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比较中品味语言

2019-09-20金蓓蕾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品味词语文本

金蓓蕾

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情感的载体。读者是通过作者所描述的语言文字这个介体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的。作为读者,阅读任何一篇文章,最基础的就是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对文本语言文字的揣摩是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语文教学最具有“语文味”的表现,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那么,我们在语文课堂上应该怎样引领学生品味语言呢?前人给我们积累了很多品味语言的方法,例如在诵读中品味、在语境中品味等。笔者认为在教学实践中,在比较中品味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所谓在比较中品味语言就是抓住不同的词语、不同的句式、不同的表达顺序,来体味语言的含义,对比语言的差异,感悟表达效果的差异。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如果抓住这些不同的元素,充分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去揣摩品味文本,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置换比较——除却巫山不是云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运用比较法品味语言的时候,如果把某个表达作者内心情感恰到好处的词语置换成它的同义词,然后再引导学生去品味,引导学生去比较置换前后表达效果的不同,学生会在比较中更加深刻地感悟到作者所用原词的精妙所在。这种置换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最为广泛和普遍。例如特级教师王君在《乡愁》这个文本的教学中,就抓住了“头”这个字眼,引导学生进行了几个回合的比较品味,让自己的学生在比较中感悟到了文章所承载的作者的情感。

生:我发现这首诗歌中“头”这个字重复了很多遍,有“这头”“那头”“外头”“里头”。

师:你感觉是不是还可以运用其他词语来表示这个意思?

生:我们一般会运用“这边”“那边”“里边”“外边”。

师:那同学们就把这首诗歌里面的“头”字置换成“边”字,然后大家重新诵读一边全诗,体会一下这首诗在置换这个词语后有什么不同?

(生齐读诗歌)

生:“这头那头”给我们的感觉是两端距离的尽头,显得很遥远。“这边那边”感觉距离比较近,没有那么遥远。

师:说得很好。再来诵读第一小节和第二小节,思考:除了距离遥远之外,你还有什么感悟?

生:“这头那头”给我们的感觉是作者的感情更加浓厚,“这边那边”感觉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轻飘飘的,读不出作者的深厚感情。

师:置换以后,感觉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不够浓厚,我们的汉语言就是这样,虽然是同义词之间的置换,但是因为语音的不同或者停顿的不同,表达的作者的情感是不同的。我们大家再来品读最后一个小节,读出余光中心中情感的沉痛和距离之间的遥远。(学生置换阅读)

通过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咬文嚼字,不仅嚼出了作者情感的轻重,还咬出了情感的软硬。学生在教师的及时引导下也拼出了文本的细腻和独到之处,从语音的角度拼出了文字的质感。王君老师及时抓住了课堂生成的有利时机,因势利导,仅仅置换了一个“头”字,就催生出了精彩的課堂生成和对话。学习语文纵然有很多方法,但是教师的朗读和比较作用在教学中是功不可没的。

二、删减后比较——数诗狂语不须删

文本中的一些字词,有时候我们品味阅读,看似是多余的,其实不然,作者所用的字词是恰到好处的。正如《登徒子好色赋》一文中所描述的美人那样“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作为语文教师在引领学生在品读这些文本语言的时候,要善于和敢于运用删减的方式,通过与原文的对比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如果拿“无可削”和“不得减”作为标准来对比文本中语言材料,就能品味到语言的真味。

例如王君老师在讲授《散步》时,就恰当运用了删减的方式,引导学生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我们来看一下这个教学片断:

(教师在屏幕上投影文本中的原句)

师:这些句子在句式上有些相同的特点?你认为句子中的哪些词语可以删掉?

生1:是那些“我的”。

生2:对,这段话中所有的“我的”都可以删掉。

(教师按照学生的要求删除“我的”后投屏,引导学生诵读)

师:真的可以删掉吗?

生3:我认为删掉不好。删掉之后就表达不出“我”的重要性。

生4:不能去掉。去掉这个词语之后就表现得语句太急促了。

生5:去掉“我的”之后就显示不出作者的自豪感了。

师:除了你们说的这些原因之外,还有没有更重要的因素呢?

