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的有效对策
2019-09-17邓高红
邓高红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培育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已成为当前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初中历史学科涉及的知识面广、内容丰富,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特点,而这也正好为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提供了基础。主要从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的重要性出发,在分析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需遵循的几点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思维的几点策略。
关键词:历史;教学;探究性思维;策略
一、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的必要性
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不仅能够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是为个体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所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十分有必要,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第一,基于历史新课标的要求。在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出,现代历史教学应当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积极探索并使用新的教学方式,积极关注并尊重学生个体,不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与探索能力;第二,基于历史学科内容的特点。历史学科是一门集人文等多种内涵于一体的学科,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与探索性。这也强调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走进历史、思考和探究历史,在这一过程中发展提炼、辨析、创造等能力,从而使学生的探索性思维得到有效锻炼;第三,基于当代素质教育理念的要求。在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中,素质教育已成为其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而传统教育理念向素质教育理念的转变,意味着历史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中心,也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参与历史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学生在这一转变中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与中心,在这样的教育大背景下,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已成为素质教育发展的必须。
二、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遵循的几点原则
探究性思维的培养需要一个具有开放性与创造性的教学环境与条件,使学生能够自发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从而获得探究性思维的有效锻炼。与此同时,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应当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第一,兴趣原则。正如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原动力。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首先应当遵循兴趣这一原则,结合学生的兴趣特点来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选择相应的教学方式,从而保证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三国鼎立”这一课时,教师可整理《三国演义》中与该内容相关的故事,如《空城计》《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等故事制成PPT,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产生探究的兴趣,学会思考和分析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使其探究性思维得到有效锻炼。
第二,开放原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还需要遵循开放性原则,不将学生局限于课本内容,也不将学生束缚于历史标准答案,应充分给予学生探究的资源与空间,让学生的探究性、创造性思维火花得以迸发。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发挥的作用便是组织与引导,帮助学生梳理探究的思路。因此,教师在设置探究问题时也应当注意其开放性,说法也不应局限于课本中的“考点”,例如在讨论“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等章节内容时,可尽量去拓展和延伸学生的探究范围,使学生的探究活动不受局限。
第三,自主原则。培养和发展的学生探究性思维,还需要保证并突出学生个体的自主性,包括探究内容的选择、问题的设置、探究方式以及对探究结果的评价,都可适当让学生参与其中,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而这样也有助于学生构建自身的知识目标,更好地发展自身的探究能力与探究性思维。
三、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的几点策略
1.設置有效的历史探究任务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首先需要教师依据学生的兴趣、发展特点以及教学目标等因素来合理设置探究任务,从而保证学生的探究效果。一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探究任务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学目标是初中历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与具体依据,对整个教学活动起着支配与引导的作用,所以探究任务的设置首先应当服务于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并遵循相应的开放原则以及兴趣原则,使整个探究活动有据可依。同时,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探究性思维本就是教学目标的一部分,因而更应当从整体出发,发挥出探究性活动的辅助作用,使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相应的历史知识,其探究性思维也能得到有效锻炼。
第二,探究任务与学生知识储备相契合。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学生的先备知识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首要因素与关键因素,只有依据学生的先备知识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才能产生有效的学习。由此可见,初中历史课堂中探究任务应当依据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来进行设计,以原有的知识储备为支撑,在探究问题中融入新知识,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才能更好地对新知识进行接纳,如果教师所设计的探究任务超出了学生的知识储备,不仅容易挫伤学生对历史问题探究的兴趣,让学生产生厌倦感,也难以收获好的探究效果。为此,初中历史老师应当结合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及学生的发展特点来设计相应的探究任务,从而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探究性思维。
