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卢卡奇的实践观和马克思的哲学世界观

2019-09-17赵艳

西部学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卢卡奇马克思实践

摘要:卢卡奇的实践观试图超越第二国际的庸俗唯物主义和新康德主义倾向,确立一种认识与行动相统一的实践唯物主义。它企图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强调实践的核心地位,然而对自然的忽视和对认识的过度强调使得理论结果适得其反,逐步偏离了马克思的哲学世界观。卢卡奇实践观与马克思实践观有本质区别,将二者等同起来是欠缺事实根据的。但是卢卡奇的实践观所确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性和研究方法的创新,都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关键词:卢卡奇;马克思;实践

中图分类号:B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9)09-0128-03

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初入政坛的匈牙利共产党领导人之一的卢卡奇,以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为准绳来评论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状况,对西方近代资产阶级现实社会展开具体批判。卢卡奇在《什么是正统马克思主义》中写道:“正统马克思主义并不意味着无批判地接受马克思的研究结果,它不是对这个或那个论点的‘信仰,也不是对某本圣书的注解,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的正统仅仅是指方法。”[1]49卢卡奇带着这种见解系统地展开了他的实践观的论述。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个世纪20年代,卢卡奇就从黑格尔思想入手去把握马克思哲学世界观的本质,以方法论为准则运用马克思辩证法,去揭示所谓的第二国际的正统马克思的教条主义缺陷,这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可以说是难能可贵的,对于马克思整个哲学体系的理解和发展,都是有重大进步意义的。然而,几十年之后,学界对卢卡奇的实践观仍是众说纷纭,仍有人把卢卡奇早期实践观提出来,说它是对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深刻理解,说它所提出的命题和学说,它所开辟的思想道路就是我们理论工作者今天正在进行的改革之路。所以,弄清楚卢卡奇的实践观同马克思哲学的关系,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卢卡奇的实践观企图超越唯心主义

卢卡奇从实践的主体、客体来论证其唯心主义“超越性”。尽管在《历史与阶级意识》的许多地方,卢卡奇是把他从黑格尔那里借来的主客体辩证法加以历史范畴的高度来重新理解马克思的,但他毕竟赋予它以自己的涵义,其中之一就是将主客体的绝对精神转换为人。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和无产阶级意识”一章中,卢卡奇指出:“由于无产阶级自身的地位,其意识不是关于它所面对的客体的意识,而是客体的自我意识,意识这一行为就彻底改变了它的客体的对象性形式。”[1]261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卢卡奇未能给出对于唯心主义一个全面的定义,但从相关论述中可以看出,他对唯心主义的基本看法及他想要超越唯心主义的尝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将唯心主义看作是宗教避难所

为了说明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决定性因素,卢卡奇把唯心主义看作是对宗教的辩护,在这一点上,他赞许地引用了列宁的观点,哲学唯心主义就是僧侣的蒙昧主义。所以,他对唯心主义的探讨是同宗教观的说明密切相关的。从德国启蒙运动开始,德国的哲学就不同于法国对宗教的批判,而是以其浪漫主义和非理性主义设法使宗教和理性原则相一致。可以看出,卢卡奇认为宗教是唯心主义的庇护所,德国哲学的落后,同他们对宗教的态度是有一定关系的。

与卢卡奇不同,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宗教里的困难既是现实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苦难的抗议”“宗教只是虚幻的太阳”[2],即宗教的苦难是现实反应,实现宗教解放必须要从现实入手,必须由现实的实践解放自身、解放人类。尽管卢卡奇的历史辩证法极力向马克思靠近,但相对于卢卡奇的认识,马克思所指出的更为深刻彻底。

(二)对异化的定义从现实世界出发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卢卡奇对异化的定义完全套用了黑格尔的主客体对立,但他认为,黑格尔更多的是在唯心主义形而上学方面说到这类异化。黑格尔的实体是主体,万物都是精神,人所面对的物体看似不受思想支配,实质上是自我疏远或异化的精神。卢卡奇否定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思想,套用了其主客体异化的形式,认为异化是在资本主义下分工的一个后果,它导致生产资料及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外在的力量与工人相对立。在這里,异化的主体是人,客体同样是人,包括身体上和精神上的,只有无产阶级能够通过阶级意识的觉醒达到主客体的统一,从而解放自身,解放人类。

