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VEGF药物联合PRP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效果
2019-09-20王海波
王海波
(辽宁省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辽宁 大连 116033)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在临床上也称之为难治性性青光眼,这种病症表现严重,主要是一种房角血管新生形成,而且伴随有虹膜红变的一种青光眼病症。患者通常存在视网膜缺血性病变,主要是导致患者出现这种病情的主要发病因素,视网膜组织存在血氧不足,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会产生刺激作用,而导致其异常分泌,这样就会形成房角、虹膜表层生长出新血管虹膜表层生长出新血管,进而导致房角闭合,眼压升高,使患者出现眼睛疼痛,影响患者的视力[1]。本文主要分析选择采用抗VEGF药物联合PRP治疗方案对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治疗的效果,同时将主要研究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15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来我院进行治疗的另外15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中男性患者7例,女性患者8例,患者年龄最大值为68岁,年龄最小值为45岁,年龄平均值为(58.2±7.6)岁,15例患者共存在患眼17眼;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8例,女性患者7例,患者的年龄最大值为67岁,年龄最小值为45岁,年龄平均值(57.8±8.2)岁,15例患者存在患眼18眼。本文所有研究对象经过临床眼部检查均被确诊为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签署知情同意书,临床资料通过伦理委员会的检验和批准,通过统计学软件检验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较。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选择采用PRP方法治疗,为患者通过532 nm的氩绿激光仪,并且通过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滴入拟手术眼,散瞳以后在眼表面滴入0.4%的奥布卡因进行麻醉,选择广角眼底接触镜放置在眼角膜,之后为患者进行PRP治疗。设置激光光凝范围,视盘鼻侧1.0~1.5 PD,黄斑上下血管弓周围,光斑直径为后极到赤道区域300 μm左右,曝光时间为0.2 s,光斑间距为单个光斑直径,每次500点光凝,光斑总量大约为1500~2500点,并连续治疗4次,每次间隔1周。手术以后给予患者普拉洛芬滴眼液,每日进行4次治疗[2]。对本文的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为患者进行抗VEGF药物的使用,主要为患者选择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滴入患者的眼内,每日行4次治疗,连续3 d,3 d后应用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进行术眼散瞳,当患者散瞳以后,在眼表当中滴入0.4%的奥布卡因进行麻醉,为患者常规消毒铺巾,同时用开睑器打开眼睑,在患者的颞上方角膜缘后约3.5 mm的睫状体平坦部分采用TB针头垂直刺入其中,然后缓慢注射雷珠单抗0.05 mL,针口选择湿棉签按压1~2 min,并采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在结膜囊进行涂抹,并对术眼进行包扎,休息1周以后继续进行PRP治疗。
1.3 观察指标:对两组研究对象经过不同治疗以后的视力状况进行比较,评价两组研究对象治疗以后的眼压情况、RNFL厚度、视野缺损值等相关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观察组视力水平提高15例,占100.00%,对照组视力水平提高10例,占66.67%,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眼压、RNFL厚度、视野缺损值,观察组明显比对照组更优,P<0.05,存在统计学差异性。本文两组研究对象进行不同干预以后的相关情况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项目 例数 眼压(mm Hg) RNFL厚度(μm) 视野缺损值(dB)观察组 15 18.42±0.71 93.25±2.61 12.34±0.51对照组 15 28.35±1.41 82.16±2.34 16.38±0.54 t - 2.3084 2.1638 2.4308 P - 0.0235<0.05 0.02PRP<0.05 0.0253<0.05
3 讨 论
通过本研究,能够看出为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通过抗VEGF药物联合PRP治疗方案能够有效的促进患者眼部病情的改善,这种治疗方法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眼压,减少对患者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的损害,进而促进患者视力的恢复,具有较好的安全性。主要是因为雷珠单抗是第二代衍生于抗VEGF抗体的单克隆抗体片段,能够对人体的VEGF具有靶向抑制作用,而且分子量较小,具有穿透视网膜性能良好的特点,在玻璃体当中具有较高的生物利用度。综上所述,对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在进行治疗时,通过选择采用抗VEGF联合PRP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视力水平,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