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头部针刺联合口肌训练对儿童孤独症摄食行为及语言交流障碍的影响

2019-09-19王艳丽李尉萌张会春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9年14期
关键词:摄食针刺障碍

王艳丽 尚 清 李尉萌 张会春 高 超

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河南省儿童医院 郑州儿童医院康复中心,河南 郑州 450053

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简称孤独症,是以社交沟通障碍、兴趣或活动范围狭窄以及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为主要的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发育障碍性疾病[1]。其预后较差,多数患儿成年后难以独立生活,需终生养护及照顾,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2],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3-5]。近年来发病率持续增高[6-8],据最新报道,发达国家已达1.5%[9]。相关研究[10-11]报道,孤独症儿童存在明显的语言交流障碍[12],行为方式较为刻板,多有程度不一的拒食、偏食等不良摄食行为,从而影响患儿营养摄取。目前其治疗缺乏特效手段,口肌训练通过调节机体感知觉刺激,影响口腔咽颚生理学,改善口颜面功能[13]。近年来针刺因其经济安全、操作简便等优势得以在临床广泛开展,其中头针能够对头皮形成一定的刺激,改善病变区域脑血流灌注,并刺激脑细胞功能活动[14]。既往研究已证实头部针刺、口肌训练在儿童孤独症中的疗效,但多为单一疗法研究,二者联合是否有明显优势尚无定论。本研究通过分析头部针刺联合口肌训练对儿童孤独症的疗效,并探讨二者对患儿摄食行为及语言交流障碍的影响,旨在为此类患儿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郑州儿童医院2015-01—2018-06收治的82例孤独症儿童,均符合孤独症诊断标准:3岁前出现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兴趣范围狭窄、社会交往障碍、言语发育障碍等典型症状,并根据患儿全面的生长发育史、病史及精神检查确诊为孤独症;自闭症行为评定量表(ABC)>67分;具有偏食、挑食等摄食障碍行为;经语言发育迟缓评价法评估为交流态度不良,符号形式-指示内容关系处于言语符号尚未掌握期;无其他急慢性传染病。排除标准:精神发育迟滞、儿童精神分裂症等其他广泛性发育障碍;严重躯体疾病;癫痫并发症。参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7例对照组和45例观察组,对照组男25例,女12例;年龄2~7(3.85±0.57)岁。观察组男29例,女16例;年龄2~7(3.81±0.64)岁。2组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口肌训练。(1)口周按摩:拇指指腹顺时针揉按迎香、水沟及地仓穴,每穴约100次,再按摩上唇肌肉2~3 min;食指或者中指按以上方式揉按下关、翳风、颊车及承浆穴,再按摩下唇肌2~3 min;按揉喉部廉泉穴,甲状舌骨肌、舌骨上下肌群,对捏上下唇肌肉,使两唇被动相碰、模仿发音。(2)口腔肌肉按摩:按摩脸颊、牙床区(高敏患儿、手法应稳、慢;低敏患儿手法应轻、快)。(3)口肌运动:①下颌训练:食指、中指指腹放于患儿两侧颊部口腔内侧,配合拇指指腹用旋转方式进行揉压,利于咀嚼动作。在下颌第二磨牙放置番薯干、磨牙棒等质硬食物,以增强咀嚼及舌搅拌能力。②唇颊训练:利用奶瓶、棉签,用手法诱导咂唇、吸吮等动作。③舌部训练:利用蘸牛奶棉签、棒棒糖等,带动舌头摆动,每次训练30 min,6次/周,持续治疗4个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头部针刺治疗,穴位包含舌三针、脑空、脑户、本神、神庭、四神聪、百会穴。指导患儿为坐位或坐立于患儿家属腿部,选定穴位。选择0.35 mm×25 mm毫针,采用平刺方法,进针0.5~0.8寸,留针1 h,20 min捻转行针1次,1次/d,5 d/周,持续4个月。于治疗结束时评估临床疗效。

1.3观察指标

1.3.1 临床疗效:偏食、挑食等摄食行为及语言状态明显改善为显效;偏食、挑食等摄食行为及语言状态有所缓解为有效;摄食行为及语言状态无变化为无效。

1.3.2 摄食行为评估:参照国内对儿童饮食行为的研究,自制“儿童饮食行为调查问卷”,内容包含进餐量少、进餐时间>25 min、进餐地点不固定、厌食、偏食等,按总是、经常、有时、偶尔、从不分别记为4、3、2、1、0分。

