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吡格雷结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2019-09-20杜姝
杜 姝
(沈阳急救中心,辽宁 沈阳 110006)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心内科常见疾病之一,常好发于中老年人,患者会出现胸部放射性疼痛、呼吸困难等症状,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都是用于治疗不稳定心绞痛常用药物[1-2],在治疗效果上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症状[3-4],为详细探讨,本文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从我院选出自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0例,本次研究是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后实施的,所有患者均符合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症状和体征。其中对照组男18例,女22例,最小为44岁,最大为79岁,平均(61.3±10.8)岁,观察组男21例,女19例,最小为45岁,最大为80岁,平均(62.1±11.4)岁,对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所有入院患者均给予吸氧、钙离子拮抗剂、硝酸脂类以及他汀类调脂药治疗,并在治疗严密观察患者心电图走向以及生命体征变化,定期为检测患者的血糖、血脂、血小板计数。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药物治疗(山东新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7022905),指导患者口服用药,1次/天,300毫克/次,在用药3 d后更改剂量为100 mg,1个月为1个疗程。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氯吡格雷药物治疗(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23301)口服,首次服用剂量为300 mg,次日服用剂量为75 mg/g,1次/天,1个月为1个疗程。
1.3 评价标准:本文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满意度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作为评价指标,其中治疗效果中显效是指患者呼吸困难、心悸等症状逐渐消失,心电图的走向恢复正常,近6个月内无血小板减少以及皮下瘀斑等并发症发生。有效是指患者呼吸困难、心悸等症状逐渐好转,心电图ST段改善大于50%,近6个月内无明显不适症状的产生。无效是指患者病情无明显改善。
1.4 统计学分析:对所有的数据都使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组间资料使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则采用χ2进行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在显效人数上,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n(%)]
2.2 两组患者满意度情况比较:对照组在综合满意度上,显著低于观察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满意度情况比较[n(%)]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在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上,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3 讨 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常见表现形式之一,近年来发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多数患者在发病时会出现较为严重的胸痛以及呼吸困难,极易引发急性心肌梗死。本病的主要病理基础为不稳定型动脉粥样斑块表面发生破裂,导致皮下基质与血液中的血小板相结合,从而促使血栓的形成,危及患者的安全。阿司匹林是治疗血栓形成的首选药物,在治疗效果上,能够有效的减轻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主要原因是:口服阿司匹林能降低血液中的环氧化酶的生成,进而更好的降低血小板与环氧化酶的生成速度,达到预防血栓的效果。但由于阿司匹林长期服用才能达到良好的预防血栓的效果,而在此剂量下,容易出现头晕、目眩、耳鸣以及不同程度的肝功能、肾功能受损等不适症状的发生,加重病情的发展。氯吡格雷是一种新型的抗血小板抑制剂药物[5],在用药机制上虽与阿司匹林相似,但在药学原理上具有强效的选择性,因此能够避免环氧化酶与血小板结合,从而有效的抑制血栓的形成,从根本上减轻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据相关研究证明,口服氯吡格雷药物具有起效速度较快、治疗效果明显等特点,能够迅速地与人体血浆蛋白相结合,在用药效果上,对于疾病的预防起到一定的抵抗的作用,降低患者出现头晕、目眩等不适症状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6]。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实验结果显示:观察组在临床治疗效果、满意度以及并发症发生率上,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对患者采用氯吡格雷结合阿司匹林药物治疗能够有效的预防环氧化酶与血小板的生成,提高患者对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主要原因是:氯吡格雷药物主要是通过肝脏代谢,不会影响机体细胞正常的生成和代谢功能,从根本上抑制血小板和环氧化酶的结合现象,与阿司匹林联合使用会进一步加快患者的用药效果,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而对照组单独为患者提供阿司匹林药物治疗,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延缓患者的康复速度,更会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增加患者的痛苦。由此可见,对患者采用氯吡格雷结合阿司匹林药物治疗效果十分显著,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