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人性论思想探微
2019-09-17潘丽婷
摘 要: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国进入到新时代,进入到新的历史方位,社会各方面都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在新时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或成为必要。孟子是儒家文化的集大成者,其思想丰富而又影响深远,对孟子主张的性善论的研究在如今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如何更好的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理论意义。
关键词:孟子;人性论;性善论
孟子博学多闻,作为儒家思想的奠基人之一,性善论是孟子哲学思想的核心。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关于人性论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身的理论体系,最终自成一家。学习关于孟子的人性论思想,对更好的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时代价值。
一、孟子人性论思想的理论渊源
(一)孔子的人性论思想
孔子的思想体系的核心部分是“仁”与“礼”,认为国家要实行“仁政”,要以“礼”治国,要爱人,要恕人,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然而,记载关于孔子的人性的论述确实不多,在《论语》中有明确的说法就是:“性相近,习相远也。”孔子虽没有单独一篇谈到关于人性的论述,但是在论述“仁”的思想中包含着这些内容。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者,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由此可以得出孔子认为“仁”的本质就是孝悌,在做人方面要孝悌,治国方面要“仁政”,即要“仁者爱人”。而“仁者爱人”的其实质就是一种“善”, 这是一种大爱,是有善念的爱。不仅仅是要爱亲人、善待亲人,而且对待其他人也要抱有同情心、仁爱心,更要体谅他人。
(二)对孔子“仁”的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人性论历来是中国哲学的重要问题,在孔子之后,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的学说,扩大了其“仁”的内涵。孟子、告子都受到孔子的影响,但是二者对于人性的看法是截然不同的。告子认为人性无善无不善,与仁义没有关系。孟子通过与告子的辩难,提出了自己的人性理论,认为人性本就是善的。而告子则将人性看作人或动物的本能或欲望,提出了“生之谓性”和“食色,性也”的论断。孟子则不同意告子的说法,认为人与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人不但有口腹衣食之欲,但最重要的是人本身有着善良的本性。
二、孟子人性论思想的要旨及政治功能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如果说有人不善良,也不是他本身资质的问题,而是后天环境的影响所造成的。
(一)人性区别于物性
告子认为人性就像是杞柳,仁义就像用它编成的桮棬,把人性当作仁义,就像把杞柳看成是桮棬一样;又说人性想湍水,在哪边决口就向哪边流,揭示出人性无善无不善。但孟子反驳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孟子指出,人的本性是善的,如果人性变了,也是外在的形势迫使它这样的。告子曰:“生之谓性。”他认为人的天生资质就是人的本性,这抹杀了人性与物性的区别,孟子虽然也认为人的本性也是天生的,但是他不赞成“生之谓性”的说法,如果说“生之谓性”的话,那么人性与狗性、牛性就无法区分了,所以孟子说:“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行?”人性就是拥有一些特质且是物性所没有的,所以才与它们区分开来,是以人性是区别于物性的。
(二)人性受环境影响
孟子通过“孺子将入井”的故事,说明人生来具有“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在此基础上便生成了“四端”:仁、义、礼、智,但这“四端”仅仅为人们提供了向善的可能性,所以人们要在自己的行为方式中去培养、实践善性,才可能成为完人。但是人的行为之中怎么会有恶行呢?善良的人怎么会做不善的事情呢?孟子解释道:“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也就是说人之所以有恶行,是后天环境影响造成的,并非他本性如此。这样看来,人性是受环境影响的,所以对于本性的后天修养就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努力保持自己的善心,保持自己的本性,保有善心就是君子,失去善心就是小人。另一方面,人的善性会受后天环境的影响而有所变化,但有些人在变化中丢失了部分善心但却不将之找回来,所以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但是寻找善心又不是从心外去找寻,而是“反求诸己”,要人回到内心,重启人本身所固有的善端。
(三)人性论思想在“仁政”中的作用
孟子继承了孔子实行“仁政”的思想,他在性善论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他自己的政治思想。他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不忍人之心即是善心,行不忍人之政,就是实行仁政。仁政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范畴,是对孔子“仁政”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孟子认为作为统治者应该以民心、民意、民众的利益为中心,民众想要的就拿给他们,民众所厌恶的就不要强加给他们。在继承人民本思想的基础上,孟子大胆的提出民贵君轻的口号,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实行仁政,在管理体制上他建议必须要做好五件事情:一要重用仁贤,为国家选举出优秀的人才且要避免人才的缺失;二要讲究礼仪,防止上下关系混乱而导致的社会不安;三要完善政事,确保生产和生活的正常秩序能够进行,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四要重视财富的积累,以备在凶慌之年的灾难;五要加强教育,为国家培养人才,维护社会稳定。
三、孟子人性论在新时代的发展
孟子曰:“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穿逾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受尔汝之实,无所往而不为以也。”这是说我们不仅要有仁义之心,更要将其扩充到其他方面,将孟子的人性论思想运用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中是一个重要举措。新时代新发展,要善于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合理的部分结合当今的时事和发展状态,以促进中华文化更加繁荣。 孟子的人性论思想在新时代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为更好地建设和谐社会、美丽中国,以及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思想武器。
(一)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我们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良好的社会环境,也为改革发展提供条件,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支持。要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就要提高全民族整体的素质。历史和现实反复表明,一个社会是否进步、安定和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要正确的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要与人为善,心存善念,心平气和的解决矛盾,善于引导群众运用法律的手段来解决自己的问题,但是建设和谐社会,不仅需要法律来规范,道德也是很重要的手段。孟子的性善论正是告诉我们,要与己、与他人、与社会为善,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才能兴旺发达,社会才能和谐稳定,人民也能安居乐业。善于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构建和谐社会,应要继承并且发展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
(二)推动美丽中国的建设
“党的十九大明确了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这一目标载入国家根本大法”要建设美丽中国,就要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孟子的性善论中阐述道,人之善首先与自己善,然后才能做到与社会、自然为善。由己及物,做到与自然为善,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我们第二个精神家园,保护自然也就是在保护我们自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而又深刻的哲学思想,我们要学习其深刻的思想和理念,更好的贯彻执行相关的政策法规,为更好地建设美丽中国而不断努力。
(三)促進“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战略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人类发展和世界前途提出的中国理念、中国方案,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热烈响应。已被多次写入联合国文件,产生日益广泛而深远的国际影响,成为中国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鲜明旗帜。我国一直积极投身于与他国建立和平发展的友好关系,在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对其他国家伸出援手,实现共赢。发展是这个时代的主题,应顺应这个主题而不违背这个主题,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实现共享共赢。因此,不仅要为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更要积极投身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伟大的事业中去,去开创人类更加光明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陈晓芬,徐儒宗译注.论语·大学·中庸[M].北京:中华书局,2015.
[2] 陈德述.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J].孔子研究,1997(01):56-63.
[3] 方勇译注.孟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5.
作者简介:潘丽婷(1995- ),女,安徽芜湖人,安徽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