:一道判断题:“夜晚,背对着北斗星,前面是(南),左面是(西),右面是(东)”。我说对,瞬间,平时默默无语的一名学生居然破天荒地举起了手,指出了我的错误,于是我热情洋溢的表扬了她,从此她提问的热情高涨了,学业水平也得到了升华。
二、创设合适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想“疑”“乐”问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培养学生质疑习惯,教师必须创设有创造性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多思多问,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和创新性。为此,平时我深入学生,具体了解学生学习上的认知特点和思维方式,摸清他们的思路脉搏,因势利导,把握好问题的空间,对问题的探索正好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促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心欲通而不达,口欲言而不能,从而激起学生乐问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中,我常常把班上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优困生搭配,以好带困,让每个学生都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讨论,争辩去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问题,为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机会,每组都由各方面能力较强担任组长,组与组之间开展竞争,问题提得好的给予表扬或者奖励,充分调动了学生质疑的积极性,每周评出最佳质疑能手,给予表扬,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大多数学生感受到了思考、质疑给他们带来的无穷乐趣!
三、加强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善问”
“学贵有疑”,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教学活动的终极目标。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养成了依赖教师提问的习惯,不知道质疑的角度和方法,不知道如何表述所要提出的问题,虽有疑,但质量不高,从何处质疑,怎样质疑,教师要导在点子上,要让学生掌握提问的思路和方向。如:我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一课时,我先为学生示范提问,咱们班同学今天的出勤率是多少?我把10粒大蒜种在花盆里,9粒发芽了,发芽率是多少?你能向老师这样提出有关百分数的问题吗?不一会儿同学们提出了与百分数有关的很多数学问题,利用这样的方法,同学们轻松愉快地掌握了这节课的重难点。
四、培养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身边处处有数学问题。在教学中,我常常引导学生,结合所学内容从周围情境和现实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让他们带着数学问题接触实际,加深对数学问题的理解。例如在教学“数字编码、”“正负数”、“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复式折线统计图”、“折扣问题”、“最优问题”等等内容时,同学们热情高涨,提出了一个又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而且很好地联系生活实际解决了所提问题,不仅使学生的思维角度灵活多变,认识到了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而且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总之,教师要重视搭建质疑问难的平台,尽力呵护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会思考,积极思考,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让学生在质疑中,学习养成敢问,会问,好问的习惯,主动提出问题,探究问题,会用数学眼光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质疑探究的实效性,使教育教学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