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力评价视角下高校学生社团的问题与对策
2019-09-17应中元芦美丽
应中元 芦美丽
摘 要:近年来,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在数量不断递增,在类型上呈现多样化发展,在组织方式和活动形式上展现出虚拟化和网络化等特征。加强对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的管理和引导,已经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其中关于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的评价问题尤其重要。文章基于宁波市13所高校498个大学生社团的实证研究,从社团发展力的角度,对高校社团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提升社团发展力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社团发展力;大学生社团;问题;对策
一、研究背景
高校学生社团是由大学生依据自己的爱好、兴趣、特长、共同的理想和价值取向,自愿组成、履行社团组织审批和登记手续成立的一种群众性组织。高校学生社团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技能教育、综合素质教育以及人格教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在数量上不断增加,在类型上呈现多样化发展,在组织方式和活动形式上表现出虚拟化和网络化等特征。加强对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的管理和引导,已经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其中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的评价问题更是研究的重要议题。如2017年《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要求“健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评价体系,研究制定内容全面、指标合理、方法科学的评价体系,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化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组成部分的高校学生社团工作,其制度化评价和建设是一种必然的要求。
二、研究概述
社团评价体系建设的目标是找到衡量社团发展优劣的尺度,而社团发展力评价的目标是找到影响社团发展的关键性影响因素,从而促进高校对大学生社团的管理,引导社团的发展,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技能教育及综合素质的提升等服务。
目前,国内学者对高校学生社团的评价研究主要从制定指标体系对社团进行综合评价和从社团参与者的角度对社团进行评价两个方面进行,而从社团“发展力”的角度研究比較缺少。
在对高校学生社团的综合评价研究方面,国内学者大都以管理学、社会学等理论为基础,通过构建社团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方式加以研究。侯蔚等学者指出大学生社团评价的原则为“目标的发展性”“过程的开放性”“主体的多元性”和“方法的多样性”,并构建了以“目标愿景”“社会基础”“素质拓展”为一级指标的高校学生社团评价体系。郑庆秋等利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确定了社团评价因素的指标和权重 。张继国等以信息生态位理论的角度出发,从能力、资源、关系、时间和空间五个维度对高校社团信息评价指标进行了分析。尹霞将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引入社团管理,并提出了以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质量体系、质量改进、质量文化和质量监控为主要内容的高校社团质量管理体系。
从社团参与者的角度所进行的研究,国内学者大都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加以切入。杨帆等从学生参与理论入手,基于学生参与社团的程度构建评价社团的标准,确定了高校学生社团评价的团队合作、职能分工、发展前景、影响力的四因素结构,并指出学生社团的学生评价受社员特征、社团特征、资源配置、发展水平等四个方面的影响。彭志越、刘献君研究了高校学生社团评价的心理机制,认为学生的“主观需要”和学生社团的“客观面貌”是学生评价高校学生社团的心理依据 。
“发展力”是一个经济学概念,目前尚缺少准确界定,各界学者大都结合研究的具体领域给予定义。如有学者从“国家发展力”、“社会发展力”、“企业发展力”三个层次对发展力做了阐述 。徐贵伍提出“发展力”是指一个组织在发展过程中所获得的持续创造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实现以人为中心的全面发展的能力,它是以人为中心的有利于自身进步和发展的所有要素的总和。对高校学生社团发展力的研究,目前尚未见相关学者进行深入探讨。本研究认为,“高校学生社团发展力”是使得高校学生社团组织本身及其社员得到持续发展的能力,其中既包括社团在高校社团组织中地位、价值的不断提升,也包括参与其中的社员个人素质、能力及自我效能感等的不断提升。因此,对高校学生社团发展力的评价研究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借鉴社团的综合评价研究,设立相关考察指标对高校社团发展力的“客观现实”方面加以评价;另一方面,借鉴社团参与者的心理评价研究,以社团成员对社团发展力的“主观认知”的角度进行评价。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设计
本研究从高校社团发展力的“客观现实”和社团成员对社团发展力的“主观认知”两个维度加以研究。在“客观现实”方面,通过走访各高校社团管理指导部门、相关专家、指导教师等,确定了“制度建设”“指导投入”“物质配备”“社团影响力”4个一级指标,以及“社团内部制度”等8个二级指标。在“主观认知”方面,通过编制实施《大学生社团发展力认知调查表》,并经因素分析确定了“管理水平”“活动开展”“社员满意度”3个一级指标,以及“活动创新性”等6个二级指标。
