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学法指导的实践研究
2019-09-18杨洪定苏俏
杨洪定 苏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也是引导者,应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握语文学科特点,全面钻研教材,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基于此,笔者带领团队开展了“小语教学中学法指导的有效实践”研究。
一、课前示法,倡导学生找到学习方向
新课改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教师要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机会动脑思考、动口交流、动手操作。语文学科教学中,有的课文前有学法提示,这样的课文可以采用“教前示法”的形式指导学生学习。
(一) 找准着眼点,使得万事开头也不难
1. 从课题入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许多课文的题目就是一篇文章的精髓所在,它要么概括了文本内容,要么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对于这一类课文,教师可以在课堂开始时,让学生紧扣课题,说说自己从中获取的信息,或者提出自己心中的疑问,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去验证自己的想法,解决心中的问题,这也就是语文教学中常用的以问题导读导思的方法。如《虎门销烟》一课,教学伊始,学生踊跃发言:“我从课题知道了课文讲的是‘销烟这件事。”“我知道了销烟的地点在虎门。”接着就有学生质疑:“是谁销烟?”“为什么销烟?”“事情的结果怎样?”因为是自己的发现、自己给自己提出的疑问,所以学生学习起来积极性会更高,学习效果也就更好。
2. 从关键句入手,把握文本灵魂。有些课文常以中心句、过渡句的形式呈现文章的主题。这些句子是文章的点睛之笔,抓住这类句子,就能把握住文章的主旨。学习这样的课文,教师可以适时指导学生:“你觉得课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课文从哪些方面来体现这个句子?”“文中的哪个句子你认为特别重要?”等等,使学生在反复地朗读课文和寻找答案的过程中读懂课文。《田园诗情》一课,开头一句“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写得生动传神,作者用精练的语言描绘出了荷兰的特色风光。教学中,学生很容易注意到这个短小精悍如诗一般的句子,教师顺势让学生思考:“课文会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荷兰?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为什么?”学生学得兴致盎然,恰到好处地领悟了文本内涵。
3. 从故事情节入手,创设情境诱导学生深入学习。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是根据故事改编的,有寓言故事、神话故事、成语故事等。这一类课文是学生最喜闻乐见的,它们或生动感人,或诙谐幽默,或寓意深远。教师可以用讲故事的形式开始教学,激起学生探究故事内容的愿望。如学习《狐假虎威》一课就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导学:“在一片茂密的森林里,住著许多小动物,有笨笨的野猪,有机灵的小鹿,有聪明的刺猬,有狡猾的狐狸,有凶猛的老虎。一天,老虎的肚子饿极了,就在森林里寻找食物。忽然,一只狐狸从身边窜过,老虎猛扑上去,逮住了它……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同桌互相说说自己的想法。”之后让学生自己读读课文以验证猜想。接着再次提问:“狐狸被老虎当作美餐吃了吗?为什么会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到课本中寻找答案,同时指导学生根据对话提示语、句末标点符号等来体会对话的语气和情感,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二) 由点及面,帮助学生“举一隅而反三隅”
1. 寻找相关事物,由此及彼。对于小学生来说,所学课文如果是一些自己体验过的、和自己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内容,会更容易接受和理解,而对一些远离自己生活实际的内容,就会感到枯燥和乏味。学习这类课文,教师应从学生熟知的相关事物找联系,帮助学生由此及彼地理解课文。如《大江保卫战》一课,对于滇西南的孩子而言,对洪水带来的可怕灾难缺乏直观体验,因此对人民解放军心系人民、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理解起来就会显得有些生硬。教师可以在课堂开始时播放一些洪水肆虐的视频或者图片,使学生身临其境般了解洪水摧毁房屋、淹没村庄等灾难,进而感受在万分危急的关头,人民子弟兵大无畏的英雄本色,这样便可以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像《桂花雨》 《雾凇》等课文均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
