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车让人”工作的效应、问题及完善路径研究
2019-09-17吴文倩赵双双李富菊高园园马欣
吴文倩 赵双双 李富菊 高园园 马欣
摘要:通过调查研究,分析了西安实施“车让人”工作的效果和所产生的政治效应、文化效应、管理效应和社会效应,并针对“车让人”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机动车驾驶人礼让行人的意识不强、少数行人文明出行的意识薄弱、相关规定和制度不完善等问题,提出了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宣传方式;建立健全地方性法规,完善“车让人”政策相关规定;完善配套设施,强化科学执法;加强多方协作,强化外部监督等建议。
关键词:“车让人”工作;实施效应;问题;完善路径
中图分类号:D6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9)09-0054-03
一、西安“车让人”工作开展的基本情况
2017年以来,西安市户籍新政的出台导致新落户人口显著增加,加大了城市管理特别是交通管理的难度。同时,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机动车保有量的持续迅速增长,加剧了西安市的交通拥堵状况。[1]在这个背景下,机动车与行人的矛盾逐渐凸显并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不仅影响交通运行效率、阻碍城市管理水平提升,还给西安的城市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
为了提升西安全国文明城市、国际旅游城市形象,推动文明交通先行、道路安全畅行、人车和谐出行,让城市更有温度、更有情怀、更有爱心,2017年5月10日,西安市召开了推进文明交通“车让人”工作会议,市文明办印发《关于开展文明交通“车让人”主题实践活动的通知》,联合市交警支队向广大市民发出《西安市大力推行文明交通“车让人”行动倡议书》,迅速启动文明交通“车让人”行动工作。市公安局、市交警支队、市交通局、市城投集团等单位分别开展“幸福美丽大西安,文明交通大整治”集中整治行动、“文明礼让斑马线,争做西安好司机”主题倡议活动、“绿色斑马线,文明车让人”活动、展开了驾驶员文明规范行车培训教育等配合活动。市属新闻媒体加大对文明交通“车让人”行动相关新闻报道力度,有力营造了浓厚的宣传舆论氛围。“车让人”活动推行两年来,“安全、畅通、文明、和谐”的西安交通环境初步形成,交通秩序明显改观,道路通行能力显著增强,在增强市民的政策认同感、提升城市文明形象、提高城市执行力、缓解社会矛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我们在调研中发现,车不让人、行人抢道闯灯的不文明行为仍不同程度存在。因此,明晰机动车驾驶员和行人的责任和义务,将“礼让行人”转化为驾驶员的常态化自觉行为,使行人遵守交通规则等,仍然是深化“车让人”主题实践活动的关键。
二、西安“车让人”工作的效应分析
(一)“车让人”工作的政治效应
“车让人”工作的实施增进了西安市民的政治认同感。自“车让人”工作开展以来,市属各职能部门、各区县积极贯彻落实《西安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关于开展文明交通“车让人”主题实践活动的通知》,以各种形式的主题实践活动敦促驾驶员自觉“礼让斑马线”,提升文明出行的意识,改善城市交通环境。在当代城市化语境下,政治权力日益表现出公开性、世俗性的特征,多元城市主体能否认可、尊重、支持政治权力,主要看这种权力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能否真实代表公共诉求、服务公共权利、引领公共发展[2]。西安推行的“车让人”政策,通过明确路权归属,建设权责明晰的道路交通文明,这凝聚了社会共识,反映着市民出行安全与便利的公共诉求和利益要求,同时这也是西安市委市政府不断创新城市治理、持续提高管理效能,全面履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项职能的具体体现。西安市委市政府致力于使人民群众共享城市发展成果,通过“车让人”提升市民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着力打造让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提高了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市民的政治认同感也随之不断增强。
