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困难处助力生长点
2019-09-20韦伟
韦伟
百年来无数学人殚精竭虑地谋求构建严格体系的写作教学模型却无疾而终。以常青的“分格写作教学模式”为代表的体系化写作教学只关注写作结果的成型,而非重视写作学习主体对写作具体知识的掌握;只关注写作科学知识的灌输与补给,而非对写作行为加以监督与规范;只关注写作教学内容的逻辑性演绎,而非重视学生写作学习的心理特征与结构。因此,写作教学其科学的“体系化”“序列化”“线性化”只是虚妄的烂漫幻想。一线教师一直在呼唤关注学习过程、符合学习规律、基于学习需求、旨在改进学习的写作教学范式的落地。笔者对此展开探讨,以期开发出写作教学内容的路径。
一、诠释:微型写作教学范式应运而生
我们发现,学生对某一具体的作文题目进行作文,在写作中出现的问题是相对集中的。同班级的学生对同一种类型作文的问题会相似,同一学生对同一种类型作文的问题会相同,甚至不同学生对同一种类型作文的问题仍会相通。既然如此,就要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改善学生的写作行为只需对写作中的一二处关键困难提供必要的支持,即可为学生写作成长助力。这种价值取向下的写作教学内容呈现微观的形态,被称之为“微型写作教学”。其有如下的品质特征:
1.关照写作学习过程。学生面临的写作实际困难很多,因此教师应全方位、多角度地关注学生写作过程并给予有效的教学支援,以减少学生的认知负荷并促进当下的写作学习。
2.贴合写作学习规律。写作知识应渗透到实践活动中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是遵循学生学习规律的表现,而不是让学生去记忆、背诵、复述大量脱离情境的静态写作知识。
3.依据写作学习需求。有效的写作教学应致力于解决学生的写作困难,诊断学情,明确目标,精选内容,提供微型化的教学服务,在较短时段内满足学生特定的写作教学需求。
4.指向写作学习改进。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应设置具体的写作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基于真实情境的、富于支持性的、能够自主参与的学习环境中获得更多的学习效益。
二、依据具体学情明晰写作教学目标
奥苏贝尔说:“教学最重要的原理就是探明学生已知什么并据此进行教学。”微型写作教学范式中的第一步要求:审视学生对具体写作知识掌握情况并对此制定具体可行的写作教学目标。以下是一篇具有典型性的学生习作《这一刻,我的世界春暖花开》:
寒冷的冬日清晨,我背着沉重的书包走在去学校的路上。
北风呼啸,冷得我缩成一团。眼前的一个亮点加快了我前进的脚步。
原来是卖包子的早餐点!师傅是口音不同的北方人,动作麻利得很呢!当我接过一个包子的时候,好心的师傅让我留下取取暖,歇息歇息,如果上学不迟到的话。
门外只有狂风四起,这样恶劣的天气让我打个寒颤。当我定睛细看时,所有人中只有买包师傅精神抖擞,笑容满面。啊!我学到了乐观与坚强!
这一刻,我的世界春暖花开!
特级教师邓彤在其专著《微型写作教学研究》中结合希洛克和伯恩斯对写作知识内容的研究,创造性地指出学生习作会在两大方面出现问题——“主题知识(写作主题内容、写作内容生成技术)和表达知识(写作结构与文体、写作语言)”。显然,以上习作在“写作主题内容”和“写作语言”两个方面有缺陷,亟需诊断。
具体而言,这篇习作字数不符合要求,中考作文要求600字左右,而该作文只有214字。其次,习作中出现的“我学到了乐观与坚强”与“春暖花开”的主旨指向相悖,该语篇的主题不明。再次,作文标题是“这一刻,我的世界春暖花开”,那么该语篇中“这一刻”是哪一刻?为何“春暖花开”?如何“春暖花开”?有文不对题之嫌。最后,描写过于简单,苍白无力,缺乏细腻动人的细节表达。一言以蔽之,这篇记叙文没有把故事讲好。
三、根据具体目标确定写作教学内容
众所周知,教师应参照学生的学习成效来规划教学。微型写作教学范式中的第二步要求:通过深度分析学生写作学情,从中析出针对学生写作实际的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即“学生缺什么就教什么”。依照上述习作的问题分析,如何将一个故事讲好呢?