(二)研究对象
在社团样本的选取方面,在宁波市13所高校中随机选取498个学生社团,样本比例(宁波高校注册学生社团总数1139个)为43.72%。其中,理论思想类社团23个,文化艺术类163个,体育类社团114个,公益服务类社团42个,就业创业类社团22个,专业学术类社团134个。
在学生样本的选取方面,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面向上述13所高校参与社团学生发放问卷1800份,回收1483份,其中有效问卷107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72.69%。其中,男生人数425人,女生653人。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制度建设
498个调查样本中,18.47%的学生社团没有相关制度,或存在部分制度缺失。选取社团章程、社团组织框架和职能、财务管理制度、考评制度4项基础制度作为考察社团制度建设的衡量指标,社团在组织框架和职能分工方面的制度缺失情况比较明显,约占所有社团数的10.24%,其次是社团考核制度不健全,约占8.43%。此外,5.42%的社团没有财务管理制度,2.61%的社团没有章程。
(二)指导投入
在管理指导部门投入方面,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管理职能不完善,缺乏对社团的指导、扶持和监督。二是情况掌握不充分,部分高校学生社团管理部门负责人只知道社团数量、类型和主要社团活动,而对于其管辖下的社团具体状况并不十分了解,对学生社团的整体发展作何种规划、应当制定哪些方面的政策更无从谈起。
在指导教师投入方面,存在问题如下:第一,指导老师配备不足,存在一人指导多个社团的情况,甚至部分社团未配备指导教师;第二,指导老师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少,许多老师忙于教学、科研等事务,无法对社团进行深入指导;第三,部分老师迫于行政或考核的压力,答应担任社团指导老师,但私下又与社团约定不进行具体指导,指导老师仅成为一个符号。通过对指导老师的调查与访谈了解到,目前绝大部分教师指导社团是义务劳动,仅出于教师职业责任和个人热爱。因此,社团指导教师参与不足的核心原因,是相关部门缺乏对指导老师必要的激励和统筹管理,难以调动指导老师的积极性。
(三)物质配备
社团发展面临资源不足的困境,最突出的是经费紧缺。调查发现,学生社团的主要经费来源为学校拨款、会员会费、社会赞助(捐赠)三个方面,分别占社团经费收入的26%、31%和36%,各高校普遍没有设立社团专项经费,社团也缺乏引入社会经费的平台、渠道和制度保障,导致社会经费无法实现可持续供给从而造成社团经费紧缺的现象。
(四)社团影响力
高校学生社团的影响力可从校内影响力和校外影响力两个方面加以考量。本研究选取“社团规模”作为社团“校内影响力”的衡量指标。调查发现,社员在50人以下的占44.37%,50-100人的占42.57%,超过100人以上的社团仅占13.06%,大部分社团社员数在50人以下,对大学生的吸引力还不够强,校内影响力还需进一步提升。“校外影响力”反映了学生社团在社会中的影响力,通常通过与政府、企业、社会团体等联合开展活动得以体现,因此选取“媒体报道”作为衡量指标。调查发现,83.07%的学生社团一年内未受任何校外媒体关注或报道,受校外媒体1至3次关注报道的社团约占14.11%,受校外媒体报道超过4 次的社团不到2%,表明大部分高校学生社团的校外影响力微弱。
(五)管理水平
社团管理水平的高低相对主观,通过社员的主观评价作为衡量依据,并以“活动创新性”和“制度执行力”作为关键指标。调查发现,15.36%的社员认为社团活动“非常有创新性”,43.95%的社员认为社团活动“比较有创新性”,36.76%的社员认为社团活动的创新性“一般”,3.93%的社员认为社团活动“没有创新性”。高校学生社团活动的创新性比较强,但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在“制度执行力”方面,大部分社团没有在全体社员层面上组织开展章程、制度解读和学习,制定的章程和制度没能真正成为全体社员共同的契约,缺乏制度的约束力和刚性,75%的被调查者反映社团管理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制度落实少,表明社团制度的执行是社团管理的一个薄弱环节。
(六)活动开展
70.49%社员认为社团活动质量需有所提升,有21.31%认为需大力提升;26.37%的学生认为社团活动表面热闹、实际没有太大意义,11.6%的学生认为社团活动单调枯燥,表明社团活动质量现状堪忧,亟待提高。结合调查和访谈,社团活动品质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团本身管理水平低、创新性弱的原因,也有指导不足,经费和资源不足等原因。在社团活动频率方面,根据社团每学期开展活动情况统计,平均每学期3次以下的社团占比27.71%,3至5次的社团占比31.32%,5至10次的社团占比16.46%,10次以上的社团占比24.98%。据此推算,每个月平均开展1次及以下活动的社团占到一半左右,说明社团的活跃程度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七)社员满意度
本研究以“整体满意度”和“能力提升满意度”两个指标作为衡量。“整体满意度”调查中,43%的社员表示“满意”,47.37%的社员表示“一般”,7.83%的社员表示“不太满意”,1.8%的社员表示“不满意”,社员对社团的整體发展情况满意度偏低。“能力提升满意度”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员参加社团的初衷,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团的专业化和社会化的程度。调查显示,38%的社员对社团提升自身能力表示“满意”,51.2%的社员表示“一般”,另有10.8%的社员表示“不太满意”或“不满意”,没有达到其预期的效果。这一调查结果与“整体满意度”的调查结果呈现一致性。由此表明,大部分社员在参加社团过程中使自身的能力得到了提升。但同时,调查反映出社团在提升社员能力方面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五、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制度建设与执行
