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六盘山连片特困地区驻村帮扶工作队调研与分析
——以定西市安定区为例

2019-09-19

甘肃农业 2019年9期
关键词:乡镇党委组织部门选派

党 一

中共定西市安定区委党校,甘肃 定西 743000

一、基本情况

安定区作为六盘山连片特困地区的典型代表,6年多来,脱贫攻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减贫8.08万人,剩余贫困人口3.29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底的28.11%下降到9.15%。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甘肃代表团审议时对脱贫攻坚工作提出的5点新要求,加强驻村帮扶力量,尽锐出战,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安定区共为176个贫困村调整增派528名驻村帮扶工作队员。

其中男446人,占84.47%;女82人,占15.53%。

图1 性别比例

其中汉族522人,占98.86%;回族4人,占0.76%;藏族1人,占0.19%;土族1人,占0.19%。

图2 民族分布

其中,中央单位选派1人,占0.19%;省直部门选派30人,占5.68%;市直部门选派72人,占13.64%;区直部门选派425人,占80.49%。

图3 派出单位分布

其中35岁及以下共196人,占37.12%;36-49岁258人,占48.86%;50岁以上74人,占14.02%。

图4 年龄分布

其中中共党员384人,占72.73%;非中共党员144人,占27.27%。

图5 政治面貌

其中博士1人,占0.19%;硕士30人,占5.68%;大学354人,占67.05%;大专124人,占23.48%;高中10人,占1.89%;中专9人,占1.71%。

图6 学历分布

二、存在问题

(一)特殊队员生活保障困难多

由于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部分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中年男子外出务工,孩子进城上学,妇女跟随陪读,村上常住人口非常少,留守的大部分是60岁以上的老人。包村干部业务工作完成后回乡镇所在地住宿,村干部大部分是本村人,每天晚上回家住宿。因此,对于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女队员来说,晚上在村上住宿确实是一大考验。个别少数民族驻村帮扶队员由于饮食、卫生等方面的习惯与当地农村差异较大,在驻村帮扶工作期间存在很多实际困难。中央、省直部门驻村帮扶队员由于离家远,又对当地农村情况不太了解,驻村并开展工作的困难也不少。

(二)大龄队员积极性难提高

由于部分单位实在派不出年轻的同志驻村,所以50岁以上的同志不得不去驻村,因此,驻村帮扶工作效果不明显。

(三)年轻队员工作经验欠缺

部分35岁以下的年轻驻村队员,因为从小生长在城市,工作在中央、省直、市直部门,对基层情况了解不深,虽然学历高,但驻村帮扶工作经验欠缺,不会做基层群众工作,所以在驻村期间各项工作短期内难以打开局面,显得非常吃力。

(四)驻村帮扶队权责不对等

当前并未给驻村帮扶工作队赋予足够的权利,主要权利在村党支部、村委会和乡镇党委政府。像宣传政策、调动内生动力、推广普通话等职责驻村帮扶工作队能够顺利履行,而其余的职责必须要以乡镇党委政府、村党支部、村委会的决策为主进行实施。像落实特色产业、劳务输出、异地搬迁、危房改造、教育、科技、健康、生态保护等到村帮扶项目,只能停留在相关业务部门和乡镇党委政府、村党支部、村委会确定好之后的相关辅助工作。因此,驻村帮扶工作队的主要职责履行只是停留在思想宣传层面。

(五)选派单位两头难兼顾

组织部门要求将政治素质好、工作作风实、综合能力强,身体健康且具备履职条件的人员选派驻村,而这样的人在单位来说也是业务骨干,单位业务工作的开展也非常需要这些人,这是一对矛盾,两头往往难以兼顾。

(六)多头管理难度大

驻村帮扶工作队实行多头管理,其选派、考核权在组织部门,平时管理在乡镇党委,人事工资关系在原单位,工作又在村上,因此,看似管理的部门很多,但在实际管理当中又存在多头管理、谁也管不严的问题。有部分工作积极性不高的队员,经常处于“真空”状态,单位不愿管,村上管不了,乡镇管不上,组织部门多时抽查不到,出现了管理上的漏洞。

三、对策建议

(一)多方关爱

派出单位在选派驻村帮扶队员时要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如果确实需要选派女队员时,要选派两名女队员同时驻村,解决女干部驻村的特殊困难。或者协调乡镇安排女干部包村,形成工作搭档。对于少数民族队员,派出单位要尽量协调当地党委政府在住房、饮食等方面进行特殊安排。对于其他干部,派出单位和当地党委政府要尽量提高生活保障条件。

(二)优先推荐

派出单位要尽量选派年轻的同志担任驻村帮扶工作队员,并在职务、职级、职称晋升和评优选先等各个方面对有驻村帮扶工作经历的同志优先推荐。组织部门要对在驻村帮扶中做出贡献的队员在职务、职级晋升中优先考虑。

(三)赋予权力

赋予驻村帮扶工作队第一书记更大的权利。可以让其进村党支部班子,享有和村党组织书记、村主任相同的村委会决策权利。统筹指导领导决策整个村重大事务。从而在对接落实扶贫政策,帮助改善基础条件,发展村集体经济,监管扶贫项目资金,调动群众内生动力,帮助建强基层组织方面享有领导权、决策权。从而能够真正带领村党支部一班人和工作队员融入贫困村发展当中。可以探索实行部分驻村帮扶工作队第一书记和村党组织书记一肩挑试点。从而解决贫困村党组织书记队伍结构老化,无人接班等现实问题,让驻村帮扶第一书记在驻村期间全面领导村党支部工作。

(四)加强培训

组织、扶贫、党校等部门要协调加强对驻村帮扶工作队员的培训。特别是针对年轻驻村队员,通过培训,要让其吃透脱贫攻坚政策,真正掌握一定做好群众工作的方法。当地包村领导、干部,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要对年轻干部进行业务指导,让其在做群众工作的实践中锻炼成长。

(五)坚持原则

组织部门、派出单位要真正坚持好:“凡提必下”的原则,年轻干部在一个职务、职级、职称任期范围内必须有驻村帮扶工作经历,没有的在晋升时一票否决,这样,年轻干部会争着抢着到农村去锻炼。

(六)严格管理

组织部门要经常性进行明察暗访,采取不打招呼的方法,随时抽查驻村帮扶工作队员到岗履职情况,对于无故不到岗的进行通报、问责,对于履职不合格的队员勒令派出单位召回,被召回人员一定年限内不得评优选先、晋升职级、职务、职称。乡镇党委政府领导要经常深入村上对驻村帮扶工作队运行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向组织部门、派出单位进行反馈。派出单位主要领导在入户走访中要向群众和当地村干部及时了解驻村帮扶队员的工作情况,对于作风漂浮、敷衍塞责的,汇报组织部门,坚决撤换,并进行单位内部问责处理。

猜你喜欢

乡镇党委组织部门选派
从组织部门的“五个一”看优良部风
贵州毕节精准选派科技特派员
划分六类重点乡村 因村选派第一书记
新时期乡镇党委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对策建议
省首批选派干部已全部驻乡村开展工作
把握好“第一工程”的“魂”“纲”“根”
省首批选派干部已全部驻乡村开展工作
一以贯之推进新的伟大工程
组织部门不能成“近水楼台”
乡镇党委换届后思想政治建设的调查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