1.3.3 ABC量表:于治疗前后评估ABC量表,包含自我照顾、语言、感觉、运动、交往等方面57个项目,分数越低说明症状越轻微。

1.3.4 口部运动功能评估:于治疗前后采用简易口部运动量表评估下颌口部、唇口部及舌口部运动功能,共33个项目,5个等级,分别为0~4分,总分数为0~132分,口部运动功能和分数呈正相关[19]。

2 结果

2.12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2组治疗前后摄食行为变化比较治疗前,2组摄食行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摄食行为评分均下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2组治疗前后ABC量表评分比较治疗前,2组ABC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ABC量表评分均下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42组治疗前后口部运动功能比较治疗前,2组口部运动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口部运动功能评分均上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n(%)]

表2 2组治疗前后摄食行为变化比较分)

表3 2组治疗前后ABC量表评分比较分)

表4 2组治疗前后口部运动功能比较分)

3 讨论

孤独症是导致儿童功能残障的主要疾病,病情进展缓慢,治疗及干预缺乏针对性,预后不甚理想。孤独症儿童由于感觉异常及调节能力较差,难以抑制呕吐反射,因此存在明显的胃肠道问题及摄食障碍[15-16],主要表现为挑食、偏食、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可导致营养素摄入不足,影响患儿生长发育及健康,但单纯的饮食干预无法有效改善患儿的摄食障碍问题。神经生物学研究表明,年幼的大脑具有可塑性[17-18]。临床研究也证实,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孤独症患儿的临床症状[19-21],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其预后[22]。

口肌训练能够作用于患儿感觉系统,调整异常感觉,通过强化脑皮质和血管、神经及肌肉反射弧,促进患儿感觉正常化[23]。下颌按摩训练能够带动咀嚼运动或增敏提升下颌感觉,从而减少乱咬东西的不良习惯。口肌训练时通过按摩患儿口腔感知觉,有利于培养患儿正常的饮食行为。另外,口肌训练后可增强唇部力量,改善舌运动范围和灵活性,提高口腔各部位运动协调性,增强患儿口腔感知觉[24]。但有研究发现,口肌训练虽可有效改善部分患儿症状及行为,但并非主动地、有意识地改变,是条件反射的形成疗法,因此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中医认为孤独症病位在脑,程度不一的智力障碍及行为异常均为心神病变。既往已有研究表明,“心藏神、主神明”,头为诸阳之会,在脏腑经络理论指导下,刺激头部穴位可通经活络、激发经气、健脑益髓,从而改善患儿神智状态,纠正患儿异常行为。针刺舌三针可醒神通脑、利咽生津,改善患儿胃肠功能及语言功能。本研究显示,头部针刺联合口肌训练组总有效率相对较高,摄食行为改善更为明显,说明二者可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增强疗效,纠正患儿不良的摄食行为,改善患儿进食营养问题。多项国内外研究也显示,针刺治疗可缓解孤独症患儿的临床症状[25-26]。其可能机制:针灸可通过网状特异投射系统调节皮层兴奋过程,使之趋于平衡[27]。

语言交流障碍是孤独症儿童的核心症状,多数患儿有语言发育延迟或障碍,表现为对语言的感受及表达运动能力异常[28]。口肌训练通过对患儿口、唇及舌等部位肌肉进行运动感觉能力及系统感觉训练,促进口腔感觉正常化,增强患儿对口腔结构的意识,从而提高患儿发育水平及表达能力。头部针刺四神聪、百会穴能够调节脑腑经气,增强患儿记忆能力;本神、神庭和神志相关,皆为脑神藏居之所,可改善自理、调畅神志;脑空、脑户穴为足太阳、督脉之会,可疏通脑络、鼓舞阳气,改善肢体平衡及协调性[29-30]。本研究发现,头部针刺联合口肌训练组治疗后ABC量表及口部运动功能变化更明显,提示二者联合更有利于患儿语言交流障碍的改善。

头部针刺联合口肌训练能够有效改善孤独症儿童的摄食行为,纠正语言交流障碍,提高患儿语言表达能力,应用前景较广阔。本研究样本量缺乏代表性,需进一步增加样本量,减少随机误差,提高结论可靠性。

猜你喜欢

摄食针刺障碍
“贵蚕1号”“华康2号”对人工饲料摄食效果评价
清明的雨
中华大蟾蜍幼蟾的摄食节律研究※
针刺镇痛的临床研究进展
两种不同投喂策略对加州鲈摄食量和生长的影响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川山×蜀水”小蚕人工饲料摄食性改良研究进展
跟踪导练(四)2
内向并不是一种障碍
跨越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