制度化管理社团重点是为了解决社团管理无序、不规范、效率低下等问题。高校学生社团和管理指导部门需要在章程、议事规则、干部任免、财务管理、会员服务、奖惩考核等方面,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并在社团中进行广泛宣传,加强培训传达,在执行中自觉维护制度刚性,逐步实现社团规范、有序、高效运行。此外,构建社团检查监督机制也十分必要,通过在内部设立监督检查机构,对外部履行信息公开,畅通监督途径,加大检查力度,保障社团和会员利益。
(二)加强管理部门与教师指导投入
在管理指导部门投入方面,首先,要完善管理指导部门的设置,明确工作职能,完善社团指导的工作机制;其次,要强化调查研究,切实掌握学生社团的发展现状,并根据实际加强社团发展规划,指导社团良性发展;再次,要培养一支素质过硬的社团学生骨干,强化社团学生干部思想、作风、能力等方面的要求,加强社团学生干部的教育培训,不断调动学生干部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学校社团指导力量的补充。在指导教师的指导投入方面,一方面,管理部门要帮助社团配备好专业吻合、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另一方面,管理部门要通过政策文件方式规范指导教师聘任方式,健全指导教师考评体系,明确指导教师激励机制,调动指导教师的积极性,着力打造一支专兼职相结合,有工作热情和指导能力的队伍。
(三)加强物质配备与保障
在经费支持方面,一是通过设立社团专项经费给学生社团以适当地补助,如从团委工作经费中明确年度社团发展和活动经费数额或比例,明确经费使用规范;二是倡导各学生社团开源节流,自筹经费,让社团走出校门,寻求与政府、企业等合作,拓宽社团经费来源和渠道。在活动场地等其它物质配备方面,一是通过挖掘校内活动场地等物质资源的承载潜力,通过合理安排提高校内物质资源的利用效率;二是鼓励学生社团积极与其它校外组织进行共建与合作,通过开拓和有效利用校外物质资源来弥补社团物质资源的不足。
(四)提升活动质量与影响力
针对目前高校学生社团活动质量不高的现实,要着力从提高活动的创新性入手,以服务高校文化建设和深化高校育人为目的,提升社团活动质量和文化品味,丰富大学生社会实践,强化大学生能力培养和社团育人功能。此外,要通过加强专业化的指导,配置必要的物质条件,保障学生社团活动的质量提升。在扩大社团影响力方面,要在提高社团活动质量的基础上积极做好宣传工作。一是要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当下,充分依靠、利用网络技术,扩大学生社团的影响力。二是要积极通过与校外组织联合开展活动的形式,借助校外主流媒体的力量不断向社会传播校园文化,提升社团的社会影响力。
(五)提升社员满意度
学生参与社团的主要动机为丰富课余生活,并从活动参与中锻炼提升自身能力。因此,兴趣爱好和能力培养是大学生参与社团的主要原因。从这个角度出发,要不断创新社团管理理念和方法,提升社团的专业化水平,给社员提供高品质的社团活动和锻炼平台,不断营造积极向上的社团文化等是提升社员满意度的必由之路。在具体方法和路径选择上,要通过加强制度建设、队伍建设和文化建设等,不断从管理上下功夫,并从经费等其它方面给予必要的保障与支持,形成社团发展的良性机制。
参考文献
[1] 张韵君.论高校文化视野中的大学生社团建设[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11(03):134-135.
[2] 殷子惠,赵明月.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与完善[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1):79.
[3] 新华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DB/OL].http://www.scio.gov.cn/zxbd/wz/Document/1543571/1543571.htm,2017-02-28.
[4] 侯蔚,姚春雷.大学生社团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3,23(03):63-65.
[5] 郑庆秋,何健,阎浩.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系统[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11(15):5-7.
[6] 张继国,林育芹,乜鑫宇.基于信息生态位理论的高校社团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107-109.
[7] 尹霞.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新理念[J].高等教育,2013(08):191.
[8] 楊帆,李朝阳,许庆豫.高校学生社团的学生评价与影响因素[J].教育研究,2015(12):43-51.
[9] 彭志越,刘献君.高校学生社团评价的心理机制研究[J].江苏高教,2001(04):70-73.
[10] 梁小伊,刘红斌.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力的培育路径探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04):150.
[11] 孙立樵.论领导发展力的理论构架与实现途径[J].领导科学,2009(04):24.
[12] 徐贵伍.科研团队的“发展力”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1(03):110.
基金项目:文章为2018年度全国学校共青团研究立项课题“发展力评价视角下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的成果,项目编号:2018LX94。
作者简介:应中元(1980.03- ),男,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讲师,党政办副主任,学校团委书记,浙江大学,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青年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社会实践、青年社会化、心理健康教育等研究;芦美丽(1988.08- ),女,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思政主管,团委书记,助教,四川农业大学,工程硕士,研究方向:青年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团管理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