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股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在急诊下肢骨折手术中的应用观察

2019-09-19李明欣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9年16期
关键词:足踝腓骨下肢

李明欣

(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河南洛阳 471000)

常见的下肢骨折包括胫腓骨骨折、足踝开放性骨折等,需要及时进行急诊、清创、手术固定治疗,为了保证手术治疗可以顺利进行,需要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为探究股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在急诊下肢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效果,该文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时间段内该院诊治的急诊下肢骨折患者进行研究,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该院诊治的62例急诊下肢骨折患者。纳入标准:所有患者资料齐全,自愿参与该次研究,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1]。排除标准:排除了合并患有其他严重脏器疾病患者、精神疾病患者、不适合采用该次研究所用麻醉方式患者[2]。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31例,男性18例,女性13例,年龄21~59岁,平均年龄(38.55±5.54)岁,其中胫骨骨折 10 例,胫腓骨骨折11例,足踝骨折10例;观察组31例,男性19例,女性 12例,年龄 23~58岁,平均年龄(38.63±5.13)岁,其中胫骨骨折12例,胫腓骨骨折8例,足踝骨折11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平均分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进入手术室之前,患者注射0.2 g苯巴比妥钠,0.5 g阿托品,进入手术室之后,立即建立静脉通道,开放面罩吸氧,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测。

1.2.1 对照组 实施腰硬联合麻醉,具体如下:指导患者取患侧在下屈曲卧位,明确L3~4间隙位置,即穿刺点,然后消毒铺单,局麻,使用硬膜外穿刺针穿刺进入硬膜外腔,然后使用针内针行蛛网膜下腔穿刺,等到脑脊液流出后,将0.75%布比卡因2 mL加50%葡萄糖0.2 mL混合液缓慢注入,硬膜外导管留置长度为3 cm,使用无菌辅料对穿刺点进行压迫、覆盖,然后对麻醉平面进行调节,一般在T12以下,接着将300~500 mL生理盐水匀速输注,如果患者出现血压明显降低的情况,则需要静脉注射2~4 mg多巴胺,等待15 min,麻醉平面固定之后取平卧位,然后开始进行手术。

1.2.2 观察组 采用股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具体如下:取平卧位,穿刺点为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连线下约2 cm、股动脉搏动外侧约2 cm位置,常规消毒后局麻,然后使用120 mm刺激针向近心端穿刺,针尖与皮肤呈45°,刚开始将刺激器的强度设置为1 mA、频率 2 Hz,然后逐渐缩小强度至0.5 mA,如果仍然存在髌骨颤搐,间断回吸无血,则缓慢注射罗哌卡因0.5%20 mL,穿刺点使用无菌辅料覆盖。指导患者取患侧在上侧卧位,使健侧下肢伸直,患侧下肢稍微弯曲,确定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裂孔连线中点,即穿刺点,穿此后注射罗哌卡因0.5%15 mL,然后无菌辅料压迫覆盖穿刺点,取平卧位,开始实施手术治疗。

1.3 观察项目

观察两组不同时间点的机械痛阀值以及不同时间点MAP、HR变化情况。机械痛阀值:数值越高,表示疼痛越轻微[3]。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机械痛阀值比较

手术后不同时间点,观察组患者的机械痛阀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镇痛效果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镇痛效果比较[(±s),分]

组别 手术前 手术后6 h 手术后12h 手术后24h手术后48h对照组(n=31)观察组(n=31)t值P值6.66±1.53 6.67±1.45 0.446<0.05 7.45±1.15 9.58±1.43 5.467<0.05 10.31±1.33 14.64±2.32 9.357<0.05 12.37±2.31 16.56±2.21 6.835<0.05 14.31±2.42 18.37±2.42 4.225<0.05

2.2 两组产妇不同时间点MAP、HR变化情况对比

诱导时、切皮时以及手术结束后,观察组产妇MAP、HR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

3 讨论

下肢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骨折类型,主要包括足踝开放性骨折、胫腓骨骨折等[4],对于这类患者主要采用清创、内外固定等治疗手段。急诊下肢骨折患者由于失血、失液等因素导致循环不足,在麻醉之后容易出现血压异常波动等情况,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因此,需要选择更加安全的麻醉方式[5]。过去,临床上对下肢骨折患者在进行手术治疗时主要是采用腰麻方式进行麻醉,这种麻醉方式会对患者的盆腔、腹腔神经产生麻醉,影响患者的胃肠功能和泌尿功能。因此,该院选择对患者采用股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实施股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时,需要注意在麻醉之后需要将输液速度加快,或者使用升高血压的药物,以稳定机体正常循环,并且需要将麻醉平面尽量控制在T12以下,避免对患者的呼吸功能产生不利的影响。

表2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MAP、HR变化情况对比分析(±s)

表2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MAP、HR变化情况对比分析(±s)

注:与对照组MAP相比*P<0.05,与对照组HR相比&P<0.05。

组别 指标 入室时 诱导时 切皮时 手术结束后对照组(n=31)观察组(n=31)MAP HR MAP HR 82.73±6.38 116.63±5.13 81.87±7.48 115.43±5.82 82.64±7.73 117.27±6.51(68.75±8.51)*(94.34±6.52)&79.52±7.62 99.36±8.36(63.56±6.15)*(81.25±6.25)&78.75±6.15 91.42±5.26(57.74±6.13)*(73.37±6.63)&

通过该文的研究发现,采用股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的下肢骨折患者取得了更好的麻醉效果,患者疼痛程度比较小,并且生命体征相对比较稳定,是临床麻醉的优良选择。

综上所述,对于急诊下肢骨折手术患者来说,采用股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效果确切,不仅可以发挥较好的麻醉效果,可以保证手术顺利进行,减轻患者的痛苦,而且对患者造成的不利影响比较小,麻醉过程中患者的生命体征更加稳定,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猜你喜欢

足踝腓骨下肢
腓骨肌萎缩症外科治疗专家共识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感染性创面的临床疗效
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的标准化护理干预研究
腓骨肌萎缩症患者的肌电图诊断特点
腓骨肌腱脱位的诊断与治疗
钬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观察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腰交感神经节射频治疗糖尿病下肢病变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