遗憾的是卢卡奇对于异化的定义并不符合现实。这点卢卡奇在1967年新版序言也认识到了:“黑格尔之所以这样小心谨慎,是由于他的基本概念含糊不清”,“在逻辑上异化便与对象化合为一体了,当同一的主客体扬弃异化时,他也同时扬弃对象性。”[1]19卢卡奇承认自己也跟随黑格尔将异化等同于对象化了,这将社会批判深化为纯粹的哲学问题,异化的扬弃也意味着现实的终结。将现实问题退回到哲学问题,这无疑是具有浓厚的唯心主义色彩,然而也恰恰是这一点助长了《历史与阶级意识》的影响,因为它迎合将社会异化转变为人类永恒状态的当时盛行的观点,所以尽管卢卡奇想极力超越唯心主义,但还是未能完全成功。

(三)对正统马克思的理解总结为实践本体论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第一篇“什么是正统马克思”中提出,马克思主义的正统是指方法,即唯物辩证法,它是一种革命的辩证法。相比于唯物还是唯心,卢卡奇更看重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要发现理论和掌握群众的方法中把那些理论、把辩证法变为革命工具的环节和规定性。[1]49表面上看,卢卡奇的这种看法不无道理,书中确有不少地方是马恩著作中没有的并且也不能直接从它们中推导出来,着眼于整本书的历史联系,卢卡奇的主张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显然卢卡奇对正统马克思的理解还是局限于辩证法的方面。马克思主义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卢卡奇所强调的仅仅是哲学中的一个方面,而且认为马克思哲学没有这些独立的学科分类,只有一门总体的、历史的辩证法学科。

二、卢卡奇的实践观企图超越唯物主义

卢卡奇对唯物主义也没有作过多系统明确的定义,但从他的相关论述中可以看出,他对唯物主义的基本态度,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历史观的唯物主义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卢卡奇不断引用黑格尔和马克思的思想,在历史观上,卢卡奇将二者作对比,认为黑格尔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深入理解历史的真正动力,而马克思是对黑格尔的扬弃和超越,他吸取了黑格尔进步方面的辩证法,并与之分道扬镳。卢卡奇引用了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批评:“黑格尔仅仅在表面上把绝对精神变为历史的创作者,既然绝对精神至上事后才通过哲学家意识到自身这个具有创造力的世界精神,所以它的捏造历史的行动也至上发生在哲学家的意识中、见解中、观念中,只是发生在思辨的想象中。”[1]69历史的动力并非是黑格尔所强调的绝对精神,那只是事物运动过后的反应,在卢卡奇看来:“人应当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存在物,同时是历史过程中的主体和客体”[1]71,无产阶级由于自身阶级立场,是唯一能够达到对历史的总体认识的阶级,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与无产阶级实践的、批判的活动是分不开的。可见,卢卡奇还是深受黑格尔的影响,将黑格尔达到主体与客体的统一的绝对精神换为无产阶级,以期望这样能够克服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而达到唯物主义,但这样的一次尝试,并没有摆脱黑格尔的理论缺陷反而将其沿袭下来,最终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还是未能统一。

追究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创作的理论思潮,可以发现与马克思在写作《资本论》第一卷时的相似之处,他们都认为黑格尔哲学过时了,马克思甚至形容“黑格尔是一条死狗”。而在上世纪前20年,支配德国哲学的新康德主义者已普遍影响了马克思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他们以“回到康德去为口号”,主张马克思主义应是对黑格尔的进化,呼吁康德权威,马克思则以“黑格尔的门徒”自居,去反对这一观点。卢卡奇以相应的方式回击了修正主义和庸俗主义。

(二)自然观的虚无主义

青年卢卡奇的哲学观中否定自然作用。卢卡奇认为辩证法是一定社会历史阶段中对总体的认识,是社会存在独有的产物,并且忽视和排斥自然观的辩证法。在卢卡奇看来,辩证法本身是一个社会问题且只能存在于社会历史中,它是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中所形成的总体认识,这一点他借鉴了黑格尔的逻辑结构,由主体和客体的统一而达到的主客体辩证法,只不过卢卡奇将其完成统一的绝对精神换为无产阶级。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没有变,二者缺一不可。这样的辩证法是一种历史辩证法,于自然无关,这无疑否定了自然的作用,忽视了人与自然间的物质转换。因此,“辩证法只能限制在社会历史的领域,此外,他还把自然看成一个社会范畴,具有社会性,但是他认为,不管人与自然的联结采取什么形式,自然的内容、自然的范围和客观性总是被社会所决定”[3]。这与马克思的自然辩证法背道而驰,偏离了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发展轨道。