2. 同类课文相比较,以共通之处找学法。教材中许多课文属于同一类型的文章,它们在谋篇布局上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如《说勤奋》《谈礼貌》等都是说理性文章,作者在开头鲜明地摆出自己的观点,中间通过典型事例加以论证,最后总结观点以照应开头。在教学《谈礼貌》时,因为前面已经学过同类文章《说勤奋》,所以可以先让学生回顾学法:“一读课文找观点,二读课文看例子,三读课文明道理,四读课文谈感受。”在此基础上学习新课《谈礼貌》就可以事半功倍。
(三) 以学定教,使语文教学一树百获
不同年龄段、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形式进行学法指导。对于高年级学生和基础较好的学生而言,他们有能力完成老师安排的学习任务,可以个人独立完成为主,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自己;而对于低年级学生、后进生来说,这样的学习方式可能会让他们产生畏难情绪,故更多地应以合作探究的形式来完成学习,这样更容易发现学生们在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在第一时间得到帮助和解决。
二、课中授法,引导学生推进学习进程
新课改十分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自身角色,将课堂还给学生,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将教师主讲变为主导,课堂上少讲精讲,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探究和交流。很多课文段与段(或节与节)结构大体相同,这类课文可以采用“教中授法”对学生加以指导。
1. 由“导”到“放”悟学法。许多课文在写法和结构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色,如采用“总——分——总”的行文结构来突出文章重点,中间“分”的部分往往从几个不同的侧面来进行描写,这些段落的构段方式相同,内容安排也有些类似,如《音乐之都维也纳》 《陶校长的演讲》 《烟台的海》等。教学这样的文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精读其中一段,再让学生概括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其余段落。《烟台的海》生动地描写了烟台的海独特的景观及烟台人的劳动与生活。课文第2至5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这几个自然段有着相同的结构,都是既写景,又写人,“景”与“人”相互映衬。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指导学生学习第2自然段:首先读通读顺,分别找出描写海与人的语句,抓住重点词语品味,体会海的特点、人的生活及人与海的关系。接着让学生小结第2自然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3至5自然段,教师只作适当的点拨,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 思前想后找学法。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疑问学生可以通过借助工具书、查阅资料等途径找到答案,但是有些疑问只有学生联系上下文才能理解。比如教学《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课,教师要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思考:“我”有许多想法和愿望,可到了最后,为什么“我”又想变成大大的荷叶呢?学生读了课文后,可能会说是因为“我”看见了小小的荷塘,或者是因为荷叶像一柄大伞,样子很可爱。教师可进一步启发:“‘我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只是因为荷叶的样子很可爱吗?”接着让学生反复读课文第5节,抓住“嬉戏”感受小鱼有荷叶这把“大伞”遮挡太阳,可以在水里自由自在地玩耍;抓住“唱歌”想象下雨时,雨点落在荷叶上发出好听的声音,从而体会到荷叶不仅看上去美丽,还能给小鱼、雨点带来欢乐,进而理解“我”想变成荷叶的原因。
3. 因势利导知学法。以指导学生朗读为例。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由于识字量有限,读起课文来可能会不敢出声读、或一字一顿断开读、或加字减字错读等。这时,教师要通过恰当地指导来帮助学生树立起能读好的信心,鼓励学生多读,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同时重视榜样的示范作用,可以用教师自己范读、或录音范读、学生范读的形式,让学生明白怎样才算读好课文。之后,可以试着让学生评价别人的朗读,找出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同时学习别人的优点,从而使学生相互促进。这样,学生便能在读正确、读通顺的基础上,慢慢地读出韵味来。进入中高年级后,教师要适当提高对学生读书的要求,让学生不仅读准读顺,而且能够读出疑问,不管是字词,还是句段,都要敢于提出自己的不解之处,同时又能通过读课文,解决自己内心的困惑。
