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问题分析和解决方案探讨

2019-09-19李倩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9年20期
关键词:通识课程课外实践教学案例

李倩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作为一门大学通识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然而传统的計算机基础课教学过程不断暴露出一些问题,影响了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文章首先简要介绍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开设的一般情况,然后分析了计算机基础课普遍存在的若干问题,最后从教学模式、课外实践、教学案例、网络考试系统等方面探讨了解决措施。

关键词:通识课程;教学模式;课外实践;教学案例;网络考试系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9)20-0135-0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technology and network technology, as a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 in university, computer basic course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However, some problems have been exposed in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process of basic computer courses, which has affected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quality. This paper first briefly introduces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computer basic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then analyses some common problems in computer basic courses, and finally discusses the solutions from the aspects of teaching mode, extracurricular practice, teaching cases, network examination system and so on.

Key words: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 teaching mode; extracurricular practice; teaching case; network examination system

1 引言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是一门通识必修课程,针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大一学生开设,培养大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备基本的计算机素养,为后期的专业学习和应用打下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目前,计算机基础课一般根据专业的性质分类开设。文科、艺术类专业学生学习的内容主要针对基本理论和计算机工具、软件的使用。理工类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编程语言,如C、VB等。

2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的课时设置上一般分为理论课和上机课,理论课上教师讲授知识和技能,学生听课学习,上机课上,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项目。为了巩固课堂教学内容,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学生按时完成并提交。这种传统教学模式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阻碍了教学效果的提升。下面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

2.1 学习积极性不足

计算机基础课作为一门公共课,在一些大学生心中其重要性远比不上专业课,因而对其重视程度不够,影响到学习的积极性。另外,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其计算机基础可能差异较大,主要是由于不同地区开设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软硬件条件不同,即使同一地区的不同学校的授课情况、重视程度也有所差异。一些基础较好的学生觉得教学内容较容易,不能满足他们对更深入的知识技能的拓展需求;而另一些学生由于基础较薄弱,甚至没有碰过计算机,感到学习难度大,可能产生畏难情绪。过易或过难的感觉使得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积极性,上课玩手机、睡觉的现象时有发生。

2.2 课堂活跃度低

传统的课堂教学对于计算机基础课来说,越发显示出力不从心。以教师为主体进行课堂讲授、学生被动听课的模式使得课堂氛围较为沉闷,课堂活跃度低。往往是教师热情洋溢地授课,而学生被动听课,时间久了,难免注意力就无法集中,甚至困倦,无法跟着授课进度积极思考、吸收知识。当教师要与学生互动时,通常仅少数甚至只有个别学生能给出积极有效反馈。例如,当教师提问时,极少学生踊跃回答,一些学生措手不及,急忙翻书,还有的学生听的犯困,不知所云。这样的授课效果,在上机课上直接体现为讲过的操作不知晓,或分析过的算法完全不懂。

2.3 课后作业效果不理想

计算机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对于理工类的编程语言的学习,在课堂上,教师讲授理论知识、算法设计思路及演示编程过程,课后需要学生通过编程实践加强对语法和算法的理解、巩固。这些仅凭上机课有限时间的上机实践,是远远不够的,因而课后作业的巩固非常重要。现在网上各类资源丰富,有的学生直接在网上搜题,不加理解直接拷贝代码完成编程作业,对算法的设计并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实践。课后作业质量缺乏有效的保障措施,作业实际效果堪忧。

3 问题解决方案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教学改进措施,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进课堂听课效果,杜绝学生完成作业不动脑筋、直接拷贝代码的现象。

3.1 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可以针对不同计算机基础的学生分别设置课程内容,因材施教。基础弱的学生能够通过该课程学到计算机基本的理论和操作技能,基础较好的学生能够进一步掌握更深层次的计算机内容,实现他们对计算机深入学习的愿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体操作上,一般入学时进行分层考试,根据计算机考试成绩,结合学生的兴趣、意愿进行分班选择。班级设置上可以分为普通班、高级班,也可以再分细一些,即普通班、中级班、高级班。普通班按照原定课程大纲授课,中级班可以适当补充一些拓展内容,高级班补充的内容更多与专业结合,体现专业特色[1]。

3.2 体现专业特色的教学案例和多种课外实践

對于学习积极性不足的问题,还可以针对各专业的特点来设计教学案例或实践项目,将计算机基础课和专业课内容有效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让学生感受到计算机基础课的重要性和实用性。比如:财会专业的学生对于excel的应用要求较高,结合报表的制作设计教学案例,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能充分发挥计算机基础课在专业学习中的作用。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计算机基础课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到丰富的大学课外实践中。比如,法学专业的学生可以利用演示文稿制作技能,结合法学专业知识,在普法宣传活动中,制作一个普法宣传的ppt,学以致用。学校还可以多举办一些计算机基础方面的竞赛,比如ppt制作大赛,也可鼓励学生参与校外的各级计算机竞赛,比如全国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与信息素养大赛、“蓝桥杯”计算机程序设计大赛、ACM程序设计大赛等,拓宽视野,以竞赛促学习,激发学习的积极性[2]。

3.3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体,没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翻转课堂是让学生在课前通过教师给出的教学视频进行自学,在课堂上学生参与讨论,教师引导、帮助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教学模式。翻转课堂的特点是让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积极参与了进来。为了课堂上的展示,学生需要按照教师布置的课前任务进行自学,自学过程中能够发现问题,带着问题来到课堂,通过教师的引导及参与同学们的讨论,解决这些问题。翻转课堂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课堂学习气氛活跃,学习效果也明显提高。

3.4 网络考试系统

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实验、作业及考试环节,很多高校引入了专门的网络考试系统。网络考试系统可以建设课程的题库,能够满足上机课、课后练习、以及考试的各种需求。题库包含多种类型试题,不仅包含单选、多选、填空、判断等各类客观题,还包含文档编辑、表格制作等操作题,以及程序填空、程序改错、程序设计、窗体设计等多种类型的编程类试题。丰富的试题类型满足了计算机基础课各种知识和技能的巩固和考核的需要。网络考试系统还能够随机抽题组卷,随机分配试卷。利用网络考试系统布置作业,学生的试题随机分配,能够一定程度上避免作业相互抄袭。对于编程类试题,建设题库时,可以对经典代码进行灵活变化,既加强了对重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又可以有效防止学生在网上搜题后不加理解直接照搬的现象,促进了学生对算法的理解和灵活应用。

4 结论

计算机基础课在大学通识课程中的重要性日益提升,然而由于学生对课程重要性认识不足,加上教育教学手段的落后,导致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一些弊端逐渐暴露出来,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从而不能满足对大学生计算机素养的培养,对后期专业课的学习和应用也难以起到基础和促进作用。目前,各大高校积极开展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改革实践,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学模式不断涌现。我们应利用这一契机,将新的教学理念和新技术应用到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赵峰. 《大学计算机基础》层级教学法实践研究[J]. 福建电脑, 2018(12):180-181.

[2] 龙仙爱,杨顺,高海波,等. 关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挑战与建议[J]. 计算机时代, 2019(2):87-88,91.

【通联编辑:梁书】

猜你喜欢

通识课程课外实践教学案例
应用型通识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通专融合视野下高职教育集群型课程模式建构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技巧及案例分析
促进初中化学定量观建构的教学案例
高校通识课程《美术鉴赏》双语教学实践与研究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