卢卡奇试图通过恢复历史范畴、总体辩证法等概念的地位重新阐释马克思哲学世界观,其初衷无疑是令人敬佩的,从现实世界出发去理解和分析现实社会,将马克思主义看作一种方法去认识世界、批判现实,也是很有进步意义的。但根本性的唯物主义原则被抛弃了,这无疑是最大的缺陷了。

三、卢卡奇的实践观以及与马克思的哲学世界观原则界限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卢卡奇认为实践的问题归根到底也就是阶级意识的问题,是狭隘的阶级意识的觉醒过程。可以将卢卡奇的实践总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实践是人与人的社会行为。卢卡奇从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出发,认为在当前社会形势下的人都处于异化状态中,包括工人、资本家等其他阶级,这样的物化状态是实践的非正常化。第二,实践从属于认识。卢卡奇认为,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觉醒就是社会革命的一部分,阶级意识对现实世界的指导作用是可以转换为物质力量的,正如他所说的“这种意识突出的实践的本质就表现为,相应的正确的意识就意味着它的对象的改变,而且首先是,它自身的改变”,“但是每个社会的力量按其本质是一种精神力量,只有认识能够使我们从中解放出来。”[1]这种认识与行动的统一是卢卡奇实践观的核心,这也是青年卢卡奇在阅读了马克思“哲学家们试图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所得到的启示。认识与行动的统一,即是認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对应。

然而,卢卡奇的实践观具有几个致命的缺点。首先,卢卡奇的实践无关自然。虽然卢卡奇所理解的实践不仅仅局限于意识形态的批判和简单的哲学世界化,同时提及的具有物质力量的革命实践和能够扛起重任的主体——无产阶级,这些都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但是此时的卢卡奇的实践观以人为主客体,以阶级意识为中介,实践的过程局限于社会领域而无关自然领域,缺乏了人与自然的物质转换过程,不建立在现实物质生产实践基础上的实践使得一切上层建筑都缺乏现实基础,因而也具有很强的唯心主义色彩。其次,卢卡奇的实践过于强调意识的作用。卢卡奇意识到了改造世界的重要性,却没有找到正确改造世界的方法,在卢卡奇看来,阶级意识本身就是实践的,工人由个体组成阶级从而产生的阶级意识就是革命实践的一部分,这种阶级意识觉醒的认识世界的过程就是改造世界的前提条件,因而卢卡奇将改造世界纳入了认识世界中,使其失去自身独立性。但是这种根源于观念的改造世界的行动如果不采取现实物质手段毫无意义,这样得出的实践概念也必然是唯心的。

与卢卡奇的唯心主义实践观相反,马克思的实践观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向度。马克思始终强调自己唯物主义的根本原则,肯定自然界对于人类社会的优先存在地位,同时也强调意识对行动的指导作用。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就明确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强调“对象、现实、感性”,要“从主体方面”,“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可见正确认识人与物的关系是获得科学实践观的前提。此外,马克思认为要“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人们的感性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正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在这种情况下,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仍然会保持着”[2]。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说“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在《神圣家族》中,他指出:“能力,也只是在物质本身预先存在的条件下才能进行。”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指出:“人在生产中只能像自然本身那样发挥作用,就是说,只能改变物质的形态。不仅如此他在这种改变形态的劳动中,还是经常依靠自然力的帮助。”[2]马克思的实践不仅看重人与人的关系,也没有忽略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卢卡奇实践观所不能达到的,其实践失去了现实的对象从而走向了思辨哲学,这无疑又退回到了黑格尔哲学。

所以,忽略了卢卡奇实践哲学和马克思哲学世界观的原则区别,将两者等同起来,是没有什么事实根据的。一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二是辩证法的运用问题,卢卡奇忽视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原则区别,同时也否定自然辩证法,缺乏了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基础的思想理论只能沦为空中楼阁;而马克思不仅强调实践,同时也肯定外界自然的优先地位。单方面的夸大卢卡奇的思想或是一味地指责,都是缺乏考虑的。理清卢卡奇思想发展中的重辩证法、轻唯物论的倾向,对于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过程的经验教训,也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杜章智译.重庆:商务印书馆,2016.

[2](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郝红军.卢卡奇的自然观的发展轨迹及成因[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

作者简介:赵艳(1995—),女,汉族,单位为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责任编辑:冯小卫)

猜你喜欢

卢卡奇马克思实践
如何把握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卢卡奇
——回望孙伯鍨教授的《卢卡奇与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主持人的话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