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中学生朗读文言文的习惯
2019-09-18刘巧梅
刘巧梅
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学习文言文不但继承了民族的文化遗产,还丰富了我们的语言,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写作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
知识和技能是两个概念,知识可以通过理解和记忆慢慢积累,而文言文表达技能则必须通過大量的朗读积累文言词语和名句,提高文言文语感,才能达到文言文表达技能的提高。怎样培养中学生朗读文言文的习惯呢?
一、重视范读和领读,培养朗读习惯
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培养语感就是养成出声朗读的习惯,朗读是中学文言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应根据内容和学情设计朗读训练,努力提高朗读训练的效果。
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教师的范读尤为重要。其目的在于影响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用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情感意蕴,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因为范读对学生的感染除了文字和声音外,还有来自于教师抑扬顿挫的语调,摇头晃脑、如痴如醉的体态,全身心的情感投人。教师悲戚沉郁、激昂高歌的朗读,能激发起学生朗读文言文的兴趣,让他们感觉到原来文言文的朗读这么有趣,激发学生敢于和乐于高声而有感情地朗读文言文,并形成习惯。教师高标准的范读或音频范读,让学生初步感悟文言文的音韵、节奏、停顿和大概的意思。
我区经典诵读已经举办了五年,孩子们有了一些初步的文言文诵读经验,但对于一些较长的、生涩的、拗口的句子,教师应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范读和领读,在必要时划分节线、断句等。学生在准确的范读与朗读中会逐渐形成文言文的语感,解决“读顺、读准”的问题。
当然在朗读之前,一定要提出明确的要求:在读通句子、读准字音、读好停顿的前提下,要求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用心领悟,就会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创设学生朗读文言文的机会,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让学生尽情展示自己的风采,促使学生在课下积极准备,达到知识的内化、兴趣的培养和表达能力的提高。
二、推荐适合学生的朗读内容
最近学习过的文言文是多数学生选择的朗读材料。在初期,除了学段内的必读文章之外,教师可以推荐一些语言优美、篇幅短小的名篇供学生朗读。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对于接受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可向学生推荐一些文言文、古诗词,学生读后就能理解或者是稍加努力就能读懂朗读的内容,更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成就感。总之,要选取学生喜欢、生词不多的内容让学生朗读。朗读的目的不是为了记忆,语文语文,言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不断练习才能流利表达,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效果会更好,逐步深化学生的言语能力,进而达到语文素养的提高。
三、组织学生进行文言古诗词朗读比赛
在组织朗读比赛前,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朗读技巧,不是读得越快越好,不是嗓门越大越好。朗读,要做到准确清晰,并能声情并茂,使听者感到“声声入耳,心心相印”,使读者感到“耳濡目染,心领神会”。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使学生掌握朗读的技巧,能恰到好处地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的内涵,以提高朗读教学实效。
朗读比赛的内容由师生共同选定,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积极性。朗读的篇目不宜过长,经典的段落、短小的美文、文言作品都是可选择的内容。
朗读比赛可以在班级内举行,也可以扩展到年级内。孩子们可以将自己前后几次的朗读情况进行对比,也可以和同学的朗读进行对比,取长补短,为赢得下一次的比赛积累经验。
四、合理安排朗读时间,养成朗读习惯
在朗读时间的安排上,因人而异,一般十到二十分钟。人们常说:“习惯成自然。”其实习惯是一种省时省力的自然动作,是不假思索就自觉地、经常地、反复去做的行为。好习惯贵在坚持,有些学生不启也发,有些学生有启才发,有些学生启而不发,所以在初始阶段,教师应带领学生一起朗读,坚持一段时间养成习惯之后,就可以放手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朗读时间。
古语云:“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事实证明,善诵读者,文言文的学习也会事半功倍。只有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才能流利表达,才能真正学以致用。
作者单位 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