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时间行PKP手术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2019-09-20黄国樑
黄国樑
(福建省漳州市人民医院,福建 漳州 363000)
目前,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及不健康生活方式,骨质疏松症已成为老年人常见病,高龄患者由于弯腰、摔倒、剧烈咳嗽等发生椎体压缩骨折的发病率逐年升高[1],椎体压缩性骨折导致脊柱矢状位及冠状位力线的改变而引起脊柱不稳定。而采用保守治疗的方法,早期无法明显缓解患者症状,且患者保守治疗期间,由于疼痛活动受限导致长时间卧床,不仅容易出现褥疮、坠积性肺炎、泌尿系感染等一系列并发症,且椎体高度恢复不佳甚至椎体Kummell病的出现[2],而经皮椎体后凸起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中由于其确切的疗效及术后患者的临床快速康复而被广泛使用,其是通过微创球囊扩张技术来完成复位、骨水泥注入椎体固定,从椎体内部对椎体进行机械稳定及骨水泥的聚合反应,从而恢复患者椎体形态结构,减轻患者的腰背部疼痛[3]。有研究发现[4],骨折急性期积极手术治疗可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恢复患者活动,避免骨折进一步加重;也有研究表明,保守治疗2周后再行椎体成型术治疗,因骨折部位纤维连接的形成可减少手术引起的骨水泥渗漏。因此,对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何时进行手术使患者获得最大的临床治疗收益非常重要。而目前关于何时治疗的文献较少,因此本文回顾性分析了在伤后不同时间点行PKP手术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疗效及安全性的影响,为骨质疏松引起的椎体压缩性骨折提供何时手术的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68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受伤原因摔伤52例,弯腰伤11例,剧烈咳嗽引起的5例,按骨折分型,轻度压缩性骨折不超过1/3的43例,中度压缩性骨折达到1/2的18例,重度压缩性骨折7例,其中男21例,女47例,年龄范围为71~89岁,平均年龄为(75.5±4.3)岁,所有患者均为胸7至腰5单节段椎体压缩骨折,所有患者均行PKP手术,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入院时VAS评分>5分,入院均经骨密度测定T值<-2.5,
确诊为骨质疏松症,且影像学资料表明均为椎体新鲜单纯性压缩性骨折,且患者均无骨折块脱入椎管内;排除入院后多节段椎体手术治疗者,无明显疼痛史者,入院VAS评分<5分者,椎体后壁破坏且伴有骨折块脱入椎管内者,脊髓、神经根损伤症状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A组及B组,A组34例,B组34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两组患者受伤后均行PKP手术,A组受伤后2周内手术,B组受伤2周后手术,所有患者均由同一组医师手术操作,均行单侧椎弓根穿刺骨水泥灌注。患者取俯卧位,U型垫垫高,C臂下确定伤椎左侧椎弓根位置,标记,消毒铺巾,局麻起效后,使用穿刺针,根据术前的穿刺路径,从穿刺位点穿刺至椎弓根内0.5 cm,侧位透视下调整穿刺方向,尽量偏向压缩骨折一侧终板,直至穿过椎体后边缘近2 mm处。插入导针至椎体前缘,透视下导针未超过棘突中线,防止将椎弓根内侧壁刺破损伤脊髓。之后取出穿刺套管针的针芯,沿套管采用骨钻钻至椎体前边缘,待骨钻取出后,置入球囊,压力泵注入碘化醇以扩张球囊压力,透视下恢复压缩椎体形态高度,之后将球囊取出,注入骨水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注射骨水泥时,边注射边透视,观察骨水泥的填充、扩散,避免骨水泥外漏,明确骨水泥弥散均超过椎体中线,待骨水泥硬化后之后拔除工作通道。术后所有患者平卧休息6 h后带腰围或者支具下地行走,术后3天停止使用镇痛药,住院期间、出院后均给予钙剂、维生素D3,降钙素或二磷酸盐类药物规律骨质疏松治疗。
1.3 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患者VAS评分在术前、术后的改变;受伤椎体Cobb角、受伤椎体前缘高度恢复情况;术中骨水泥注射量及术后骨水泥渗漏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1.0软件,计数资料用n或百分比表示,用卡方检验对比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用t检验对比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的VAS评分对比:术前,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对比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A组的VAS评分明显低于B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的VAS评分(分)