(二)“车让人”工作的文明效应
“车让人”工作的实施提升了西安的城市文明形象。斑马线前轻踩刹车和行人的守规配合,在无形间彰显着西安市的城市形象、西安市民的内涵修养。礼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现代交通不断发展的今天,道路交通文明构成了城市文明的一个重要方面。西安市司法局采取沙画视频和创意公益广告相结合的形式,弘扬“车让人,人守规,依法文明出行,共建法治西安”的理念,并用剪纸艺术配合依法文明出行的“三字经”,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宣传“车让人,人守规”的倡议,取得了良好宣传效果。西安市各大新闻媒体对“车让人”政策进行了专题报道,并开设专栏、刊载倡议书,持续不断进行跟进报道“车让人”政策,提高了市民对该项政策的关注度和配合度。西安市“车让人”工作的持续推进在助力城市文明创建的同时,也使得市民逐渐将政策规定转化为日常习惯。当“车让人”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当西安市街头多了些角色互换、多了些相互感恩的时候,这座城市也变得更有温度、更有情怀、更文明、更有序了。
(三)“车让人”工作的管理效应
“车让人”工作的实施增强了西安城市管理的执行力。城市管理执行力是实现城市规划和城市战略目标的保证,是衡量城市管理工作完成情况的准绳,也是检验城市层次机构设置是否科学合理的标准[3]。城市发展离不开管理,而执行力建设则是城市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为更加有效地推行“车让人”政策,西安市交管部门严格执法,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有关规定实行对不礼让斑马线的机动车驾驶人罚款100元、一次性记3分,同时组织开展“车让人”交通秩序专项整治行动,并定期召开“车让人”工作研讨会,交流讨论该项行动的实施情况。“车让人”工作的有效开展,不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机动车和行人之间的道路交通矛盾,而且还利于督促相关部门科学规划,加大执法力度,在重点领域实现新突破。这一过程展示了西安市委市政府贯彻城市战略意图、完成公共事务管理目标的实际能力,与此同时也促进城市战略、城市规划进一步转化为成果、效能[3],提高了西安的城市竞争力。
(四)“车让人”工作的社会效应
“车让人”工作的实施缓解了社会矛盾。交通文明的构建不仅要依靠法律法规的完善及严格执行,更要依靠机动车驾驶人的道德自觉,将礼让行人的规定转变为常态化行为。该工作的实施,一方面引导驾驶员文明驾驶,在斑马线前主动礼让行人;另一方面也倡导行人文明出行,不要横穿马路或乱闯红灯,从而营造“车让人”和“人守规”这样一种双向互动和互相理解的和谐氛围,并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交通参与方之间的矛盾,减少了社会冲突。在市统计局的调查中,近八成(79.5%)受访市民认为机动车“经常能”礼让行人;55.0%受访者认为行人“经常能”守规、非机动车“经常能”守规的占37.7%。另外,半数以上受访市民认为“公交车(大客车)”和“本地小轿车”最礼让;90.3%受访市民认为在“有红绿灯的斑马线”上最礼让,其次是有交警的路口[4]。总体而言,“车让人”工作达到了较为理想的实施效果,83.0%的受访市民认为自“车让人”政策實施以来,西安市的交通秩序有了明显好转。同时,全市处罚的“不让人”机动车数量也一直呈下降趋势,不仅公交车、出租车能够做到斑马线前礼让行人,不少私家车驾驶员也同样养成了文明礼让的好习惯。伴随一系列活动的深入开展,西安市街头斑马线前机动车主动礼让行人,行人快速通过并回礼致敬的镜头也更加常见,“车让人”正逐渐成为古城西安的又一张亮丽名片。
三、西安深化“车让人”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一些机动车驾驶人礼让行人的意识不强
经过调查,课题组发现在有红绿灯、摄像头拍照和交警执勤的路口,“车让人”政策的实施效果相对较好,但在部分没有红绿灯和摄像头的路口,“人怕车”的现象时有发生。同时,还有少量市民不知道西安市实施“车让人”政策,而在知晓该项政策的市民中,也存在一部分人只将其看作是一种纯道德行为,并没有意识到该政策在《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四十七条中有明确的规定:“机动车行经人行横道时,应当减速行驶;遇行人正在通过人行横道,应当停车让行。机动车行经没有交通信号的道路时,遇行人横过道路,应当避让。”除此之外,很大一部分机动车车主是迫于处罚的压力而被动礼让,并没有将“车让人”内化为自觉意识,因而机动车和行人抢行、鸣笛催促行人的情况仍时有发生。
