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气归元”针法结合隔姜灸治疗风寒型面瘫疗效分析

2019-09-18陈炽祥秦彩霞吴伟凡

中国实用医药 2019年22期
关键词:针法

陈炽祥 秦彩霞 吴伟凡

【摘要】 目的 探讨“引气归元”针法结合隔姜灸治疗风寒型面瘫的临床效果。方法 120例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患者, 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各60例。对照组予以传统针刺法治疗, 研究组采用“引气归元”针法结合隔姜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面神经功能情况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面神经功能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 研究组患者Ⅰ级比例为33.33%、Ⅱ级比例为48.33%, 高于对照组的0、8.33%,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4.000、23.639, P<0.05)。研究组患者中痊愈35例、显效20例、好转3例、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患者中痊愈28例、显效15例、好转7例、无效10例, 总有效率为83.33%。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引气归元”针法结合隔姜灸治疗风寒型面瘫临床效果肯定, 操作簡便, 经济实惠, 更易于基层卫生组织推广与运用。

【关键词】 风寒型面瘫;“引气归元”针法;隔姜灸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22.063

风寒型周围性面瘫在中医中称为中风, 起病迅速, 临床症状以口眼歪斜、言语不清、流涎等为主。现代医学认为其发生与脑血管阻塞、面部血液循环不畅或神经传导失调有关[1]。面神经瘫痪分为周围性面瘫与中枢性面瘫, 前者大多与感受风寒、病毒感染有关, 目前西医治疗以激素为主。但是, 若面瘫>1周, 神经水肿高峰期已过, 激素应用意义不大。另外, 对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肿瘤、严重骨质增生、结核病和感染未控制患者而言, 激素使用可能会导致症状反复或加重, 不利恢复[2]。本研究在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 结合临床经验, 以评估“引气归元”针法结合隔姜灸治疗的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120例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患者, 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各60例。研究组男37例, 女23例;平均年龄(45.18±10.07)岁;平均病程(2.41±1.25)个月。对照组男35例, 女25例;平均年龄(45.20±10.16)岁;平均病程(2.47±1.26)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 2. 1 纳入标准[3] ①符合针灸科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疾病诊断标准;②同意参加本研究。

1. 2. 2 排除标准 ①年龄>60岁或<18岁者;②不配合研究及无法坚持完成研究者。

1. 3 方法

1. 3. 1 研究组 采用“引气归元”针法结合隔姜灸治疗, “引气归元”针法于腹部取穴, 以“引气归元”组(中脘、下脘、气海、关元)、“腹四关”组(双侧滑肉门、双侧外陵)为主。常规消毒后, 选用1.0~1.5寸长度一次性毫针, 以补法为主, 留针30 min, 留针的同时施隔姜灸。隔姜灸操作方法:新鲜生姜切成薄片, 上置艾柱(用艾绒制成圆锥形上尖底平小体为艾柱, 直径约0.8 cm, 高约1.0 cm, 燃烧一柱即为一壮), 放于患侧面部穴位, 取穴:采用主穴, 循经取穴及随症配穴。主穴取太阳、阳白、地仓、颊车、合谷。眼睛闭合不全者加攒竹、四白;素体虚弱者配足三里、曲池。点燃艾柱后, 于施灸处均匀涂抹万花油以防灼伤, 当患者感觉灼热不可耐受时, 再慢慢移动姜片至患侧其他穴位, 反复操作, 灸10壮。持续治疗2周。

1. 3. 2 对照组 采用传统针刺法治疗, 主穴取太阳、阳白、地仓、颊车、合谷。随症则人中沟歪斜配地仓透水沟与承浆;目闭合不全者加攒竹、四白;素体虚弱者配足三里、曲池。针刺手法:各穴进针后行平补平泻, 每隔10分钟行针1次, 留针30 min。持续治疗2周。

