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蔡元培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2019-09-18梁巧娥

学理论·下 2019年8期
关键词:蔡元培马克思主义

梁巧娥

摘 要:蔡元培在“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方针下治校,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蔡元培将马克思主义视为一种重要学说,认为有研究的必要。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及全人类解放的学说,蔡元培支持劳工追求自身解放,蔡元培的这一主张与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解放学说具有不谋而合之处。

关键词:蔡元培;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08-0030-03

提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多数论者会提起李大钊、陈独秀,蔡元培似乎容易被遗忘。事实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不能不提蔡元培,他不仅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他自身对马克思主义宽容、积极认识的态度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一、创造有利的传播环境

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以前,北大经过数年办学,取得了一些成绩,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家的文化水平,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教师、学生不关心政治,不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问题,聚焦于自己的得失问题。这些问题对北大的声誉有一定损害,蔡元培怀着改造的决心与信心赴任北大,“觉北京大学虽声名狼藉,然改良之策,未尝不可一试,故允为担任”[1]。蔡元培到任之后,针对北大学风存在的问题,他提出整改办法。在北大就职演说中,蔡元培指出:“予今长斯校,请更以三事为诸君告。一曰抱定宗旨,二曰砥砺德行,三曰敬爱师友”[2],经过蔡元培整顿之后的北大,校风与学风均有了较大改善。

当时的北大与中国都急需新思想。蔡元培到任之后所做的工作顺应了时代的需要。蔡元培在北大实行了影响深远的办学方针,即“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蔡元培到北京之后,先去拜访了推荐他任职北大的朋友汤尔和,了解北大的情况。根据了解的情况,蔡元培聘请陈独秀到北大任教。此后,蔡元培又聘请了数位新式知识分子,在蔡元培的努力之下,此时的北大聚集了钱玄同、沈尹默、陈独秀和胡适等具有新思想的新一代知识分子。

蔡元培大胆启用新式知识分子,为新思想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马克思主义也得到传播。在“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指引下,新旧思想互相争鸣,新旧思想免不了相互碰撞。后来的实践证明,新旧思想的碰撞促进了新思想的传播,新思想越来越多引起学生的注意。蔡元培提倡白话文,“第三件我提倡的事,就是变更文体,兼用白话,但不攻击文言”[3],蔡元培的这个主张正是在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方针。胡适到北大任职推动了白话文运动的开展。白话文通俗易懂,简洁明了,因此加速了新思想的传播。随着陈独秀任职北大,《新青年》也随之迁移,《新青年》在北大开办起来。由于北大的特殊地位,《新青年》因此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学生的支持尤为显著,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新青年》办起了马克思研究专号,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大旗的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庶民的胜利》等文章,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新青年》对学生及对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有重要影响。

蔡元培聘请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陈独秀、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的传播者。北大是最早学习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地方,是共产主义小组较早成立的地方,这些与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他们均是蔡元培请到北大任教,因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蔡元培也发挥了作用。

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是需要勇气的,蔡元培怀着极大的爱国之心出任北大校长。蔡元培认为教师肩负的责任重大。他认为教师承载着巨大使命感。他到任之后的北大在学风方面发生的转变为大家认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治校方针的确立如同運动场为运动员提供了竞技平台,在“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指导下,各种思想有表达的空间,早期马克思主义因此借助有利的环境得以传播并脱颖而出。有论者指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方针的实质是为了新思想的传播。这一治校方针反映了蔡元培灵活的处事方法,在旧思想势力依旧强大的情况下,新思想朝气蓬勃,“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巧妙地化解了矛盾,为新思想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条件。