生6:用上“我的”更能显示出作者作为父亲的责任和担当。

王老师在这个教学设计中,主动引导学生把“我的”这一词语删掉,然后和原文进行对比,这样“我的”这一词语在原文中的作用就能明显显现出来了,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我”作为中年人所肩负的责任,以及在生活中所承担的使命感。在文本删减之后再进行比较,学生体会起作者所要责任和担当就相对比较容易了,同时学生的体会也更加深刻了。

三、移动后比较——此序自有其深意

文本中语言的顺序包含句子的顺序、词语的顺序等,顺序的排列在文本中表情达意方面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例如在文言文中,倒装句就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还有一些现代文的句子,我们在品读文本的时候如果调整一下顺序再去和原文作比较,就会品味出截然不同的味道,更能凸显出原文中作者的特殊情感和用意。

例如笔者在执教《与朱元思书》这篇文本时,就把第1自然段“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进行了顺序的调整,调整后的语句是这样的:“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并提出问题:文本中为什么不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呢?学生们展开热烈的思考讨论,体味到:作者这样写是为了突出山水之美,心境的任意自由哦。这是把重要的信息进行前置,最先进行表达,这也符合文章的一贯写法。通过调整这段文章的顺序,然后展开比较,学生也更加体味到了作者的这种独特情感。

再如,笔者在执教《散步》的教学中,就对特殊语序的句子进行了品味。我们来看下面的教学片段:

师:我们来阅读文中的第一句话。(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如果按照正常的表达顺序我们一般会怎么表达?

生1: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在田野上散步。

师:这是最常规的表达方式,那么,作者为什么没有这么写呢?

生2:这个句式有强调的意思,是在强调一种责任。

生3:作者是通过散步这件事凸显出“我”的责任和担当。

师:有道理。我们如果这样读会怎么样?(师示范读“我们在散步:我的母亲,我,我的妻子和儿子。”这样会有什么用意的改变?)

生4:如果把“我”放在“我的母亲”的后面,就不能很好地凸显“我”的责任感。

师:你的语感很好,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把你的感受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4:我觉得这句话很庄重,很严肃。

师:这就是平平淡淡的语言的丰富的表现力。文章的基调很庄重,作者借助一件小事情讲述了一个大道理。

这个教学片断笔者是借助平常的表达方式作为参照物,引导学生比较探究了语言的运用方式,学生也借此感悟到了语言的排列组合规律,并进一步理解了作者用词顺序的独具匠心,对语句顺序的调整,激发了学生的强烈的认识矛盾,也激发了学生对语言学习的兴趣。

四、修改后比较——此处改变有用意

针对文本的内容,我们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先用自己的话语来表述,然后去和作者的话语进行比较,通过这样多次的反复体验,学生就会体会到文章的精妙之处。例如钱梦龙在教授《中国石拱桥》这篇课文的时候,为了让学生们深刻理解说明文的准确性,钱老师首先给学生出示了赵州桥的挂图,然后让学生通过对挂图的观察描述赵州桥大拱和四个小拱的位置关系。有的学生说:“大拱的两边各有两个小拱。”还有的学生说:“大拱的顶部两边有四个小拱。”等等。钱老师根据学生的表达在黑板上画出了赵州桥大拱和四个小拱的简图,结果大家一看都不符合赵州桥大拱和四个小拱位置关系的真实情况。最后,钱老师让学生们打开文本,阅读作者是如何描述赵州桥大拱和四个小拱关系的。学生找出了“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句原话,学生才真切体味到了“两肩”和“各”这两个词语的准确性。

通过比较,学生们会对词语的表达效果理解得更加准确、更加深刻,同时,学生表达的语句和作者的表达,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和挑战欲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學生的潜能,课堂气氛也变得异常活跃。

总之,在上面的教学案例中,教师和学生在比较中品味了语言的韵味,得到了一次次实际的语感体验。当然,品味语言的这几种比较方法也不是孤立的,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文本的内容以及学生的学情进行综合运用,才能更好地品味到语言的真谛,才能在比较中找到品味语言的密码。

[作者通联:江苏苏州市振华中学校]

猜你喜欢

品味词语文本
容易混淆的词语
找词语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品味桂峰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品味四季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一枚词语一门静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