(二)少数行人文明出行的意识薄弱
机动车作为一种常见的交通运输工具,在道路上行驶时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行人与其相比处于弱势地位,因此为保证行人的出行安全,机动车的权利在“车让人”政策中受到了一定限制。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尽管行人在人车关系中相对处于弱势地位,但在“车让人”政策的实际实施过程中,部分行人不遵守交通规则,无视红绿灯横冲直撞、占用机动车道及在斑马线上接电话、聊天等现象依旧存在。这无疑影响了正常的交通秩序,降低了通行效率,也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机动车驾驶员礼让行人的积极性,同时也给相关部门实施管理工作带来了困难。
(三)相关规定和制度不完善
机动车“礼让行人”的相关规定来源于《道路交通安全法》,但缺乏具体的执行和处罚标准,致使相关部门在执行过程中具有一定难度,交警遇到违反“礼让行人”的行为,一般予以规劝和训诫,起不到实质性的警示作用[5]。虽然西安市针对机动车不礼让行人的行为作出了罚款100元、一次性记3分的规定,但在遇到“中国式过马路”、行人乱闯乱撞的情况时,却很难明确机动车驾驶员和行人双方的权责问题,因而影响着执行效率。
(四)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课题组在实地调查的过程中发现,西安市的大部分路段配备有红绿灯和电子监控,但也有部分路段没有安装以上设备,在少数人流量、车流量大的重点路段还存在既没有监控设备也没有交警执勤的问题。由于这些必要技术手段的缺失,导致机动车礼让行人的行为缺乏外部监督,进而影响了“车让人”政策的进一步推进。
(五)机动车驾驶人与行人之间缺乏理解
课题组在实地访谈的过程中了解到,有些行人认为机动车礼让行人是理所应当的,并对机动车抢行提出了意见;而机动车驾驶人则认为应该对行人的不文明出行行为进行一定的处罚,因为在行人闯红灯和乱穿马路时礼让行人会造成交通拥堵,影响正常的交通秩序。机动车驾驶员和行人在路权问题上各执一端,缺乏换位思考,缺乏相互理解,一些人守法出行、文明出行的意识不强。
四、西安“车让人”工作的完善路径
(一)拓宽宣传渠道,创新宣传方式
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微博、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在街头举办宣讲活动的方式,加大对“车让人”的宣传。根据工作实际,创新宣传方式,例如交管部门可以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让民警示范“车让人”的正确做法,或者在微信公众号、微博上用漫画等民众乐于接受并且简单易懂的形式,向市民普及《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对于礼让行人的部分规定。同时,还可以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安本地文化融入宣传过程中,通过营造一种文明礼让的文化氛围,来提高市民对“车让人”工作的认同感。西安市各大新闻媒体要广泛搜集现实生活中关于礼让行人的故事,并在用视频等直观的形式呈现,从而更好地引发民众共鸣,提高市民文明安全出行的意识。
(二)健全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
文明礼让是必须的,但现代社会中并不能以含混的道德概念代替法规约束,一些小的矛盾和冲突互敬互谅可以缓解,但一些普遍化的矛盾必须有法规的引导和明确的法律制约[6]。建议西安市根据本地的实际交通现状和管理特色出台地方性法规,完善“车让人”政策相关规定,明确机动车驾驶人与行人之间的权责问题。在广泛征求社会意见后,对行人的违法违规行为也要有相应的处罚细则。执勤交警要根据具体情况严格执法,努力做到既保护行人的生命健康安全,又尊重机动车驾驶员的合法权益,从而妥善处理“人与车”的问题。比如在车流量较大的时候,为缓解交通拥挤的状况可以示意让车辆先过;而在车流量较小时则可以组织行人先过。另外还要从源头上解决问题,严格机动车驾驶人考试制度,将机动车“礼让行人”作为考试的一项重要内容,从而使驾驶人在日常训练中形成礼让行人的好习惯,并在取得驾驶证之后,也自觉将礼让行人的行为常态化。
(三)完善配套设施,强化科学执法
