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嵖岈山:历史角落里的“第一人民公社”

2019-09-19李在磊发自河南遂平

南方周末 2019-09-19
关键词:人民公社旧址南方周末

南方周末记者 李在磊 发自河南遂平

从早年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到新时期的新农村建设、特色小镇建设,嵖岈山总能在剧烈的政治、经济变迁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南方周末记者 李在磊 发自河南遂平

南方周末实习生 胡琪琛

河南遂平县嵖岈山镇是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农村的一个坐标。1958年4月20日,正式成立的“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成为中国第一个人民公社,也是“一大二公”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肇始。

公社旧址已改造成博物馆,布展在一份“包产到户农业生产责任制合同书”原件中作结。合同书是室内唯一一件改革开放后的藏品,白纸黑字,搁在玻璃台面的尽头,隐约可见半截红戳。

“代表着那个时代结束了,历史翻开新的一页。”2019年9月10日,博物馆馆长张刚如此解释摆放这件藏品的用意。

时光荏苒,除了公社旧址墙体上的斑驳标语外,嵖岈山集体化运动的陈迹,早已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刷中湮没无闻。

仰仗着电视剧《西游记》(续集)曾于此地取景的名头,如今的嵖岈山已被开发成为颇具名气的风景胜地,当地经济系统围绕景区运行。自由资本唤醒了乡村土地的活力,它们以流转搞活的形式,重新集中在一起。

“人与土地 混合在一起”

中秋节前一场阵雨过后,气温骤降。遂平县城西26公里处嵖岈山镇后街,一座老式办公院落就是公社旧址,灰砖红瓦看上去潮湿阴凉,秋风轻拂,院内泛黄的树叶瑟瑟作响。

讲解员躲进屋檐发起呆:“今天基本没什么人。”院内陈列着五十多年前的拖拉机、木轮车,各个时期的口号,用红色粗体标注在建筑物上,赫然醒目。

如果不是时代感极强的“创文”宣传栏,置身旧址博物馆,仿佛穿越回遥远的计划经济时代。张刚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几十年前,嵖岈山生产力水平很低,农业活动主要依靠人力,在农田水利兴建过程中力有不逮,直接催生了“小社并大社”运动。“发生在嵖岈山,是偶然中的必然。”

人民公社实行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社员私人的土地、农具全部被充公,统一制定生产计划,一天三顿饭,都集中在一起“吃食堂”。

1958年,12岁的周留栓参加了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成立大会,他向媒体回忆,大会会场搭建在一个大坑里面,被一万多名群众围得水泄不通,群众情绪高昂,决心干一番事业。

周留栓是嵖岈山周楼村人,2004年退休后,做了义务讲解员。

公社成立后,周留栓家交了牛、犁耙以及余粮。建社伊始,天天组织游行,“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口号震天响,紧接着就是吃“大食堂”,随后开始大跃进、大炼钢铁。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初创短短4个月时间,河南省建立起一千三百多个类似的基层组织。此后,人民公社占据了中国四分之一个世纪。

“贫困会带来幻想,想着能一夜翻身。”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教授辛逸,曾专门撰文研究人民公社制度的发展史,他向南方周末记者分析,这种制度安排,其实是把人与土地混合在一起。

▶下转第11版

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1984年,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改名为嵖岈山乡,“第一人民公社”彻底退出历史舞台;2008年,乡又改镇。

红色旅游

嵖岈山公社存在期间,1980年9月27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开始全面实行,人民公社成立以来集中经营、集中劳动、统一分配的经营管理方式得以改变,社员获得生产经营自主权。

42岁的谢红是嵖岈山脚下店房村人,她对1980年代刚分到地时的喜悦情景历历在目:大家都很高兴,日子一下子就好了,“至少有东西吃了”。谢红印象里,上世纪90年代开始,村里陆陆续续有人出远门打工,“全国各地都有。”