第三,合理控制任务难度,保证探究任务的新颖性。结合初中生的发展特点,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求知欲也相当旺盛,正因如此,枯燥乏味的事物也更容易使这一阶段的学生反感,更别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所以,初中历史探究任务的设计需要结合学生的发展特点,选择较为新颖且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题材和角度,以满足学生的探究需要。正如巴普洛夫认为,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能够引起学生本能且无条件的探究反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引入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驱动作用,学生学习效果的决定因素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愿不愿”,对初中生探究性思维的培养也是如此,想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就需要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有教育实践证明,通过引入和创设相应的情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探究兴趣,从而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1)创设问题情境
在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的过程中,“问题”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基点,发展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就是发展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初中历史教师需要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探究任务来合理设计相应的探究问题。同时,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问题要明确,保证问题的可探究性。题意模糊不清、题目太宽泛、缺少探讨性的问题不仅容易让学生面对问题不知所措,不知该从何下手,从而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因而设计的探究问题需要具体和明确,教师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也可适当为学生指明探究方向,从而更好地推动探究活动的开展,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第二,问题难易度适中,如上文探究任务的设计相同,具体的探究问题也需要合理控制难易程度,使之符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与认知能力,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需要保证问题的新颖性,满足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与挑战心理,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例如在学习“盛唐气象”这一内容时,教师可通过多媒体和影像资料展现盛唐的状况,让学生能够直观感受盛唐气象,再让学生自主或合作探究分析出现盛唐的原因,并以此问题为线索展开后续的教学,从而既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的历史知识,又能很好地活跃学生探究性思维,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2)创设历史生活与现实生活情境
面对历史,我们无法亲身去感受或体验,但也不能仅凭逻辑去理解。对于初中历史教学而言,若仅仅通过讲解的方式,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会加大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历史学家狄尔泰曾说,理解历史的关键在于体验。但由于历史已经过去,我们虽没有亲身体验的机会,但可以后天创设。通过创设历史情境,使历史课本中的情节、人物活起来,让学生投身其中去感受和体验,从而收获良好的学习效果。同时,历史情境的创设是教师与学生互相合作的过程,它不仅需要教师提供资源,也需要学生发动想象。例如在学习宋朝时期的都市与文化内容时,可借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呈现的《清明上河图》视频,直观清晰地再现当时的繁华生活景象,让学生获得相对直接的情感与体验,这不仅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氛围,同时结合探究问题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发展学生的探究性思维。
学习历史不仅在探究过去,也是在了解现在和展望未来。也正因如此,历史课堂中情境的创设不仅仅包括历史情境,也应将现实生活情境引入课堂,让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去理解过去,感受现在。例如在学习“现代文学与美术”“现代音乐与电影”的内容时,教师可充分借助多媒体播放音乐或视频,让学生谈谈自己喜欢的音乐或电影,这既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又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能够很好地带动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
3.采用多元的探究方式,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
良好的探究环境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探究性思维的先决条件,因而初中历史教师需要为学生搭建探究的平台,让学生不怕说,敢于说,能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讨论,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探究效果。为此,教师也应当为学生提供多元的探究方式,有的同学喜欢独立思考,有的喜欢合作探究,笔者认为教师不应当将其限定为某一种固定的模式,应当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且受用的方式去进行问题探索,从而最大限度激发自身的探究性思维。此外,教师可以组织辩论、即兴演讲等多种辩论形式,让学生围绕历史问题进行理解与表达。例如学习到宋朝“重文轻武”这一内容时,教师可设计“重文轻武的利弊”进行辩论,正方观点如“利大于弊,重文轻武防止了唐朝末期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成就了宋朝人才辈出、文化昌盛的局面”,反方观点如“弊大于利,重文轻武使得宋朝战斗力下降,国家积贫积弱。”以这样的形式,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了历史知识,更增强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同时也能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4.教师适当给予指引
在初中歷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教师除了需要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与平台外,还需要在探究活动中给予适当的指点与引导,以保证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与有效进行。首先,方向引导,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明确探究目标,以防止学生迷失探究方向,从而达到预期的探究效果。其次,方法引导,由于初中生的知识经验有限,掌握的探究方法较单一,因而教师有必要结合不同类型的探究问题教给学生适宜的探究方法,从而获得更好的探究效果。例如怎样评价历史人物?如何辨别史料的真假?如何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等,以避免学生的盲目探索。与此同时,还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应当对学生的探究方法作固定要求,允许学生的创造性发挥,不将学生限制在固定答案的条条框框之中。
参考文献:
[1]王丽波.历史探究性教学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6(S1):243.
[2]徐玉龙.历史教学中的“三性”原则研究[J].成才之路,2016(20):54.
[3]官财林.探究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的有效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5(1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