文學理论告诉我们,吸引人的好故事通常包含三个要素:冲突、行动、结局。质言之,一个人深陷冲突中,为了克服困难采取一系列行动最终导致一种结局的产生。在上述习作中,“我”在寒风凛冽中独行,与恶劣天气作斗争,这是故事的冲突。为了解决温饱,我幸运地发现了早餐点,并奋力前行,这是“我”的动作。卖包师傅让“我”留下小憩片刻是故事最后的美好结局。可见,冲突推动情节发展,“我”寻找“亮点”,“我”买包子,“我”留下,“我”感到春暖花开,由此故事发生了一系列“合情合理”的情节变化,一旦冲突解决,“我”春暖花开了,故事便戛然而止。
基于以上的目标发现与总结,笔者确定如下的写作教学内容:
详略得当地明晰故事中“我”的冲突、行动和结局:先列好提纲,再细节描写,最后修润删改。一旦三要素解决了,那么文章的开头、中间和结尾就不用教了;“我”和师傅的形象塑造也顺带着不用教了,因为“行动就是人物”;引人入胜的情节设置自然也不用教了。这便是微型写作教学的魅力之所在。
四、出示具体支架组织写作教学活动
以上习作表现出“无话可说”的根源是文字的线性特征与生活的全息性特征存在着严重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使学生写得具体,不得不出示具体的写作支架对那些超出学生写作能力的任务元素加以控制,从而使学生将认知资源集中到他们力所能及的任务内容上。这是微型写作教学范式中的第三步要求,具体操作如下:
1.“冲突”的写作支架
上表将冲突双方加以明晰,并要求简单描述各方的状态。只有矛盾双方的争执发展到了最激烈的时候,冲突才能发生。表现在上述习作中,只有将冬季的寒冷描写得越厉害,“我”在此环境才能越不適。“我”越不适就越想改变。当冲突一产生,后文中的情节才能得以“枝繁叶茂”。
2.“行动”的写作支架
上表中有意将总行动细分成多个步骤,并要求指向最终目标的达成。文章想写具体,想得到读者的认可,就必须分层次展开,细腻呈现。什么样的人物最受欢迎?自然是与生死攸关的难题作强烈斗争的人,因为他们承受着随时被困难击败的危险与无奈。显然,步骤越多,困难就越多,面临的危险就越多,人物就越显得可爱,读者就越共情。
3.“结局”的写作支架
上表设置了5道判断给学生在行文之后进行审视与思考,有利于作者的修改与增添,引导学生关注重要的写作内容。其中,五个问题有五个不同的价值取向和关照维度:第一题指向故事“冲突”,第二题指向“读者意识”,第三题指向故事“动作”,第四题指向语篇内涵,第五条指向作者本人。
4.细节描写的写作支架
上表分为“原稿”和“修改稿”两栏,每一栏又有两个方面:描写维度和描写词语。经过修改之后的自评分数是原稿的4倍。原因在于上表中的标准简明扼要,使学生在写作、修改过程中有意识地增加描写维度,使看似捉摸不透的“描写细腻”变得轻松易学。这种既有利于教师教,又有利于学生学的写作学习框架有着极强的操作性,值得推广。
基于以上四个写作支架的渗透,学生习作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素净、萧条而又毫无生气的寒冬里,天空还没有露出一丝丝的晨光,像一口生硬的铁锅罩在整个世界上。眼前漆黑一片,耳边北风呼啸。我很不情愿地背上书包,朝着门外走过去,寻求那让我期盼已久的世界——“春暖花开”。
我刚迈出家门,一股无形的寒流从四面八方迎面朝我袭来,钻进我的袖口里,充斥着我的全身。我不禁打了个寒颤,蜷缩着身躯,顶着寒风,低头探行。走着走着,我感觉到了一种暖的气息,像冬日的篝火般炽烈。我笃定眼前的不远处是一个早餐点。这不可多得的一抹亮白是寒冬里夺目的修饰啊!
渐进地走进了,我隐隐约约看了炊烟袅袅,蒸腾出来的白气在空中跳出曼妙的舞姿。在这氤氲着白烟的空气里,叫卖声、人流声、蒸笼与蒸笼碰撞的声音交织成了扣人心弦的舞曲。“老板,我要一个包子!”我伸出拿着一块钱硬币的手,目光专注在师傅的手里。我想:有包子吃真好,算是这冬日里唯一的慰藉了吧!师傅是外地人,粗犷豪放,他一边忙着换蒸笼,一边忙着给客人挑选各自喜好的口味。我接过师傅递给我的包子,正要转身离开时,那粗糙的大手拉住了我的胳膊。我先是一惊,木木地看着他。他面带微笑地说:“娃儿,外面天冷,不如在我这里歇歇吧!”……
我望着门外,寒风裹挟着树叶,像猛兽要吞噬人间般恐怖。我坐在了师傅的身旁,发现笑容时常驻足在师傅的脸上,像花儿般绚丽多姿。蒸笼里散发出来的刚刚暖流,驱逐了我身上的寒冷。摸着烫手的包子,依偎在师傅身旁,望着外面行色匆匆的行人,蓦地,那一刻,我的世界春暖花开。
早已不记得这是哪天的事,也不记得包子的味道怎么样,只记得有那么一个冬日,身边时时围绕着沸腾不朽的寒冷,我的世界却姹紫嫣红!(共675字)
五、反思:微型写作教学范式突围表演
微型写作教学范式的操作路径大抵是先依据学情制定教学目标,再依据所得目标选择、开发教学内容,最后利用写作支架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写作活动。上述例文的华丽转变就证实了微型写作教学范式的可实施性。
1.优势:学生在具体写作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难题能够得以有效突破,直指学生写作素养的提升。
2.不足:诊断性写作教学旨在解决学生写作时遇到的困难,这种关注写作过程的教学范式依然存在任务繁重的弊端。比如说,教师在制定写作教学目标时,只能先将其他暂时不重要的学情进行悬置,而抽取其中最具价值的一个教学点开展教学活动。
[作者通联:江苏无锡市梅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