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情境教学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2019-09-20徐天根
徐天根
摘 要 为让幼儿能够走入音乐世界的大门,能够深入音乐,感知音乐,培养幼儿的艺术素养,幼儿教师必须深化音乐教育活动,尽可能的提高幼儿园音乐教学的教育有效性。实践表明将情境教学法引入幼儿园音乐教学教育课堂,能够深化幼儿对音乐的理解与感知能力,是提高幼儿园音乐教学课堂的重要手段。教师必须认识情境教学的重要性,通过情境创设铺设通向音乐艺术世界的通道,让幼儿感受音乐魅力,发展音乐素养。
关键词 情境教学;幼儿园;音乐教学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09-0046-01
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曾说道“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格和情感,可以鼓舞人的进取精神,应该为幼儿创设情境,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可见,音乐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要想发挥音乐的教育价值,打造音乐艺术课堂,幼儿教师必须积极将情境教学引入音乐教育。
一、情境教学在幼儿音乐活动中的意义
任何一门艺术都是将人带入一个新的世界,音乐也是如此。要想让音乐情感直达幼儿的心灵,让幼儿能够这整的走进音乐世界,创设音乐情境就显得十分必要。所谓情境教学,是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中结合教学内容,利用实物、联系生活、采用图片来重现教材内容的形式。该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培养幼儿的情感,启迪其思维,发展其想象力,更能够激发其学习兴趣,让教学课堂趣味横生。
在幼儿音乐教学课堂上采用情境教学法实施教学,能够通过设置特定的音乐情境,引导幼儿进入特定的艺术氛围之中,既加深了幼儿对于音乐的情感理解,又趣味化了音乐教学活动,让每一位幼儿能够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幼儿音乐教学课堂的教学有效性自然而然能够获得显著的提升。
二、情境教学在幼儿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一)巧妙设计情境,利用生活本身
音乐源于现实生活,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情境的创设也应该贴近现实生活。为让生活与音乐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教师要将生活音乐化处理,这是最直接情境教学法在幼儿音乐教学课堂应用的表现形式。
首先教师可以带领幼儿深入自然,让幼儿能够在自然中感受音乐的存在。无论是在树林中漫步,树叶的沙沙作响声;还是在早上入园时,树上鸟儿的鸟鸣声,这些都是美妙的音乐曲,能够让幼儿感受到自然的音乐,生活的音乐。其次教师可利用环境布置的方式来创设情境,结合生活情境让幼儿感受生活中的声音,以加深幼儿对于音乐的感知力。如教师在开展音乐教学活动“买菜”时,可以利用桌椅、书包、玩具等将教师设置“集市”,在集市中,有小贩的叫卖声;有讲价还价声;有拍手声等等。这样的模拟环境中,孩子们玩着、走着,也体验着,对音乐的理解也会更深入。
(二)延伸音乐内容,运用多媒体手段
多媒体是教师创设音乐的重要工具,利用多媒体课件来设置音乐活动情境,不仅能够优化音乐教学的空间,更能够延伸拓展音乐教学的内容。教师可利用现成的图像、视频、音频等将音乐符号化为直观的画面,让幼儿能够身临其境的感受音乐,进而体会到音乐作品的内在情感和内涵。
如在开展《幸福的猪小弟》歌曲学唱活动中,教師可为幼儿制作Flash动画,让幼儿观看憨厚可爱的猪小弟、强壮厉害的猪爸爸、温柔美丽的猪妈妈等,在这样的动画图像中,孩子的注意力完全被集中,对音乐的学习也在“悄无声息”下变得更深入。
(三)开展角色扮演,深化音乐理解
在《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提供给幼儿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这要求教师在开展情境模拟教学时要尽可能的给孩子扮演角色的机会,让孩子成为音乐的“主人公”,在深入音乐的中体会乐曲的内在情境,以更好的走近音乐作品,进而创造音乐。
如在开展《狮王进行曲》歌曲教学时,教师可以给孩子们准备“狮子”的面具、头饰等,让孩子们化身为威武穷装、英剧潇洒的狮子。孩子们在扮演狮子的过程中能够模仿歌曲像狮子一样威武出行,也会仰天吼叫,像狮子一样大声的宣泄感情等。这不仅让孩子的兴趣得到有效地提升,也很容易让孩子走入音乐的情境之中。
(四)加强教师指导,语言创设情境
当然,教师在情境创设中除了起着准备与领导的作用之外,也是情境创设的第一人。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创设情境的有效工具之一,通过有声语言的抑扬顿挫、生动形象、趣味横生,一幅又一幅的音乐画面能够展现在幼儿面前,加深了幼儿对于音乐的理解。而无声语言也就是肢体语言能够让幼儿在教师的眼神变化、肢体动作中进一步感受音乐的内在情感,能够“无声”地影响着每一位幼儿对音乐作品的体会,也是音乐教学课堂情境创设的重要途径。
三、结语
寓情于景、情境交融;深化理解、强化感知。情境在音乐教学课堂的创设与应用充满奇妙,教师必须把握音乐情境创设的“巧妙性”,让音乐世界的大门能够更清晰的展现在每一位幼儿面前,让幼儿能够在音乐情境中走近音乐、感受音乐、参与音乐,进而爱上音乐。
参考文献:
[1]张晓玲.情境教学法在“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课中的应用[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