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院校“校中厂”“厂中校”运行实践刍探

2019-09-20王光正

成才之路 2019年23期
关键词:校中厂双主体校企合作

王光正

摘 要:本着“满足需求,扩大就业”的办学方针,职业院校在实践实训教学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校企融合,零距离对接”思想下的“校中厂”“厂中校”则是其中一种有效模式。该模式充分发挥学校、企业两个主体的主动性,满足校企双方供给侧和需求侧改革的需要,实现学生、家庭、学校、企业、社会诸方面的共赢。文章结合实例,对职业院校“校中厂”“厂中校”的运行实践进行研究。

关键词: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双主体;“校中厂”;“厂中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9)23-0044-02

教育部職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员姜大源教授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国务院《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为职业教育指引了路径;教育部等六部委联合出台的《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则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方向及路径的具体化。在这三个文件的引领下,山东省临沂市机电工程学校在先期校企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行“双轮驱动,双主体育人”的“校中厂”“厂中校”实践实训教学改革。

一、“校中厂”“厂中校”教学改革的背景和意义

1.改革背景

在国外,职业教育界校企合作搞得比较好的有德国,他们把学校和企业的合作用立法的形式确定下来,那就是“政府主导,学校、企业双主体”,很好地实现了校企合作。而美国实行的社区学院是另一种值得借鉴的校企合作模式。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学工厂”则进一步为我国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蓝本。

在国内,“校中厂”“厂中校”改革首先在那些教学资金相对雄厚、教学设施设备相对完善的高职院校展开。例如,山西煤炭职业学院在矿山机械自动化专业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在经济发达的广东省,校企合作改革同样也表现不俗,2016年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探索出“政校行企协同,学产服用一体”的办学模式,形成了东莞市职业教育“政校行企”协同育人路子。近些年,山东省的职教改革走在全国的前列,平度职教中心很早就引进了德国“双元制”,2018年推行的教学改革一举夺得全国教学成果奖特等奖(职业教育)。

2018年12月25日,山东省教育厅发布了《关于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十条意见》,其中第六条规定“构建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合作办学长效机制”,要求制定校企合作推进办法,加快构建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社会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具体包括:制定产教融合行动计划实施方案,争取将山东省及相关城市、学校、企业等建成国家职业教育“十百千”产教融合试点。试点企业兴办职业教育的投资符合条件的,可按国家有关规定享受优惠政策。鼓励支持企业在职业院校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职业院校依托企业生产车间等实训资源建设二级学院(系);市、县级人民政府设立职业教育发展资金,建立接收学生实习实训成本补偿机制。在这一大背景下,职业院校开展“校中厂”“厂中校”实践显得非常紧迫和必要。

2.改革的现实意义

引企入教、推校入企、校企一体,双主体互动育人,充分调动学校、企业两个主体的积极性,这样的做法既可以适度解除实训教师在课堂上模拟实训之苦,让教师有更多精力钻研理论、提升技能,又能为企业提供可供塑造的“准员工”,解决企业“招工难”“用工荒”的难题,为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实现校企双赢。

在这种校企合作模式下,受益最大的当属学生,他们从课堂直接进入企业、进入车间,真正实现了专业对接、技术对接、岗位对接,这种对接是无缝隙的点线面“零距离”的。学生在学到技能的同时,还能体验到真实的职业工作环境,并感受朴素的职业道德文化,这能够在无形中提升融知识、能力、态度于一体的综合素养,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这种校企合作模式下,家庭也是受益者,因为无论是在“校中厂”还是在“厂中校”中工作的孩子,基本都能够自食其力,大多还能凭自己的劳动赚些“外快”。最主要的是,有不少孩子通过在“厂”里实习,逐渐与他们所在企业“对上眼”,毕业后留在了企业,这就避免了家长们为孩子毕业后的去向发愁。

在校企合作模式下,政府、行业牵线搭台,出面为学校、学生找“婆家”,为企业“做嫁衣”,满足了校企双方供给侧和需求侧的深层次需求,真正实现了一举多赢。

二、“校中厂”“厂中校”操作机制

1.“双轮驱动,双主体育人”