首先,应完善红绿灯设施,及时更新旧设备,对信号灯实行多相位改造,在重要路段设置“礼让行人”的标志牌和文字標识等,提醒驾驶员及时礼让行人。其次,提高电子监控设备和人脸识别系统的覆盖率,曝光行人、非机动车驾驶人的不文明行为以示警醒,目前这项技术在西安市的一些重要路段已经被采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再次,继续推广使用机动车礼让行人智能提示系统、闯红灯语音及灯光报警系统、行人过街信号灯等辅助智能设备,提醒行人在通过路口时遵规守法。交警在执勤时使用相机、执法记录仪等设备抓拍违法违规行为,为实施处罚提供有说服力的依据。对于有违法违规行为的机动车驾驶人、行人,可适当进行现场教育,或在路口的电子屏幕对有关信息进行曝光。最后,合理规划城市道路交通网络,平衡机动车道和行人通道的比例,合理分配路权,科学利用有限的道路资源,减少人、车矛盾,提高通行效率。
(四)加强多方协作,强化外部监督
交管部门应该在重点道路、重要路口适当扩充警力,在全市范围内增设“车不让人”专项整治点,加大监督执法力度。同时,不定期组织有关“车让人”政策实施情况的线上线下讨论交流活动,搜集市民对于这一政策实施效果的改进意见。各大媒体应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发挥自身的影响力,对道路交通不文明行为适当进行曝光,利用社会舆论的力量形成一种外部约束。各市区要创新“车让人”文明劝导活动,鼓励更多市民积极参与“车让人”行动,协助交警进行监督和执法,为推进以“车让人”为代表的文明出行发挥积极作用。
(五)促进理解互信,共营和谐氛围
良好的道路交通环境需要交管人员、机动车驾驶人和行人的共同努力。建议交管部门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发机动车驾驶员和行人之间相互交流的线上线下平台,给双方提供表明自身立场和倾听对方想法的空间;定期组织“车让人”政策实施状况的交流会,邀请驾驶人和行人代表参加,增进双方的交流与理解。除此之外,还可以鼓励行人点赞“车让人”的典型,以激励更多机动车驾驶人参与“车让人”行动,形成双方的良性互动。
五、结语
综上所述,西安市推行“车让人”工作总体上有利于培养人们文明出行的意识,维护良好的交通秩序,保障道路交通安全,提高西安的文明程度。就其政策效应而言,有利于凝聚社会共识,缓解社会矛盾,提高城市治理能力与城市执行力,从而更好地建设城市文明。为了更加有效地发挥“车让人”的积极作用,就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并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着力提高市民的交通素养和文明出行意识,利用舆论力量宣传典型,更公平合理地处理不文明交通行为。同时,西安市还可以探索将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糅合到“车让人”工作中,努力营造“车让人”和“人让车”的和谐氛围,缓解人车矛盾,形成良性互动,引导市民共同创造文明安全的交通环境,增强西安的城市魅力。
参考文献:
[1]袁玥.西安机动车保有量将达300万辆 两年增加50万辆[N].西安晚报,2018-03-22.
[2]陈忠.城市化的政治效应:历史逻辑与伦理可能——基于城市哲学与城市批评史的研究视角[J].学习与探索,2015(9).
[3]刘国祥.城市的层次执行力与城市发展[J].城市问题,2006(1).
[4]梁璠.“车让人”开展近一年效果如何?超八成受访者表示有好转[N].西安晚报,2018-03-28.
[5]王欣.如何有效发挥外部监督在“礼让行人”中的作用[A].法制与社会[C].云南:法制与社会杂志社,2017.
[6]惠林征.西安“车让人”媒体舆论引导分析[J].今传媒,2017(10).
作者简介:吴文倩(1998—),女,汉族,江苏南通人,单位为陕西師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赵双双(1998—),女,汉族,黑龙江呼玛人,单位为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李富菊(1997—),女,汉族,山东济南人,单位为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高园园(1998—),女,河南驻马店人,单位为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欣(1997—),女,回族,宁夏吴忠人,单位为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关论述。
(责任编辑:王宝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