4. 以读促悟示学法。许多写景抒情类的文章,如《庐山的云雾》 《荷花》 《西湖》 《九寨沟》 《雾凇》等。这些文章语言优美,字里行间饱含作者的深情,特别适合运用美读法指导学生学习。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如教学《荷花》一课第4自然段时,一位教师是这样安排的:首先谈话引入,“眼前的荷花太美了,这就是一幅画,一大幅活的画。这美令人沉醉,此时的作者又在想些什么呢?”接着让学生小组合作读读这个自然段,可以说说自己的感受,或者加上动作演一演。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读得摇头晃脑,教室里的孩子们俨然已经成了一池随风舞动的荷花。随后师生接读并展开想象:“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_______。小鱼_______……省略号说明什么?还会有谁?他们会和我说些什么?”(学生们自主交流)接下来让学生扮演蜻蜓、小鱼,或者自愿报名(“我是小动物_______”)再次表演读课文。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进入美的境界,实现了人与文的和谐统一。
三、课后悟法,倡导学生反思学习方法
有些课文文前没有学法提示,段与段(节与节)之间的结构也没有相同之处,以前也没有学过此类课文。对于这类课文,教师可以用“教后悟法”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1. 适时总结以备用。对于学生还没有接触过相关体裁的课文,教师应及时指导学生归纳学习方法,以便再次学习此类文章时的借鉴运用。如《咏华山》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一课,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诗词故事”这种体裁,一教师在教学时,让学生在扫除生字词障碍的基础上,充分读课文,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读(课文)——找(诗)——读(诗)——找(课文中与诗句意思一样的句子)——读中悟——积累运用”,使学生自主学习本课。教师在总结时,重点总结了“诗词故事”这类课文的学法:一读课文,解决生字词;二找文中包含的诗歌;三读,把诗读顺读熟;四找课文中与诗对应的句子;五读课文,整体感悟;六积累运用,尝试背诵。在后来教学《英英学古诗》 《每逢佳节倍思亲》 《黄鹤楼送别》时,就可以运用以上“三读二找一运用”的方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2. 学以致用以迁移。学习一篇文章,既要有整体的鸟瞰,即让学生总览课文,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谋篇布局;又要有点的突破,比如主题思想的概括、写作手法的运用等。教师要善于挖掘文本资源,以课文为范例,引导学生学习和迁移运用。如《水》这篇课文写的是在一个极度缺水的小村庄,家家户户都建有水窖,作者回忆了儿时洗澡的不易:下雨时,用雨水洗澡;炎热时,母亲用一勺水为四兄弟消暑纳凉。一位老师在教学时,部分学生在一开始时只关注到了作者所描写的洗澡时的痛快和一勺水淋浴的舒服,有的学生似乎还很是向往那样的痛快体验,于是教师问学生:“缺水给村里人带来了无尽的‘苦,可作者却具体生动地描述了水给村里人带来的无穷的‘乐,这是为什么?”学生们陷入了思考,教师相机给学生介绍:“这是一种反衬的写法,越是写下雨天用雨水‘洗澡的痛快,越反衬出平时不能洗澡之苦;越是写用‘一勺水洗一次‘淋浴的畅快,越反衬出平时不能淋浴的难受。字里行间都流露出缺水的苦涩,告诉我们水的珍贵,警示人们要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在学生们畅谈了自己的想法之后,教师又说:“在我们平时的习作中,也可以学习作者的这种写法,以增强习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如果让你采用反衬的写法,你觉得可以在哪些地方加以运用?”有学生回答:“我们可以写周围节约用水的先进事迹来反衬一些人浪费水资源的可耻。”也有学生说:“我们班大多数同学的家长都到外地打工去了,逢年过节才会回家团聚,我们可以通过写与父母团聚时的幸福,来反衬平时没有父母在身边的孤寂。”……这与赵志祥老师指导学生写作时“写‘热不用‘热字,写‘冷不用‘冷字,却又要让人感到特别炎热、特别寒冷”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从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来看,教会学生学习比传授知识本身更为重要,它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思维,拓展所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因此,教师要把学生当作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把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作为教学中努力的方向,鼓勵学生在学习中张扬自己的个性,大胆尝试,大胆创新,掌握学习的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教育体育局教研室,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板桥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