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野下的儿童汉字学习课程建设
2019-09-18丁加旗丁青项平
丁加旗 丁青 项平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时代的呼唤。汉字是中华文化重要的载体。通过改革汉字教学方式,由此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是时代赋予教育人的使命。新中国成立以来,南京市玄武区着力于识字教学研究,走出了斯霞、王兰、陈树民、袁浩等一批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大家。斯霞老师提出的“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随文识字教学方法,自成一派,在全国范围产生深远影响。陈树民、袁浩于新课改之初,即投身于“全语境”识字活动课项目研究,该项目于2014年被南京市教育局立项为“南京市小学内涵发展重点推广项目”,2018年以《弘扬中华文化背景下“全语境” 汉字学习区域新探索》 为题,成功立项为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项目。
我们认为,探索儿童汉字学习方式的变革,必须回归儿童的视角去思考。正如成尚荣先生所说:“研究儿童是我们的第一专业。”自由和探索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对世界、社会、自然界永远张着一双发现的眼睛。对于汉字的学习研究,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儿童的视野。在兒童的眼中,除了书本,他们身边是无限打开的文字世界。他们的经验世界、生活实际、自身需求都在与汉字自觉或不自觉的对话中产生了联系。因此,将丰富而复杂的生活资源作为汉字学习的支持性环境,让儿童在开放的学习空间中捕捉、发现、询问、探究,形成对汉字的独特的认知,这是本项目课程建设的初衷。
一、价值思考:为儿童创造“全语境”汉字学习环境
1. 呼应时代对母语文化的重视。教育部联合中央电视台打造《中国诗词大会》 《汉字听写大会》等大型电视文化节目,激起了人们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重树了民族文化自信。正如教育部长陈宝生所说:“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生血脉。”本课程力图将汉字学习与汉语言文化涵养、积极思维方式的培养融合在以儿童为主体的汉字学习过程中,让汉字母语素养的养成有迹可循。
2. 突破传统识字教学的窠臼。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识字教学研究在一代又一代教育人的探索中,形成了流派纷呈、百花齐放的研究样态。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课堂要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指向”转变。传统识字教学在解决“教识字与学识字” “课本识字与生活识字” “孤立识字与涵养识字”等矛盾中,需要做出从理念到方法、到行动的变革。本课程创新了儿童识字资源载体,从课本识字到自己动手做剪贴本识字,尝试了“让儿童先行学”的识字教学程序的调整,探索了儿童“全语境”的多种方法,触发儿童参与其中积极建构、主动发现,体会汉字之美,体会汉语言文化的无穷妙处。
3. 深入互联网平台支持下的汉字学习研究。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儿童已然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他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直接推动着教育教学的革命。《平线报告(2014年版)》指出未来儿童学习的趋势:在线学习、混合学习、协作学习将成为主流,学习资源和内容更加开放,游戏化学习将成为一个趋势。本项目将在利用互联网平台和工具,研发“让儿童玩起来”的互动平台,促进“识字剪贴本”的变革,使其更多元、更开放。
二、课程架构:识字与生活兼容的主题识字活动
1. “全语境”儿童汉字学习课程的核心主张。核心理念:自主、潜能、开放。核心主张:让第一学段儿童轻松自主认读2000个以上汉字,让8岁孩子实现自主阅读。
(1) 儿童识汉字的方法、路径应该是多元的。即以建构主义、多元智能理论、儿童认知理论等哲学思想为引领,以培育儿童母语素养为目标指向,科学开发“全语境”小学识字教学活动多样化模型。
(2) 识字教学应顺应儿童心智发展需求。以当代前沿的脑科学理论、认知语言学为指导,深入研究儿童汉字母语学习的言语发生机制,促进汉字学习科学化。
(3) 新时代识字教学要尊重媒介的多元化和识字的主体性。在新的历史时期及新的教育平台中,探求第一学段科学识字教育的新范式,促进科学识字教育研究的新发展。