1. 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采用House 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系统对面神经瘫痪程度进行分级[4], 共分为Ⅰ、Ⅱ、Ⅲ、Ⅳ、Ⅴ、Ⅵ6个等级, 级别越低表示面神经功能越好。根据临床表现及红外热成像相结合进行疗效判定, ①痊愈:面部不适症状消失, 表情肌完全恢复正常, 额、眼、口任一区域左右两侧温差<0.2℃;②显效:面部不适症状明显缓解, 表情肌基本恢复正常, 额、眼、口任一区域左右两侧温差<0.5℃;③好转:面部不适症状缓解, 额、眼、口任一区域左右两侧温差<0.8℃。④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5]。总有效率=(痊愈+显效+好转)/总例数×100%。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 等级计数资料采用Ridi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面神经功能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面神经功能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 研究组患者Ⅰ级比例为33.33%、Ⅱ级比例为48.33%, 高于对照组的0、8.33%,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4.000、23.639, 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患者中痊愈35例、显效20例、好转3例、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患者中痊愈28例、显效15例、好转7例、无效10例, 总有效率为83.33%。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风寒型面瘫病因以“风邪入中”为主, 古代文献针对“风邪入中”这一病因, 《针灸资生经》、《针灸摘英集》、《卫生宝鉴》、《针灸大成》等认为治疗应“取尽风气”, 即治疗该病以袪风为主。灸法种类古籍中实际所指为“麦粒灸(小艾炷灸)”, 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有“中风口, 灸手交脉三壮。左灸右, 右灸左, 其炷如鼠屎形, 横安之两头下火”的记载。施灸的部位有面部的穴位, 如地仓、颊车等;头部的穴位, 如百会;也有耳部的穴位, 如翳风、听会;还有医家灸治四肢远端的穴位:如合谷等[5, 6]。

“引气归元”针法从调理脏腑入手, 兼顾疏通经脉和局部而调节气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另外, 隔姜灸则可温经通络、祛风散寒除湿。二者配合使用, 可共奏扶正祛邪、调整阴阳之功[7, 8]。本研究通过使用“引气归元”针法结合隔姜灸, 获得较为满意结果, 结果显示, 研究组患者的面神经功能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 研究组患者Ⅰ级比例为33.33%、Ⅱ级比例为48.33%, 高于对照组的0、8.33%,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4.000、23.639, P<0.05)。研究组患者中痊愈35例、显效20例、好转3例、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患者中痊愈28例、显效15例、好转7例、无效10例, 总有效率为83.33%。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提示“引气归元”针法结合隔姜灸疗法临床表现更好, 可发挥协同作用。

综上所述, “引气归元”针法结合隔姜灸治疗风寒型面瘫临床效果肯定, 操作简便, 经济实惠, 更易于基层卫生组织推广与运用。

参考文献

[1] 郭飞, 卢振产, 邱彦昭, 等. 针药结合治疗小儿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急性期48例临床观察. 中医儿科杂志, 2013(4):40-42.

[2] 赵丽娜. 周圍性面瘫风寒证型温针灸与常规针刺治疗的效果对比分析. 内蒙古中医药, 2017(12):118.

[3] 张赛男, 陈果, 向娟, 等. 温针灸配合闪罐治疗恢复期风寒型周围性面瘫临床观察. 针灸推拿医学(英文版), 2017, 15(1):139-141.

[4] 韦莉莉, 楼国平. 腹针引气归元加开四关配合神阙艾灸在妇科疾病中运用举隅. 浙江中医杂志, 2013(10):257-259.

[5] 王玉妹, 科杰, 彭得倜, 等. 赖氏引气归元法结合中药治疗慢性荨麻疹临证探析. 四川中医, 2017(3):319-320.

[6] 李晓宁, 吴磊, 迟蕾, 等. 腹针“引气归元”组穴配合药物治疗中风后抑郁疗效观察. 针灸临床杂志, 2016(3):9-12.

[7] 杨原芳, 林良才, 蔡海荣, 等. 电温针法治疗急性期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 41(9):166-168.

[8] 罗本华, 彭敏家, 罗梅桂, 等. 温通针灸和激素针灸治疗早期风寒阻络型面瘫75例临床对比观察. 时珍国医国药, 2016(5):1146-1148.

[收稿日期:2019-01-11]

猜你喜欢

针法
董氏奇穴动气针法治疗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肿胀的疗效观察
揿针穴位埋针法在胸腰椎骨折术后患者便秘中的干预价值
手指飞舞 编出玲珑花边
对脑性瘫痪言语功能障碍患儿实施补肾健脑针法结合ST训练治疗的效果分析
非遗与数学的结合
“绣娘”陈静的发绣技与艺
万缕丝花边手工工艺流程介绍
论乱针绣的工巧表现
创新模式灵活示范
湘绣针法的英译方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