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家“天人调谐”思想对当代生态伦理观启示

2019-09-19戚莹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年13期
关键词:儒家

戚莹

[摘要]过去,在人类中心主义伦理观的指导下,自然界出现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中国古代儒家“天人调谐”思想中折射出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观,要求人类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与保护自然。这对于今天建设生态文明,塑造绿色生态伦理观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

[关键词]儒家;天人调谐;生态伦理观

[中图分类号] B52-058[文献标识码]A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党的十九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提升了一个高度。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涉及人、自然、社会诸多方面的系统工程。生态系统的完整、稳定、美丽取决于人、自然、社会复合生态系统中众多关系相互协同所形成的生态理念、生态社会氛围和生态实践。生态伦理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向来主张亲近自然、关注自然,在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同时,重视自然资源的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类和万物一样,是天地自然而然的产物,人类社会是自然发展的结果,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中国古代的“天人调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既改造自然,又顺应自然、不破坏自然。深入挖掘儒家“天人调谐”这一传统思想,对当今中国重建生态伦理,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具有理论与现实价值。

1 伦理与生态伦理

在中国古籍中,《礼记·乐记》最早出现了“伦理”一词:“乐者,通伦理者。”许慎《说文解字》有解释说:“伦,从人,辈也,明道;理,从玉,治玉也。”在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中,伦理主要是人伦、伦常之理,即人的规范。

生態伦理即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起源于西方笛卡尔的二元论哲学、培根经验主义自然观与牛顿经典力学的机械论基础之上的人类中心主义思维。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类具有道德地位,人类以外的事物只有在被人类使用时才有其价值。这种生态伦理观在19世纪后,因环境问题、生态问题的日益突出而遭到愈来愈多的质疑与挑战,于是新的生态伦理观应运而生。新生态伦理观站在人类与自然环境的道德关系上,提出人对生命和自然界的恰当尊重和责任,在时间上顾及到未来的人类世界,在空间上顾及到全球范围内的人类生存条件。新生态伦理观打破了“人类中心主义”,关注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缓解人对于自然的矛盾。在中国古代先秦时期,儒家的“天人调谐”思想就已经折射出这种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观。

2 儒家天人调谐思想中的生态伦理

2.1 天即自然界:敬畏自然

孔子没有从概念上提出“天”是什么,但《论语》中孔子与子贡的对话中有一句“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这意味着孔子认为,天有令四时运行、百物生长的功能。四时可以理解为时间,百物可以理解为空间,天包含着并操作了时间与空间的运动,可以说,“天”就是自然界。《孟子·万章上》也有:“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即天就是最高存在,万物都是在天的指示下运行。汉代董仲舒在先秦诸子的思想基础上,形成了以“天人感应”为中心的儒学体系。他认为,天是“万物之祖”、“百神之君”,是人类的创造者,人及人的一切都只是天的衍生物。《易传·序卦》更明确指出:“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显然,儒家认为人与人类社会的存在是以天地的存在为前提的,天就是自然界,是最高的存在。基于此观点,人类应对自然抱有敬畏之心,因为自然是宇宙生命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

2.2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尊重自然

孟子较明确地提出了天人调谐的思想。《孟子·尽心上》有:“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把性与天统一起来,“性天同一”的思想论证人与自然不是对立的机械系统,而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董仲舒“天人之际,合而为一”的观点,将人与天看成一个和谐的生命整体,也论证了人与天是相通的这一儒家思想。《易传》作者把人同万物中分离开来,认为人不同于万物,人具有卓越的地位,提出人与天、地的三才之道。天、地、人构成一个自然整体,也就是肯定了人是自然中的一部分。既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就要尊重自然,尊重了自然,也就是尊重了人类自身。

2.3 自然界有客观性:顺应自然

《礼记·祭义》记载:“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记载:“开蛰不杀当天道也,方长不折则恕也,恕当仁也。”儒家认为,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人在自然界居于主动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人可以为所欲为,人要顺应大自然万物生长的节奏安排人类自身的需求。孟子引用《尚书》中的“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来明确说明自然界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孟子·公孙丑上》有:“福祸无不自己求之者。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人应该顺应自然界的规律办事,违反这些规律,就会受到惩罚。并且,只要顺应规律行事,自然界会为人类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如《孟子·梁惠王上》中《寡人之于国也》一篇有:“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从今天来看,蕴含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可以看到早在先秦时期,孟子就已经具有生态保护意识。这与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良性循环的宗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2.4 制天命而用之:改造自然

荀子有著名的“明于天人之分”观点。荀子认为,天作为一个自然环境,为万物(包括人)提供生存条件的同时,也有其自己的运行规律,但这与人的活动无关。“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一句就明确了他的这一观点,天和人各有自己的特点与运行规律。但这并不意味着荀子将天与人绝对地分开了。荀子的“天人相分”观点是为了将人从对天的恐惧中解放出来,突出人的地位和作用,但也并非人类中心主义。相反,“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和以养”一句表明了荀子认为人类和天地万物处在一个和谐的整体之中,并非绝对分离甚至对立,是互生共养。也就是说,荀子的天人调谐是一种在“天人相分”的基础上,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的相参境界的思想。人要相参到天地中去“赞天地之化育”。这里的“赞”,非赞美,而是赞助,人具备这种赞助天地的生化养育能力。所以,人可以在掌握天的运行规律基础上利用天为人谋福利,即“制天命而用之”,发挥出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在顺应天的运行规律上,去改造自然,为人类创造财富。