2. “全语境”儿童汉字学习模块化操作流程。识字活动课的展开,需要在规定性与自主性之间寻找平衡。规划结构化的学习活动流程,是活动课顺利展开的保障。在“全语境”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从时间纵轴和学习活动横轴两个维度,形成了活动课操作图谱。规范了学生在每一个时间段“学什么”“怎么学”,具体分为三个学习板块:
(1) 课前自助式学习。这个阶段的学习是嵌入在儿童的日常生活中的,以非正式学习方式为主。在以主题情境为特征的生活中,儿童以发现的眼睛,寻找身边的汉字。通过对汉字素材的寻找、搜集、剪贴,完成属于自己的识字剪贴本。
(2) 课中伙伴式学习。课堂上,以学生的剪贴为教学资源,以学生走上讲台进行讲述和对话为主线。在学生交互的过程中,教师适时介入,推进课堂学习,从汉字归类、汉字文化、字形辨别,以及有趣的汉语言现象等角度,进行学习内容的推进。
(3) 课末游戏化学习。在课堂的后10分钟里,师生从具体的主题情境中跳出来,提取在主题交流中的汉字,通过游戏的方式,引导学生与汉字对话。这个游戏环节解决儿童的汉字字形记忆问题,一般一堂活动课识字25个左右,同时促进儿童对汉字及其词汇的归类比较,提升思维品质。最后,还要把这些汉字与儿童经验关联,通过联想的方式,促进儿童对这些汉字由此及彼的思考,促进思维成长。
3. “全语境”识字活动课的执行制度建设。“全语境”项目组以活动课模型建构为切入点,保证课堂的实施成效。具体拟制了《“全语境”课堂执行一、二、三》 《“全语境”实验教师公约》 《学生剪贴本指导要求十条》等几个标准。
除此之外,我们还通过实验教师必读的5本书制度、实验教师课题研究制度、实验学校月研讨制度,推进项目学校将研究工作常态化,常态工作品质化。
三、课程推进:多维度建设“儿童喜欢的识字生活”
1. “全语境”的儿童汉字学习方式多样化开发。从儿童的视角出发,丰富儿童识字过程中的快乐体验。发掘汉字自身的“字源生字” “一字带一串”的构字功能,引发儿童对汉字的兴趣;通过“一幅图就是一幅画” “一字读半边不会错上天”等有趣的汉语现象,让儿童在猜测与验证中,生发对汉字文化的趣味。通过影像、动画、“字源字理”文本故事,让儿童感悟汉字历经演变的历程,赋予抽象汉字符号以历史与故事。通过购物、旅游中汉字寻找、把玩,以生活为经,串起汉字学习的真实性情境。通过相关、相同、不同、相近等汉字的比照与玩味,促进儿童对汉字推敲与追问的浓厚兴趣。
2. 建设以促进积极学习为宗旨的“金字塔型”课程开发共同体。“全语境”活动课程的推广,没有行政强制性,而是将富有成效的教学研究成果进行传播和推广应用的一项工作创新,在学校自愿的基础上,让更多的志同道合的教育人走到一起。
项目组将组建由行政领导、专家、项目导师、项目实验教师等多重差异角色构成的“金字塔型”共同体。其中位居塔尖的是省市区的行政领导,对项目的推广发挥支持与引导作用。位居塔中间的是专家团队和区县的业务研究人员,对“全语境”教学改革项目不断研究、改善、推进、创新。位居塔基的是广大实验教师,通过学习、领会并积极地通过教学实践,推动汉字教学。在这个共同体中,不同的角色聚焦于一个愿景,更好地推广“全语境”教学改革成果。
专家引领,为教师研究找到方向。专家深入识字活动课的研究中,在活动课中从思路设计到汉字分析研究,揭示识字活动课在耦合脑科学研究中的规律,阐述汉字联想与儿童智力发展。
管研相济,发挥行政力量的支持与导向。依托市区教育局的行政支持,构建一个层级分明、分工明确、有一定规模的区域研究团队协作推广机制。
仿创结合,释放教师团队的活力和智慧。教师是教学的实践者,将他们理解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大脑中的实践知识”和“实践中的实践知识”。
四、课程实施的成效
1. 进一步验证了“让第一学段儿童轻松识字2000个以上”的实验成效。通过对学生“親汉字”的态度、“学汉字”的方法、“识汉字”的效度等维度的跟踪与评估,证明这是一项在不增加学生学业负担的基础上,能够有效而全面提高学生学习汉字效率的识字教学方法。实验班级学生在二年级下学期,平均识字2500个,能达到自主阅读的要求。随机加入实验的班级,两年实验后,会成为本校“最受任课老师欢迎的班级” “更活跃的班级”。
2. 推进了课程开发模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本项目研究主要实现以下改变:从提高学生识字效率向促进学生思维结构发展的方向转变;从记忆性为主的学习,向发现、比较、分析、联想多维学习方式转变;从传统的单纯完成教学任务到关注学生学习的师生共进的教学方式转变;从传统的语文知识、技能的学习,向学生阅读素养、人文素养培育的转变;从任务进入的课堂,向“儿童经历”进入的课堂转变。
3. 提炼出回应儿童汉字素养提升的教学模式。教育哲学家怀特海认为,人类的认知包括浪漫、精确、综合三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全语境”从认知规律出发,保护儿童对汉字认知的“初感觉”,促进儿童“摆脱直接,进入自由而积极的思考状态”。项目组在回答“全语境”活动课怎么做的问题上,明晰了课程理念,即“自主、潜能、开放”,制定了课程实施的基本规程,明确课前“寻找式”学习,课中“互享式”学习,课后“表现性”学习的行为要求。
(作者单位:南京市玄武区教师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