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的调查分析和反思
2019-09-17金丽萍
金丽萍
摘 要:通过对近10年“导学案”相关文献的调阅,结合调查问卷,分析了目前“导学案”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学生角度探讨了对导学案的理解和要求,提出了高效导学案设计和实施的原则,对初中数学使用导学案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反思,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和建议。
关键词:初中数学;导学案;调查分析;反思
一、导学案研究现状
自2001年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起始以来,我国多个地区及学校进行了各种课程教学改革,其中成效突出的是导学案教学模式。自导学案的实施以来,导学案的相关研究很多,其理论相对也比较成熟。笔者以中国知网(CNKI)作为数据源,对导学案相关论文进行调研。其调研情况如下:
以关键字“导学案”或含“学案导学”进行跨库文献检索(包括期刊、硕博士论文),从2007年至2016年10年间得到8999篇相关论文,其中期刊论文共7419篇,优秀硕博士论文为1580篇。发表的论文从数量来看在2010年后增幅显著,反映出2010年以来导学案或者学案导学的研究突飞猛进(图1)。
以主题“导学案”并含“初中”检索,从2007年至2016年共检索到695篇论文,其中期刊论文占548篇,优秀硕博士论文为147篇。另外以主题“学案导学”并含“初中”检索,从2007年至2016年共检索到380篇论文,其中期刊论文为298篇,优秀硕博士论文有82篇。
以主题“导学案”并含“初中数学”进行跨库检索2001年至2014年文献得到211篇,硕博士论文只有24篇。以主题“学案导学”并含“初中数学”进行跨库检索2007年至2016年文献得到100篇,其中,期刊包含81篇,硕博士论文19篇。
由以上数据显示,初中导学案和学案导学的研究工作相比非常少,两种论文发表载体相比,硕博士论文占比重较小,其中导学案在初中阶段研究的硕博士论文更是少之又少(占总量的9.4%)。
二、导学案使用效果调查
本次共发放调查问卷60份,收回53份,有效调查问卷53份。调查对象女性28名,男性25名。有94.3%的调查对象表示对数学这门学科喜欢。具有良好预习习惯的占28.3%,偶尔预习的占68%,从来不预习的占3.7%。
1.导学案教学结果反馈
89%的学生认为导学案上的题目数量在15~20题为宜,85%的学生可以在30分钟内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导学案,并认为题目难度中等偏简单。95%的学生认为《整式的除法(2)》导学案能够由简入难,经典习题部分和联系部分让他们最受益,课堂效率有所提高。
80%的学生表示使用导学案预习新课程,课后还能利用导学案做笔记。66%的学生认为导学案提高了自己自主學习的能力,32%的学生对导学案对自主学习的影响很难判断,2%的学生认为导学案不能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90%的学生认为导学案帮助自己明确可课程的目标和学习任务(表1,图3)。
有70%左右的学生认为导学案能够活跃自己的思维,增强了同学们之间的交流,容易养成自己制订学习目标和计划的习惯,对学习成绩的提高具有一定的作用。
2.导学案教学存在的问题
有3%-5%认为导学案作用不大,反而会增加学习负担。一部分学生认为对于一些几何问题和难以理解的数学问题,仍然需要老师传统的教学方法,利用黑板讲述,然后互动交流和练习。
三、高效导学案的设计和实施
通过学生的调查问卷、谈话和数学教学组的讨论,认为一个高效的导学案应该不拘一格,但应该在以下两方面落实好。
1.导学案设计
(1)全体学生适用原则
初中数学导学案的编印是供全年级共同使用的。设计导学案,要使导学案的问题具有典型性,难易适中,问题具有层次性。循序渐进引导学生由已知到未知,由易到难,由已有知识引导到未知。题目数量在15道题左右,不宜过多。
(2)层次化原则
对于待优生有可以动手的题,在学案的引导下有下手解题的方向。优秀生可以“吃”得好,深入钻研,问题探究细致深刻;待优生可以吃得了,即使有难度,由于思考时间充分,查找资料,花稍长时间独立自主解决问题,逐步缩短与优秀生的差距。各个层次学生的动手动脑的积极性都可以被调动起来。
(3)问题引导和目标性原则
初中数学导学案的设计时,应明确问题是串联整个数学学案的主线,一个问题又一个问题的解决,也就实现了教学目标。教师尽量将重难点设计为两个到三个问题,不易太多。初中数学导学案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成果与知识转化。三维目标设计,本着由易到难,重点突出的原则。