二、视马克思主义为一种重要学说

蔡元培对马克思主义的理性认识使得他认为有必要对马克思主义加以研究,他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为不了解马克思主义的民众提供了新的选择,这使得他们有机会接触认识理解马克思主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早在北大任职时,蔡元培便对马克思主义抱着客观认识的态度,他的这种态度使得马克思主义能够迅速在北大传播开来,吸引一批年轻人迅速开始了解传播直至信仰马克思主义。即便蔡元培后来任职于“南京国民政府”,他仍然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学说对待,在蔡元培看来,研究马克思主义是有必要的,“今人以反对中国共产党之故,而不敢言苏俄,不敢言列宁,驯致不敢言马克思,此误会也”[4],“孙先生于民生主义讲演中,承认马克思为科学的社会主义者,而亦历举其误点,是研究之结果也。现今各国反对共产党、敌视苏俄者甚多,而对于马克思学说,则无不有译本。我国马克思学说之译本,亦渐渐出版矣。应论世知人之需要,于是马克思传亦为当务之急”[4]。

蔡元培能够提出上述观点,足见他的眼光与见识。蔡元培举出在国民党内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物孙中山,他指出孙中山曾将马克思主义加以研究。而马克思主义正适合国家的需要,广大受到马克思主义影响的知识分子渴望进一步学习马克思主义。同时,他注意到国外许多反对共产党的国家并不反对马克思学说,这些国家均有相关译本。他认为任何一种思想,先不要急于给出肯定或者否定的结论,应该先加以研究,研究之后会得出更加科学的结论。

蔡元培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学说加以研究,由于当时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力量强大,蔡元培的这种态度是需要勇气与魄力的。蔡元培基于自己的理性认识,他认为研究马克思主义是有意义的。在他开放治校方针下创造的开明的文化氛围中,蔡元培的态度为不了解马克思主义的普通民众提供了新的选择,使他们能够有机会接触认识并理解马克思主义。蔡元培开明的态度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三、支持劳工追求自身解放

蔡元培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创造良好的环境,他将马克思主义视为一种重要学说加以研究,在于他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重要作用,他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及全人类解放的学说,蔡元培支持劳工自身解放与马克思主义的内涵相符合,他大力喊出“劳工神圣”的口号与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呼吁相一致。

当时贫富问题是劳工最为关注的问题,是劳工追求自身解放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蔡元培对劳工的生存情况尤为关注,实际是蔡元培对劳工解放的关注。蔡元培认为劳工应该团结。蔡元培热切关注劳工,呼吁他们团结起来,“工业之进化也,其始有工会,同业之中所借以互相研讨、互相扶植,而使之进步者也,其从有一国之总工会,则始有以抗资本家政治家之压制,而伸其自由权;其从有国际总工会,则足以为人道主义之保障,而渐达于理想之世界”[5]。蔡元培以自己从事的行业——教育行业出发,他认为工人应该团结起来,组织工会,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故吾会而不发展则已,及其发展,则必有以促各工会之成立,以集合为总工会,而参加于国际工会”[5]。在为《社会主义史》作序时,蔡元培总结世界各国工人运动的经验指出,由于工人缺乏知识,工作时间长,工价低廉,政治上没有权利,是被压制的对象,因此工人们逐渐联合起来,抵制资本家的剥削,“合多数工厂之人,组织以为工会,始能渐脱资本家之压制,而为思预防造福将来之计”[6],国际工人运动面临的问题也是中国工人运动面临的问题,国际工人运动的经验表明工人团结起来才有力量。从当时中国实际来看,工人数量较少,力量弱小,分布不集中,而封建压迫与资本主义的剥削力量却是十分强大。鉴于当时恶劣的环境,蔡元培认为国际工人运动的经验正是当时中国工人需要积极吸取的。无论是从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理性态度来看,还是关注劳工问题,蔡元培都能在关注国内情况的同时了解国际形势,为国内问题提供有益的借鉴。

他在鼓励教育行业的工作者创造工会时,认为他们的责任不只在本会,更应该促进各行各业的工会成立。蔡元培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仅仅局限于关注教育工作者自身,他关注的劳工是更为广泛的劳工,是四万万中国劳动人民,“我说的劳工,不但是金工、木工等等,凡用自己的劳力做成有益他人的事业,不管他用的是体力、是脑力、都是劳工。所以农是种植的工,商是转运的工,学校职员、著述家、发明家,是教育的工,我们都是劳工。我们要自己认识劳工的价值。劳工神圣!”[7]

