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师同堂授课模式在药理学整合课程中的设计与探索
2019-09-19王昊宁荣征星崔永耀陈红专高小玲
江 淦,王昊宁,荣征星,崔永耀,朱 亮,陈红专,高小玲*
(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上海 200025;2.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 200127)
一、引 言
近年国内外多所高校及教育机构在多种课程教学中开展了最为常见的两名教师或者多名教师同时一起上一门课程的模式,被称为双师同堂教学模式或者称为合作教学法(Cooperative Teaching)[1]。合作教学这个概念很早就被提出并应用于学前教育、特殊教育领域中,后扩展到基础教育及高等教育领域,例如物理化学、临床药学等领域[2-3]。为了满足时代的变化、多学科融合所产生的更高教学效率需求,Jeanne Bauwens和Jack J. Hourcade进一步描绘了该教学方法的应用方式提升教学效果[4]。为深化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并加强医学人才培养,通过医教协同推进的方式是目前的重要任务[5]。而通过设计双师同堂的教学模式,可以从提高对医学生的教学效果、提高对多层级医生的教学职能锻炼、提高教学质量评估等多个方面,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实现医教协同人才培养的目标。
双教师同堂授课模式的具体特点包括:(1)多样性:能够通过“师师互动”带动“师生互动”以及“生生互动”产生更多元化的教学以及扩展学生的思考角度;(2)专业性:教师之间各有所长,尤其是药理学桥梁学科的教学中能自然形成基础—临床之间的结合;(3)系统性:能够更加完整地梳理知识点,密切贴合目前的医学整合式课程教学;(4)适应性:该教学方法能够满足大班教学、小组讨论、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CBL)、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以探究为基础的学习(RBL)以及独立学习等各种教学方法;(5)合作性:以药理学为主线,多学科为辅线,教师可在不断的备课中相互提升,学生也能紧跟实际和前沿研究;(6)协同性:能够实现医疗、教学,甚至是科研相长的目标,医生将医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案例带入课堂,并通过课堂教学及备课过程能够反哺提升自身医疗、教学、科研水平。基于以上特点,双师同堂的教学模式可以加以改进,并运用于医学整合课程中,实现医教协同的人才培养目标。药理学课程目前也面临着课程的整合度不足的问题,如何借助双师同堂授课模式更好地将药理学的知识穿插于整合课程中需要更合理的顶层构思和设计。
二、“双教师同堂授课”教学模式在药理学整合课程中的应用方案及可能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为孤独的演讲模式,无论如何变化也仅能产生被动的“师生互动”以及“生生互动”。然而双教师同堂教学可以加入更加重要的“师师互动”,通过“师师互动”可以产生更主动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从而创造更多的可能性。比如可能有以下几种情景模式:双教师同时在课堂、基础药理老师在课堂/临床老师在医院实景、基础药理老师在课堂/临床老师播放录像。要实现这个目标并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需要教师之间密切的协调安排,在备课、授课阶段要进行反复的改进和尝试,并合理地安排药理学的课程。
(一)教师资源组合、培养和可持续发展。
双教师同堂授课可以使更多的临床医生及基础医学教师参与到教学中,但存在彼此之间的组合默契,以及进一步的培养和可持续的发展均依赖多种学科的建设等问题。我校开展了多项教师激励计划,也组建了多个教学团队,具备了良好的土壤和环境。但双教师在具体课堂执行过程中的分工以及与各个疾病的临床医生之间的配合,临床医生医教研之间的互相平衡及其合理的教师评价制度还需要进一步的扶持和探索。
(二)课堂效果与学生知识把握能力。
双教师可以通过各种生动的课堂协作互动方式将原本枯燥的药理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可以通过这样的整合课程形成纵向的某系统的药理学应用和知识点。但如课堂效果不理想或是过于强调临床的应用,会导致学生还未接收完全药物的基础知识就跳跃到临床应用中,故而需要对课程安排和相关主次内容进行合理规划和不断改进。
(三)基础与临床教师能力局限性。
药理学具有其特殊性,同样的药物可以在多器官疾病中进行应用,比如肾上腺激素、β受体阻滞药等具有广泛功能的药物需要重视,基础药理学的老师需要对多个临床合作教师对于药物在多学科中应用的连贯性进行把控并予以强调,同时结合各自专长有目的地进行分工合作。
(四)师师互动对教师的要求。
自古以来的教师教学大多都是独自一人完成,最多强调的也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师师互动可能会存在较多的问题,比如彼此间授课方式存在差异,所以需要经过合理的设计排练实现激发学生思考并提高课堂效果的共同目标。但要达到合适的课堂效果就需要彼此之间的配合,故而对教师提出了一定的表演型教师需求,通过更多幽默的语句、短小精练的互动案例问答引导学生参与到以一个疾病为剧本的表演中来。
三、展 望
我校进行了一项对2016学年临床专业医学生完成药理学教学后随机267位学生抽样问卷调查,其中“对课程与临床相关性讲解的满意度”以及“对课程课堂互动教学的满意度”两项统计数据如下(见表1、表2)。这两项指标与医学生认知和接受药理学新知识点并在将来的临床应用中密切相关,也是希望整合课程改变目前只以考试为主状况的重要参考指标。通过数据显示七成左右的学生表示很满意和满意,其中很满意占三成,故而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表1 我校2016级267名临床专业医学生对药理学课程与临床相关性讲解的满意度统计
表2 我校2016级267名临床专业医学生对药理学课堂互动教学的满意度统计
学生满意度只是主观评价,教学是否有效还需要如考试成绩、临床实践等客观评价进行评判。并且这部分调查是针对培养医学生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希望能够通过基础—临床以及基础—基础等配对方式,实现多样化的双教师同堂授课模式,从而对药理学整合课程进行优化改进,结合更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方法,让医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将教材中的文本有效转化为与临床实际紧密结合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反复的讲评、讨论予以完善,并结合多样化的团队构建、课程安排、互动内容将医学整合课程带入临床的实景中,创造身临其境的药理学学习氛围。也可以进一步将双教师同堂的教学模式予以推广至更多医学课程,从而满足我国日益发展的医学教育需求,培养更高素质的医学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