与其他中原乡镇的状况大同小异,种地、打工本是嵖岈山农民们的主要谋生手段,直至嵖岈山风景区的横空出世,很多人的生活发生了改变。

1998年,《西游记(续集)》摄制组开进嵖岈山取景,拍摄了4集剧情,风景旖旎的嵖岈山名声鹊起,不少当地人开始从事旅游业,其中就包括谢红。

“做旅游之前,大部分收入还是靠种地,没啥别的本事。”谢红经营起家庭旅馆,旅馆可以提供餐饮服务。在旅游区讨生活多年,她同时精通包车、团体票、订餐等所有零散的赚钱门路。最近,她还尝试与亲戚合伙,承包一家户外拓展中心,正四处推广,开发团体资源。

“公社我知道,不过没啥看头。”谢红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游览嵖岈山的外地客人,大多冲着美景、温泉而去,很少有人专程去参观人民公社旧址,“想去看看也可以,不过,我一般不给客人推荐。”谢红衣着入时,喜欢说笑,能够迅速与陌生人熟络起来。

正是由于自然风景区的成功,才启发了当地政府保护、利用人民公社旧址。2006年,旧址被国务院批准设立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2008年,镇政府开始大规模保护性重建,斥资100万元修缮了旧址,同时开始规划旅游基地,发展红色旅游。

景区距公社旧址8公里,如织人流中,总会有有心人惦记着红极一时的人民公社,在旅行规划中塞进人民公社旧址的“攻略”,他们成了旧址博物馆最主要的游客群体。

“这些东西年轻人哪里会知道?”张刚介绍说,到嵖岈山公社旧址参观的游客,还是以党建活动的团体居多,散客量较少,参观的年轻人,大多抱着新奇的眼光而去,对历史并不是很了解,“太久远了”。

流转:土地命运的轮回

如今嵖岈山的社会经济体系主要围绕着景区发展的需求而滚动。

2009年,嵖岈山风景区开发迎来关键时刻,投资巨大的温泉酒店项目落地。

此外,旅游开发的整体规划中,“花海”也是卖点之一,每年能吸引三百多万游客前去赏花。与之并行不悖,嵖岈山蛋白桑、万寿菊以及葡萄园等农业项目同样需要大量的土地。

“地都流转出去了,流转出去划算。”博物馆解说员张莉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村里大部分的耕地都流转给了外来的大公司,每亩地每年可以得到1500斤小麦市价的收益,比自己种要划算很多。不过,得要景区生意一直兴旺下去,才能维持这么高的流转费。

在博物馆工作久了,张莉渐渐开始喜欢与周围的人讨论政治话题。她认真研究了解说词里的内容,得出的结论是:人民公社是把土地集中起来管理,承包责任制是将土地分散经营,而陆续流转起来的土地,再次集中在一起,不过这次,效率与以往不可同日而语。

因旅游,嵖岈山土地的命运经历了一个轮回。

截至2017年,遂平县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88万公顷,占到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33%,嵖岈山风景区土地流转面积、流转价格全县为最。这也使得规划面积1.6万亩,计划投资100亿元的嵖岈山温泉小镇有了广阔开发空间。

2016年建设特色小镇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成为一种市场化主导、创新创业发展的新模式。2002年便已动工兴建的嵖岈山温泉小镇,彼时已颇具规模,自然而然地启动了特色小镇申报工作。2017年8月,住建部发布了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的名单,河南有11个小镇上榜,嵖岈山温泉小镇在列。

从早年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到新时期的新农村建设、特色小镇建设,嵖岈山总能在剧烈的政治、经济变迁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猜你喜欢

人民公社旧址南方周末
城市人民公社解体特征研究
油画
一份来自南方周末的特别邀请
更多评论,请见南方周末APP
更多评论,请见南方周末APP
更多评论,请见南方周末APP
延安发布实施革命旧址保护条例办法
人民公社
关于做好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保护修缮的思考
访三合区苏维埃政府旧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