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年视角下的乡村振兴发展探究
2019-09-17杨静
杨静
摘 要: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率先在农村发起改革,由此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四十多年来,党和政府坚持不懈地将改革作为推进农村发展的根本动力,农村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给农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新时代、新环境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而如何处理乡村振兴发展中的薄弱环节,补齐乡村振兴发展中的短板,开启乡村振兴新篇章是任重而道远的。
關键词:改革开放;乡村;振兴;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22-0016-02
1978年,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国家正式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改革开放,让我国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人们的思想得到极大解放,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社会活力得到极大释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新时代。面向新时代,党的十九大做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并指出:“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要深刻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统筹谋划,科学推进,扎扎实实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好。
一、乡村振兴发展的历史性成就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率先在农村发起改革,由此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四十年来,党和政府坚持不懈地将改革作为推进农村发展的根本动力,农村改革和发展也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
1.农民政治参与能力不断提升。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我国农村的最广泛的实践,是基层民主建设的重中之重,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实现。四十年来,农民政治参与范围和程度的不断扩大与提高,充分调动了广大群众的政治参与积极性,政治意识日益增强,村民自治制度逐步完善,农村基层组织面貌焕然一新。
2.农业综合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率先在农村地区实行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始终坚持深化农村改革,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乡村精神文化活动不断繁荣丰富。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为外来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强有力的载体,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大力宣传,乡村文化资源得到开发,民俗文化得到传承创新,农村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改善,讲文明、树新风,农村文化建设呈现较好的发展局面。
4.农村社会建设不断得到推进。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着力推进、重点突破,高度重视处理农村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等方面的互动关系,大力加强农村社会建设,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注重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长足发展,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得以不断发展完善。
5.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改善。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农民生存发展的需要,是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绿色产业,创造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优化村镇布局,改善安居条件,培育文明乡风,建设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有机共生、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社会主义美丽乡村。
二、乡村振兴发展的薄弱环节
经过四十年改革攻坚,乡村振兴改革发展的成就是辉煌的。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依旧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仍需要取得突破。
1.乡村政治文明建设仍有待加强。由于受到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和小农思想的影响,农民的权利意识在逐步增强,但自主意识并不健全,依然对村民自治缺乏有效的认识,对民主建设的必要性缺乏正确的理解。基层组织和领导核心作用发挥不强,干部队伍素质有待提升,基层治理体系不够完善,影响了村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
2.乡村综合经济实力有待提高。农村发展不平衡现象依旧突出,部分农村地区受自然条件、地理、气候、历史等因素的影响,生活条件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集体经济依然薄弱。在生产上,一般是以传统方式生产,缺乏对市场经济的认识和重视,较少考虑市场需求。地方市场经济发展缓慢,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导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专业性人才稀缺,农村大学生毕业后选择在外地发展,青年人大多选择进城务工,最终导致农村缺乏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文化思想指导,制约经济的发展。
3.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有待挖掘。农村地区保留着较多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和文化魅力,十分珍贵。但由于乡村经济水平的变化,中青年外出务工和求学人口增加,乡村人口流动性增强,导致一些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和民间技艺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境遇,对于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及艺术的传承保护创新问题亟待解决。此外,农村公共文化资源匮乏,可供村民进行文化娱乐活动的形式单调、渠道有限。同时由于文化程度较低,对文化信息的鉴别取舍能力也相对较弱,容易受到不良文化的干扰和影响。
4.乡村公共治理能力有待提升。虽然农村公共服务有较大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水平总体上有了较大提升,但是城乡之间在资源配置和公共服务水平方面仍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与城市相比,农村总体上均衡化进程依然较慢,两者之间基础设施的配备差距还是很大。另外,乡村公共治理工作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城乡一体化改革仍需大力推进,基层基础保障仍有待加强。