2.5 乐山乐水:热爱自然

孔子对天与人的关系态度上,《论语》中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两句名言,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天人关系的感悟与理解:自然界有同人一样有生命流逝,并且人可以感受到自然界的生命流逝。因此,孔子提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这一蕴含热爱大自然的观点。“智者”与“仁者”不仅仅具有审美意识,还有很高的道德情操。《论语·先进》篇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路说他可以治理千乘之国、冉有说他可以用三年时间让一个国家的人民富裕、公西华说想学习礼仪时,孔子都没有说话。只有曾点说他想在暮春时节穿上穿天的衣服,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水里游泳,在舞雩台上吹风,然后一路唱着歌回家时,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喟然”一词进一步说明孔子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观点,可以看出孔子最关心的是如何生活,孔子更愿意去亲近大自然,心之向往人能融入大自然。

2.6 一体之仁:善待自然

儒家的“仁”包含了对自然界所有生命的爱惜。子曰:“子钓而不网,弋不射宿。”意思是说不可将鱼一网打尽,也不可将归巢的鸟儿射杀。从今天来看,孔子倡导的仁爱之心,不会导致生物绝迹后生态破坏。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孟子对待牲畜的不忍之心,也体现出他对自然万物的爱护之心。孔子与孟子都对自然界存着一份仁民爱物的仁者情懷,从今天来看,这种仁爱之心,可以为自然界留下资源。藏区高山上,猎杀珍贵动物,使得生态破坏。因此,我们应该存有一份对自然界万事万物的仁爱之心,主动去爱护自然、善待自然。不仅如此,儒家的仁爱之心为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意识赋予了浓重的人文关怀。热爱自然的仁者情怀,对自然界肩负起职责,给自然界万事万物以道德关怀,这对建设生态文明的今天,有着很深的人文价值。

2.7 宁俭勿奢:保护自然

孔子不主张使用高贵精美的礼器,也不主张穿戴过于讲究的服饰。《论语·八佾》中,孔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可以看出,孔子主张俭朴节约,认为这是一种美德。“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今天细细看来,孔子“宁俭勿奢”的生活方式不仅仅是一种美德。一般来说,奢侈的生活方式是以牺牲生态为代价的:夏桀大兴土木,修建寝宫、瑶台;商纣奢靡无度,酒池肉林,都是对资源和环境的巨大耗费和破坏。孟子用“狗彘食人食而不知俭”来抨击上层贵族的奢靡。《荀子·荣辱》中有“于是又节用御欲,收敛蓄藏以继之也,是于己长虑顾后,几不甚善矣哉!……粮食大侈,不顾其后,俄则屈安穷矣,是其所以不免于冻饿,操瓢囊为沟壑中瘠者也。”从当代生态伦理观来看,儒家节俭、为后世考虑的生活方式是对自然界的一种保护与爱护。貂皮、象牙制作行业的兴起就是因为人们对于高档奢侈品的追求,导致雪貂、狐狸、大象等动物数量的减少,从而生物多样性被破坏,最终使得生态脆弱。“宁俭勿奢”是符合生态原则的一种消费观,是对自然的保护,可以使人与自然长期处于一种和谐的关系。

3 总结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说:“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体现出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联系。过去,在人类中心主义伦理观的指导下,人的自我价值驱动人的主观意志对客观外物过度控制,从而使人与自然界处于一个对立的局面。不同于西方的“主客二分”,亦或是“事实与价值二分”,儒家对待世界的方式呈现出一种人与天地万物和谐交融的“并育而不相害”的生态伦理观。儒家将人与自然界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而不是将其看成是对立的两个机械的物理面。“天人调谐”思想明确肯定了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界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界是有生命的自然界,人的生命与万物的生命是统一的,而不足对立的;并且,人作为自然界的存在物,人与自然界能够达到相容的状态,可以达到主客体间的统一,呈现一个协调的生命完美体。儒家“天人调谐”思想折射出来的生态伦理观,打破了人类中心主义,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自然观。(下转P98)

(上接P67)追求和谐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价值取向。如儒家而言,对普遍和谐的追求自孔子起就已经奠定了基本的精神方向。儒家主张的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向善意识与整体意识,与当今人类追求经济增长而导致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的破坏现状形成鲜明的对比。“天人调谐”思想,是一种追求人类和自然共存的生存大智慧,值得我们今天在深入探讨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价值时,认真分析和吸取。继承与发展儒家“天人调谐”的思想内涵,吸收儒家先贤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伦理观,不仅有助于缓解当今世界由于工业化和无限制地征服自然而带来的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失衡等问题,也能改善人类因欲望膨胀对自然索取过度的道德污染,从而可以避免人类在危险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汲取“天人调谐”思想中的营养,向中国乃至世界传达天人相通、万物一体的环境整体主义思想和绿色发展的生态理念,这不仅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更有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王有腔.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协同的十大生态关系[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1):1-9.

[2] 冯之浚.科学发展与生态文明[J].中国软科学,2008(08):1-10.

[3] 许慎.说文解字[M].上海:中华书局,1963.

[4] 冯之浚.循环经济与绿色发展[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3.

[5] 张庆熊.中国传统哲学的和谐观念与现代化[J].中国哲学史,1995(05):5-8.

猜你喜欢

儒家
知命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基本焦虑下的“道”之争夺战
试论中国古代音乐的艺术精神
儒家生命观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启示
儒家思想衰落对魏晋文学的影响
切磋琢磨,乃成君子
《刺客聂隐娘》电影镜头语言中的价值传播
茶道
贝淡宁:儒家重视对社会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