(4)导学和教学结合原则并举原则
导学可以学会,即通过方法的提示和引导学习和解决重难点问题;合作互学可以学会的,自主探究,但没有达到较为通透的地步,同学之间互相讨论,道理越辩越明,合作探究就解决了自学和导学都没有解决好的问题;老师点拨讲解学会,有一部分内容是自学、导学、互学都没有解决的问题,那就需要通过老师指导讲解来学习了。
2.导学案的实施
“导学案”教学模式有:导学案自学、信息反馈、小组讨论等基本环节,这一模式是现代社会对基础教育的要求。古人云“授人以论、精讲点拨、当堂达标、扣标整合、拓展创新。
(1)“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导学案教学模式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根据导学案设计的问题进行自学。通过学案学会学习,这些问题深浅结合。(2)学生对自学过程中提出疑问,进行重点探索。(3)教师根据小组讨论用一句话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反馈和对自己搜集的信息进行总结,精讲点拨解答疑问,探索、主动发现对所学知识意义。也可以先让已掌握知识点的学生讲评,教师随后补充。(4)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当日当堂达标训练、知识迁移拓展。紧扣目标随堂训练。完成后学生可讨论互对答案,也可由教师出示答案。(5)根据教师课堂收集到的反馈情况,引导学生归纳概括整个教学过程,可以由教师发起组织者、指导者、概括梳理知识使知识系统化。
以上5个阶段相互联系形成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不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一个统一的动态流程。不同教学章节各个阶段的侧重点,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但是要始终做到教与学的和谐发展,即要注重学生,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建构。
四、学案使用反思
1.研究的不足
(1)有关导学案研究的文章虽然总量在增长,特别是2010年以来增幅非常显著,但是多数停留在一线教师教学经验的反思和总结,缺乏理论提升,未能形成有影响的理论体现,仍然停留在方法和模式上。
(2)文献统计显示初中数学导学案的研究还很薄弱。
(3)从事一线教学的老师和理论功底深厚的教育、教学方法研究学者脱离,两者缺乏有机结合。
(4)导學案虽然由老师设计、实施和主导,但缺乏从学生角度探讨导学案的研究。
2.发展方向
本人从事一线教学工作,觉得导学案研究还应该在以下方面加强。
(1)完善理论体系
导学案应用目前已经非常广泛,模式也非常清楚,是一种新式的教学方法,但需要建立一种理论体系,体现导学案的精髓,形式可以多样。以后应该由这种理论主导学案教学,而不是模式主导学案教学。
(2)从学生角度重新审视导学案
导学案目前主要体现在利用上。难免会与辅导教材走的相近,为了避免这些问题,应该从不同层次学生的角度重视学案的设计和实施。
(3)导学案应逐渐去模式化
导学案的模式化已经给教学带来了弊端,导学案应该更多地强调思想和机制,研究针对不同地区、性别、基础、层次等学生适应导学案的特征,可以存在指导纲领,但不应该有模板束缚。
(4)建立导学案评价和互馈体系
这个有三层次的内涵。①学生使用导学案的效果主要通过导学案中的练习题来体现的,这样对学生基础知识有所反映,但不能准确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应该重视基于导学案的课堂表现、学业成绩、分析和表达能力、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等多元化评价指标的探讨;②学校主管教学的部门应该开展教师导学案设计和实施全过程的质量评价和优秀导学案的推广;③建立导学案的互馈机制,一个导学案应该由学生、教师、研究组和教务处等多部门的互相反馈,从而优化导学案。
致谢:论文得到兰州市2017年课题的支持,成文过程得到兰州市第三十五中学数学组老师的帮助和指导,感谢学生积极配合问卷调查和交流。
参考文献:
[1]李福灼,李淑媛.近年来我国导学案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2):8-12.
[2]高红敏.“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
[3]龙宝新.论导学案教学的危机与重建.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5,16(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