这一机制解决了谁是校企合作当事人的问题。人们的传统观念认为,学生是学校的,当然学校是“主体”,企业被动地接收学生实习,自然就是“客体”。在这种观念下,学校积极地推荐自己的学生,企业却不冷不热、不着急,完全是校企“两张皮”。

《关于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十条意见》中提出:“政府设立职业教育发展资金,建立接收学生实习实训成本补偿机制,将规模以上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开展职业教育情况纳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规模以上企业按职工总数的2%安排实习岗位接纳职业院校学生实习;支持建设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示范校和企业,对成效突出、示范作用强的项目,给予一定奖励,并将其作为企业评优评先、项目资助的重要依据。”也就是说,如果企业接收学生实习,政府不但给其资金补偿和奖励,还将这一行为作为“企业评优评先、项目资助的重要依据”,企业自然不甘做“客体”了。因此,我们可以把管理制度创新、教学模式改革比作“双轮”,实现双轮驱动;学校、企业就是“双主体”,双主体互动协助,共同担负起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责任。

2.“双重身份,三项保障”

这一机制解决了校企合作受教育对象的问题。过去,学校里的受教育对象是单一身份的学生,而在今天的“校中厂”“厂中校”模式下,学生有了双重身份——学校学生和公司员工。他们在学校时,身份不变,以学习知识、提高素养为主。但他们一旦进“厂”,就必须以员工的身份约束自己,为企业发展出力。在工厂里,在潜移默化中,他们能够提高职业操作技能,浸润企业道德素养。当然,对于这一转变有些学生可能并不情愿。这时,学校就应该出台相应的保障措施,包括组织保障、制度保障、财物保障。无论是对于“校中厂”还是“厂中校”,学校都不能大撒手,必须派专门的管理人员、高素质的带队指导教师在以上三个方面规范操作,兼顾学生在实习实训期间的双重身份。

3.四方联动,四项结合

四方联动是指深化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合作,即“政校行企”四方联动。也就是说,政府、行业牵线搭桥,共筑平台,大力营造校企合作的适宜环境。要把教学、生产、服务、应用,即“学产服用”与职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校企合作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协同创新,促进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的改革。

4.多方发力,提升综合素养

政府、学校、行业、企业与家庭在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方面都扮演着各自的角色,要从不同角度出发做出自己的贡献,从而形成合力,最终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产教深度融合,实现办学水平新跨越

山东省临沂市机电工程学校(以下简称“学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不断深化产教融合,积极推行“校中厂”“厂中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了办学水平的提升。

1.办学理念不断创新

学校凝练出“222341”办学理念,即管理制度和教学模式的“双轮驱动”,学校、企业“双主体育人”,学生、员工双重身份,组织、制度、财物三层保障,“政校行企”四方联动,围绕一个核心——共同培育高综合素养的技能型人才。

2.合作规模不断扩大,育人质量不断提升

目前,学校已与上海、青岛、威海、日照、南通多地市100多家企业合作,创办校中厂3个、厂中校20个,建立有6个职教联盟(含职教集团、职培联盟)和40个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学生在“校中厂”“厂中校”实习实训期间,月均收入3000元左右。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动手处置能力、职业素养均得到较大幅度提升,在省市技能大赛中的获奖率及获奖等次大幅提高。

3.教科研水平不断提高

在“政校行企”各方推动下,学校教师的科研创新水平不断提高,科研平台和团队建设成效明显,科研成果取得较大进步。近年来,学校教师获得市级以上项目立项60项、省级课题16项,获批国家专利权6项,编写教材20本,获市级科学技术进步奖2项,摘得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获批2个省级品牌专业、4项省教改项目。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双主体”育人拓宽教育研究视域[N].中国教育报,2018- 03-13.

[2]翟帆,樊暢.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述评[N].中国教育报,2018-09-11.

猜你喜欢

校中厂双主体校企合作
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实践研究
基于校中厂模式的高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实践研究
电类专业“校中厂、厂中校”实训基地模式的探索
浅谈通滩中学“双主体——三环节
基于“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高职电力电器专业教学模式的实证研究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校中厂”“厂中校”模式下课程教学实施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