5.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仍有待加强。普遍村民环保意识和卫生意识欠缺,日常生活中存在很多不合理和陈旧的观念,对生态文明建设意识淡薄。很多农村地区依靠旅游业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缺乏完整及合理的统筹规划,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过度开发利用资源,导致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农村投入环境保护资金欠缺,基础设施配备不完善,环境保障技术能力不足,对于污染环境事故追究执行力度不够,缺乏长期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
三、新时代乡村振兴发展的途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推进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是基于我国国情以及乡村发展现状的考虑,是新时代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总抓手。面对农村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不充分现象,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重大而迫切的现实问题。
1.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继续加大农村政治体制的改革力度。基层党组织作为党与人民群众保持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关系着我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要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政治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全面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要把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确保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新时代农村工作中发挥坚强的战斗堡垒作用;积极稳妥地推进基层党组织机构的改革,不断转变乡政府职能,推进建设服务型乡政府,拓展农民获取时政信息的渠道,让农民群众能够充分地了解自身的权利和义务;严肃党员干部的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努力提高村干部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大力推进农村法律法规建设,改善农村政治发展的环境,加强依法治理,营造积极健康的政治氛围,提高群众共同参与乡村振兴发展的积极性,推动建设和谐新农村。
2.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乡村振兴,重点是产业振兴。要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发展,就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就要做大、做强、做好富民兴村产业。乡村产业体系越健全,农民增收渠道就越通畅;要立足每一个乡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发挥该区域的优势,培育特色产业强镇强村,落实中央关于农村建设的每一个政策,以工促农、以工养农,工农业统筹兼顾,双管齐下,走质量兴农之路;要不断创新农村经营体制,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发展优质的、高产的、高效的、特色的农业,把具有优势和特色的农产品做大做强,品牌兴农;加大农村招商引资工作力度,积极引进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理念与经验发展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3.加大农村文化建设投入,因时因地发展乡村文化事业。农民是创造农村文化、接受农村文化的主体。要重视群众文化需要,要营造符合农村实际的文化环境,开展富有乡土特色、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大力培育文明乡风,要让农民成为文化活动的主角,调动其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文化作为软实力,在发展过程中不能只讲究表面功夫,而要将其与经济建设相并重,增加对文化建设的经费投入,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农村农耕经济的发展孕育了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要将农村先进文化的建设当作文化建设的一个抓手。地域和民族发展的独特性也要求地方文化工作者要挖掘具有农村特色的优秀地方文化和民间文化,适应时代要求,赋予时代精神,做好文化传承创新工作。
4.加快建设农村公共事业,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要进一步推进城乡一体化,统筹农村和城市协调发展,使城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农村社会建设的进程;加强农村社会服务管理工作,积极开展各项便民惠民服务工作,强化农村社区组织的服务功能,搭建真正为人民谋福利、谋幸福的农村社会建设和管理服务工作平台;推动基层干部与群众的良性互动,努力实现农村社会服务和管理的有机统一,建设联系紧密、管理有序、文明祥和、服务完善的农村生活共同体;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增加农村公共基础设施配置,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农村居民居住质量,真正实现农村学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的愿望,促进和谐农村及和谐社会的建设。
5.全面推进绿色发展,构建美丽宜居新农村。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利用好乡村丰富的自然資源,充分发挥农村田园风光、山水资源、农耕文化、森林景观等优势,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观光农业,将乡村旅游与生态山水、景点景区、民俗文化、农业观光园区有机串联和融合,构建“处处是景点,村村有特色”的乡村旅游新格局,不断延伸出特色民宿、乡村酒店、特色庄园、露营基地、慢生活区、创意农业等乡村旅游新业态,拓展农业的生态功能、文化功能;实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化发展,让广大农村变成青山绿水、环境优美的地方,构建生态宜居的美丽新农村。
党的十九大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顺应农民新期盼,立足国情农情振兴乡村,这是基于我国社会现阶段发展的实际需要而确定的,是符合我国全面实现小康,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需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的客观要求,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争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62.
[2] 习近平.扎扎实实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好——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8-03-08.
[3] 周琳琅.新时代乡村振兴:问题与施策[J].中国集体经济,2018,(32):23-24.
[4] 范建华.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意义[J].行政管理改革,2018,(2):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