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入人心第二季 如何让观众第二次走进剧场
2019-09-20张明萌邹露
张明萌 邹露
张英席(右) 、赵越(左) 和郭虹旭演唱《时间的力量》
2019年1月18日,湖南卫视《声入人心》第一季结束。大众媒体第一次将美声以综艺形式推向台前。随着节目的播出,观众对美声的认知发生转变,中国美声演唱者的真实状况展现在大众面前。
节目结束后,第一季36名成员走红,阿云嘎、蔡程昱、高天鹤等成员演出不断,郑云龙主演的音乐剧门票迅速售罄,四名成员组成“声入人心”男团参加《歌手》节目,排名长居前列,一路走到决赛。这群有别于通俗歌手的专业演唱者至今仍吸引着观众的目光。
受到第一季的影响,第二季报名人数超过一万,节目组在意大利、德国、俄罗斯等美声重镇设立了唱区,节目也因此出现了更丰富的唱法与美声流派。
2019年7月19日,《声入人心》第二季播出,观众对前两期的评价褒贬不一。总导演任洋回忆,第一季部分观众分不清歌剧和音樂剧,第二季开始已经有了专业的点评。
第二季成员张英席学了23年美声,他认为美声的演唱者培养成本高,选人困难,“我们行业的产出需要过程,不能只形象好,必须能唱。不然不被专业人士认可。”第一季时,他看了第一期,觉得部分学员的呈现并不算成熟。
节目组通过调研发现,全球范围内学习声乐的人数达到了七八百万,总导演任洋认为:“两年找72个人,在这样庞大的基数中并不困难。”更多的人加入节目后,他们在声乐学习中的更多面目开始呈现。
节目播出后,他与团队总结:“第二季现在遇到的问题也是中国的音乐剧和美声遇到的问题,你可以让观众通过一次或两次节目产生好感,有新鲜感,抱着美好的期待,让他进去剧场。但进了一次剧场之后,能不能第二次进剧场?这是音乐剧票房和歌剧票房的一个障碍:如何两次进入?一旦两次进入就入坑了,但大部分人可能不会进第二次,就去体验了一下,是很高雅,可很难有动力持续。这也是我们节目在第二季遇到的问题,但我们不能怪观众,说你为什么不第二次进啊?你怎么不第二次买票?我们只能去想自己的问题,如何做好第一次和第二次之间的衔接、做好时间段的延续,如何让更多人入门的同时还要让逐渐专业的观众继续关注,特别重要。”
这行干上了,想忘还忘不了
董攀的专业是流行音乐,他最爱键盘课,认为乐器的使用能够对演唱有很大的帮助。高二的时候,他开始接触声乐,而后艺考,进入专业院校学习。
音乐的多变性是最吸引他的点,“一首歌给十个人唱会有十种效果,可塑性非常高。”学习流行后,他经常做的一件事是,老师布置了作业,给一首歌伴奏,下周回课他会拿出三种不一样的感觉去唱这首歌。
他的声音在上大学之后越变越低,很多歌唱不上去,他还去医院检查过声带,医生告诉他:你的声带就是这样的。看到《声入人心》里王晰唱低音,他才发现有的歌也挺适合自己。
董攀被《声入人心》的节目形式和内容吸引,报名参加。录制到现在,他认为自己的目标没变过:为唱歌而来。
2017年初雪那天,徐均朔从福州到上海参加音乐剧《近乎正常》中文版的角色面试。该剧讲述了一位备受严重双相情感障碍(俗称躁郁症)困扰的母亲与病魔作斗争,并试图减轻病痛对家人的困扰的故事。他参与了儿子加布和女儿男朋友亨利的面试,次年3月,收到了出演加布的邀请。同班同学方书剑、龚子棋报名参加《声入人心》的时候,《近乎正常》正在全国巡演,这是他第一次参与大型音乐剧演出。
徐均朔是上海音乐学院的一名学生,他从小喜欢表演,在合唱团唱歌,音乐剧被他视为能同时将两个爱好融合的专业。考学时,他看了很多百老汇音乐剧,印象最深的是《近乎正常》原版和《理发师陶德》,这两部剧更新了他对音乐剧的认知,在他想象中,音乐剧有舞蹈和欢快的歌曲,氛围明媚阳光。但《近乎正常》涉及心理疾病,《理发师陶德》讲恐怖故事,“看似不搭噶的东西融合得非常好,给我冲击很大。”
进入大学后,他开始了声乐、舞蹈、表演的专业学习,《近乎正常》的演出对他影响很大,他的毕业论文是《以<近乎正常>中加布这一角色的三首作品来浅要分析音乐剧中声乐演唱的角色塑造》。
几年的音乐剧学习并未让他笃定要成为一名音乐剧演员,但他对国内音乐剧的发展前景持乐观态度,坚信“等大家都愿意去掏这个钱的时候,自然会好起来”,给自己的目标是:“竭尽全力在我40岁之前,让大家记住,在音乐剧还不太蓬勃的时候,有一个人在为这个事情做努力。”
张英席
董攀
徐均朔
相比两位20岁出头的年轻人,有超过20年美声学习经验的张英席考虑的问题要多些。
张英席从小是文体委员,班里、学校有演出上台的都是他。家里人让他当爱好去学学,老师一听,建议他学美声,他从此开始美声学习。他学美声的时候,民歌市场还很繁荣,相较之下,他了解到的美声歌手很难有体面的收入。尽管大二时已经参与了中央大剧院的演出,早早成名,但他依然并不坚定以此为业。
2004年,张英席参加了多明戈国际声乐比赛,比赛后到美国进入青年歌手培训班学习。他看到了国外专业的歌剧演出是怎样的。“每一个环节都特别保险。歌剧是个综合艺术,舞蹈、指挥、演员,大家同时工作,每个人都像机器一样,非常专业,精准到秒。”
回国后,张英席在中央音乐学院当了一年老师,一年半之后他辞职了。“我就想演,当老师得教学生,得对学生负责任。但我没有演那么多戏,我教人家什么呢?”