表1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的VAS评分(分)
注:与A组相比,*P<0.05;与治疗前对比,#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 治疗后A组 34 7.3±2.1 2.5±0.7*#B组 34 7.5±2.3 4.3±1.1#
2.2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的受伤椎体Cobb角、受伤椎体前缘高度、术中骨水泥注射量对比: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受伤椎体Cobb角、受伤椎体前缘高度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受伤椎体Cobb角、受伤椎体前缘高度均明显升高,且A组明显高于B组,P<0.05;两组患者的术中骨水泥注射量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术后骨水泥渗漏发生情况对比:两组术后骨水泥渗漏均为椎体前缘、侧方,A组术后出现4例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为11.7%(4/34),B组术后出现3例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为8.8%(3/34),组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与人口老龄化及患者的活动不当有关,但在高龄患者中未引起足够重视,使得部分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未能达到及时诊治,认为受伤后无大碍,对于独居或经济条件较差者,受伤后会选择保守治疗,待疼痛症状无法完全缓解后才接受手术治疗,其中保守治疗不仅延长了患者的卧床时间,也增加了肺部感染、静脉血栓等并发症[5],而开放性手术对高龄患者机体不仅损伤较大,出血量多,且由于骨质疏松椎体内固定不牢靠,容易出现拔钉等手术并发症,不利于其恢复,并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而微创的PKP手术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尽可能恢复患者椎体高度及矫正患者的后凸畸形,改善脊柱后方复合体及肌肉的紧张度,但不同时间点进行手术是否具有相似的效果及手术安全性是否存在差异,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分析了不同手术时间对高龄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性。
表2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的受伤椎体Cobb角、受伤椎体前缘高度、术中骨水泥注射量对比
表2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的受伤椎体Cobb角、受伤椎体前缘高度、术中骨水泥注射量对比
注:与A组相比,*P<0.05;与治疗前对比,#P<0.05
组别 例数 受伤椎体Cobb角 受伤椎体前缘高度(mm) 术中骨水泥注射量(m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A组 34 22.9±6.1 15.8±4.1*# 6.7±1.7 10.1±2.3*# 4.2±1.5 B组 34 22.7±5.5 13.7±3.5# 6.9±1.8 8.7±2.1# 4.0±1.8
本文结果表明,治疗后,A组的VAS评分明显低于B组,表明受伤后2周内行PKP手术较2周后手术可更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主要是由于在受伤后骨折初期,局部骨小梁碎裂或为骨折,增加了骨折椎体周围感觉神经对疼痛的敏感度,此时给予手术可稳定骨折椎体,通过注入骨水泥的聚合反应释放的热量破坏周围痛觉的神经末梢,更好的缓解、控制疼痛[6]。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受伤椎体Cobb角、受伤椎体前缘高度均明显升高,且A组明显高于B组,表明受伤后2周内手术可更有效的恢复患者椎体形态,主要是由于脊柱椎体由松质骨构成,含有大量骨髓基质干细胞,骨折后,骨髓基质干细胞会向骨细胞进行分化,而若受伤后2周手术,骨折的椎体已开始部分纤维连接及伤后肌肉痉挛,导致伤椎球囊撑开较为困难,增加了复位的难度,影响了椎体高度及形态的恢复[7]。两组患者的术中骨水泥注射量及术后骨水泥渗漏对比无统计学意义,表明二者的安全性相似。
综上所述,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受伤2周内行PKP手术,有利于脊柱矢状位及冠状位力线的恢复,椎体形态高度恢复更好,可更有效的缓解患者疼痛,早期下地,避免卧床的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