蔡元培认识到了中国劳工为一战做出的牺牲,他发文喊出了“劳工神圣”,呼吁广大劳工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他认为此后的世界必将是劳工的世界。蔡元培对劳工的价值给予积极肯定,认为劳工比纨绔子弟、卖国官吏、操纵股价的商人更为积极进步。民智未开是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之一,也是劳工受到压迫的原因之一,劳工的教育问题因此显得十分重要。蔡元培在主张劳工团结起来斗争的同时深感有必要对劳工进行教育,他支持学生深入工人运动之中,推动了学生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蔡元培利用自己教育者的身份,针对华工的现状,积极鼓励留学生对华工实施帮助:“美洲有取缔华工之法律,虽由工价贱,而美工人不能与之竞争,致遭摈斥,亦有我国工人知识太低,行为太劣,而有以自取其咎。唐人街之腐败,久为世所诟病。留学生对于此不幸之同胞,有补救匡正之天职”[8],这是蔡元培对青年学生的殷切期望,而1919年爆的五四运动正是学生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体现,蔡元培的呼吁有着启蒙作用。蔡元培对黄爱、庞人铨毕业后即加入工厂、组织工会的行为表示赞赏,他号召学生向他们二人学习,“黄、庞两先生从学校毕业后,就到工厂里,做这许多(工作的)同胞(的工作),组织湖南劳工会,这是他们实行‘到民间去的格言,不是我们的模范吗?”[9]学生深入到工人中去,组织工会,发动工人运动,将所学的知识与工人的力量相结合,用新知识武装工人阶级的头脑,推动工人运动深入发展,推动马克思主义在工人中传播。对于黄爱、庞人铨两先生的牺牲,蔡元培鼓励学生应该继续两位先生的未竟事业,“现在两先生竟为劳动运动死了,在两先生自然死而无憾。我们后死的人,就有两种最直接的责任:一是完成两先生还没有做成的事业”[9],“第一责任,是在劳工会里面,大大的尽力,叫每个劳工都有两先生的精神,使他们杀人的知道拔去一二个眼中钉,反加增了无数,那就不敢尝试了”[9],蔡元培鼓励学生希望人人有庞、黄两先生的勇气,鼓励学生震慑工人运动的镇压者,让杀人者知道工人的强大力量。蔡元培的这种认识是基于他对自己国家情况的了解以及对国际形势的关注所得出的结论。黄爱、庞人铨牺牲后,李大钊赞扬他二人为信仰自己的主义——马克思主义而牺牲,他们的牺牲鼓舞了被资产阶级压迫的同胞,全国第一次劳动大会决定纪念黄爱、庞人铨为无产者利益牺牲的先驱,周恩来作诗纪念。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并不顺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过程中,蔡元培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他以积极理性的态度认识马克思主义,关注劳工,这都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蔡元培既为近代教育做出贡献,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蔡元培.致吴敬恒函[C]//蔡元培全集:3.北京:中华书局,1984:10.

[2]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C]//蔡元培全集:3.北京:中华书局,1984:5.

[3]蔡元培.整顿北京大学的经过[C]//蔡元培全集:7.北京:中华书局,1984:21.

[4]蔡元培.马克思传序[C]//蔡元培全集:5.北京:中华书局,1984:362.

[5]蔡元培.教育工会宣言书[C]//蔡元培全集:3.北京:中华书局:1984:60.

[6]蔡元培.华工学校讲义[C]//蔡元培全集:2.北京:中华书局,1984:420.

[7]蔡元培.劳工神圣[C]//蔡元培全集:3.北京:中华书局,1984:219.

[8]蔡元培.在清华学校高等科演说词[C]//蔡元培全集:3.北京:中华书局,1984:29.

[9]蔡元培.黄庞流血感言[C]//蔡元培全集:4.北京:中华书局,1984:174.

猜你喜欢

蔡元培马克思主义
看人多看“闪光点”
浅析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发展状况
如何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蔡元培借衣服
蔡元培的气度
蔡元培借衣服
蔡元培借衣服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你的问题无意义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