辞职后,他和雷佳主演的《再别康桥》上演,他饰演徐志摩。此后每年演出从未停止。他选择参加《声入人心》第二季,如出品人廖昌永所说:“不只是因为你唱得好,更因为你带着一种使命感来到这个舞台。”
“随着年龄变大,同行也好,不再怎么唱的长辈也好,对你都会有点期待,会渐渐觉得自己该为这个行业做点事。第一季挺火,把音乐剧带得特别火。但我知道美声就是小众艺术。即便聲入人心,走进了观众心里,美声依然不能够完全被大众熟知。所以我参加这个节目,一方面是有使命感,希望大家能了解歌剧。另一方面希望能够多尝试,也告诉更多的观众,其实我们美声并不完全只有一个发声办法。”
和他一起学美声的朋友已经不干这行了,但他和他们聊音乐,一开始聊对方就开始琢磨每句话该怎么唱,“他这辈子逃不出去了。大家觉得唱歌很简单,但是靠它吃饭很难。但我们这行干上了,想忘还忘不了。”
唱的是表皮,还是发自内心?
在美国学习期间,张英席听到最多的教导是“singing from bottom of your heart(从内心把情绪唱出来)”,“戏剧和艺术不是娱乐,大部分要追求表达人内心深处的爱情、死亡,这种沉重的东西,你不发自内心、只从皮毛上讲个笑话体会不到那种感觉,所以大师在舞台表演时都非常撕心裂肺,观众很认,这些细节也说服着我从事舞台表演要全身心投入。”
徐均朔有同样的感受,以前他很在意保护自己的嗓子,参加节目后,看到别的成员盒饭拿过来,辣椒照吃,吃完马上唱。“当自己也这么去做,发现保不保护嗓子跟唱歌一点关系都没有。唱歌用的是心,不是肉,真的有感情的时候,人家不会在意哪个地方上有瑕疵。廖昌永老师也这么说,观念的变化比其他方面的变化都更重要。”
参加节目后,他感觉自己变皮实了,睡不睡得够都能上台唱。“很多老师在来这个舞台之前已经有很强的素养,但是我年龄很小,还在成长阶段,参加节目会给我带来天翻地覆的变化。因为节目演出对能力技巧的要求都跟在学校不一样,在技术上我有很大的进步。”
董攀还处在摸索音乐表达内心的门道,“每个人对歌的理解都不一样,是内心世界的样子,因为你和别人经历、经验不同,这首歌没变,但是唱出来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张英席偶尔会回顾自己大二、大三时的表演,那个时候他觉得自己很棒,现在回头看,都有不成熟的部分,“这些不成熟没有办法靠技术磨炼,而是需要人生的经历才能变化。”男高音35岁进入成熟期,45岁到55岁是黄金期,思想意识完全定型,经验丰富。他看第一季觉得年轻演唱者不成熟,是因为“不发自内心”。“你唱的是表皮,还是发自内心,(很重要。)有些轻重缓急、逻辑重音,都会随着年龄的变化、经验的变化有新的处理。20岁跟40岁是两回事。”
对于专业的声乐演唱者而言,这些都是演唱的“门槛”。任洋认为,与强调无门槛、不学音乐、只靠天赋就可以参加的节目相比,《声入人心》衡量一个人好坏的标准在于演唱者在过去的学习经历中付出了多少、能力达到了什么水平。
从第一季起,他对节目的第一要求就是“独特”。“包括基本的画面的质感和音乐的品质,到第二季,我们只顾做最好的第二季去了,但今天不是从零开始,今天是从一个90分或者是95分的第一季开始,一旦没有衔接住的话,就会往下掉。”
节目组对第二季演唱曲目做了更新,将音乐剧作品进行中文填词以供演唱。演出时也出现了《在水一方》等大众熟知的曲目。在此后的节目中,还会有六首原创美声作品公布,“中国声乐界没有自己的作品,第一季大多是翻唱国外的曲目。我们有中国原创音乐剧作品,但美声作品一直很少。”在面试时,美声选手唱的大多是廖昌永、戴玉强等歌手的代表曲目。“希望有了原创作品,以后美声演员在演唱的时候就能够有更多的选择,不要老是用跨界的方式去改流行歌,一直在消耗。”
《声入人心》第一季时,成员们认为在中国,美声的路不好走,就像一座独木桥。而节目在美声通向大众的壁垒上砸开了一条缝。到了第二季,这条缝并未变得更大,但用《近乎正常》的剧情来形容可能再合适不过,“故事切口虽小,但触及家庭、亲情和社会,让其中的人相信,即使身处黑暗,也总会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