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语文教学中“度”的思考

2019-09-17李海波

新课程·中旬 2019年7期
关键词:孔融对子之友

李海波

摘 要:从《陈太丘与友期》的故事入手,讨论语文教学对“度”的把控。

关键词:“度”;情理;失度

这里所说的度,指的是尺度、分寸,是指口语交际过程中,不论哪一方,不论语境如何,善意恶意,话语严谨适度,所说的都不要过分,这是相当重要的。尤其是社会经验还不足的学生,这一点还是强调一下才好。

就拿课文中给出的例子《陈太丘与友期》中陈元方的应对来说吧:元方父与友“期日中”,结果“日中不至”,太丘先行。后友至,怒骂太丘“非人哉”时,七岁的陈元方没有示弱,回应道:“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元方机敏,有理有据的反击,成为巧妙应对的典型。这是课本给出的内容。

当然,对于一个七岁的孩童来说,元方的应对没有问题,确实是有理有据:从小元方的角度来看,这位叔叔逾期不至,所以失约,失约无信;辱骂父亲,骂人者无礼。想来,元方父也应该从小教育过他,不许骂人的。此人无信无礼且所骂之人是自己的父亲,于情于理,小元方都不会任凭他骂,何况古人更讲究孝道,对子骂父,如同示威一般,简直是欺陈家无人一样,元方当然不肯示弱,也不能示弱。所以,小元方这样做,值得肯定,值得欣赏。

但是,我们的教学对象是中学生,年龄比元方大一倍也许还要多,是不是也可以像小元方——7岁孩子这样做?学习之余,要不要借鉴点什么?我们毕竟不是孩子,我们说话都是有责任的,是要负责任的,我们不可以童言无忌,我们得考虑后果。所以说,应对有理有据这个前提下,还要考虑“度”的问题,谁说话都不要过分,给今后的相处留下余地。所以說有理有据,真的只是说话必不可少的前提,仅有这个前提是不够的。因为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经历的人,就会把不同的东西当成道理和根据,正所谓各有各的理。但是某甲的道理在某乙那里就未必有道理了。

忽然就想起了一个有理有据的事。那时,我的儿子也就4岁左右。我在厨房里,他在客厅接电话。同事找我打麻将。他不高兴就质问人家:“是你的老爸呀?你天天找?”等我急忙冲进厅里让他道歉的时候,他已经挂断了电话。从此,再没人敢往我家里打电话,大家都怕了我小儿子的有理有据。人家小娃娃要捍卫爸爸的主权,好玩想笑也就罢了,无可厚非,同事们提起这件事都笑得很开心,因为他小哇。如果他当时是十五岁呢?还能这样说话吗?不只是伤面子,伤感情,甚至还有些太过分!

再说太丘之友,与人约会迟到,说话口不择言,于事无补反落个尴尬,进退两难,难道不是说话轻重失度自取其辱吗?只不过此时的小元方已是“不顾而返”,自己被晾在一边无计可施而已,话已经拉不回来了,应该是在后悔自己说话太重,有点过分了吧。

只不过元方尚小,太丘之友一时尴尬而已,他日与太丘相见不至于真的造成不愉快。我们中学生学习本文一定要注意到这一点,说话要把握分寸,才不至于陷入进退两难之地。元方有理有据固然可取,但也仅限于7岁孩童的有理有据,我们中学生要学习陈元方的明理、讲理、说话依礼,这才重要。

首先元方明理,知道失信守信之礼,相约失期,便是失信者之过错;对子骂父更是无礼。明白道理才能抓住礼也才能以理服人,这是我们要学习的。对于一个七岁孩子来说,元方的表达分寸,似乎比成年的太丘之友还要好。试想一下,如果小元方与这位叔叔“一般见识”起来,对曰:“汝乃非人哉。”这才不是人呢,那结局会怎样呢?那样的元方或许也同样得有理有据,但却不再是那个令人喜爱又佩服的言语练达、明白事理的元方,而是一个牙尖嘴利,让人敬而远之的小“惹不起”了。究其原因,无非是言语失度。

文学作品与文艺批评是互生的,有文学作品的繁荣,就促使着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的发生发展。歌德的伟大,这些说长道短的文艺评论家未必就不是助力。两方关系,没必要僵化,不是冤家仇敌,何必要恶语伤人?评论家过分的强势无度,被人轻描淡写地贴了一个“蠢货”的标签,流传世界,贻笑千年,敢问评论家先生,面子可还在呀?傲慢依旧否?都是言语无度惹的祸。

本课的应用训练,还给出了孔融的一段应对实践,是作为名人应对技巧范例给出的示例。但是我还是觉得,若是只强调应对学习,还是不够的。尤其是对于初中生,应对不是斗嘴,不能以取胜为目的而失度。能够顺利沟通,和谐交流才是我们要达到的效果。

资料记载才华横溢的孔融,批评时政,言辞激烈,终因口舌之快,去批评曹操妇色之事,最终被曹操所杀,时年56岁。满门抄斩,小女儿年仅7岁,可惜了他正直的人品,可惜了他罕见的才华,最终聪明反被聪明误。当孔融一家押往刑场候斩之时,不知有没有人想起陈韪的那句话,“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我却想起了同样聪明盖世的杨修。

聪明是可贵的,难得的,不管是慧于心智,敏于言词还是精于技巧,都令人羡慕,但若不能善加约束,任其放纵的话,都未必是幸事。口语交际尤其是人最常用的交际,锦心绣口,敏于言词不要忘了度,否则难免伤人伤己。

参考文献:

江幼华.口语交际的教学策略[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22).

猜你喜欢

孔融对子之友
《党员干部之友》2024 年订阅单
藏家之友
在上山的路上(外二首)
文化滋养文字 情境创生情趣
——《古对今》教学活动设计
藏家之友
在春联里徜徉
孔融认亲皮皮猪卡通
四岁让梨的孔融,为何被曹操杀了
“孔融不让梨”现象下的体育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