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目标把握策略
2019-09-17许桂珍
许桂珍
【摘要】数学对学生来说是一门较为重要的学科,数学对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偶尔也会用到数学中的一些計算,这对学生的实际生活也有很大的帮助.数学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空间想象能力等方面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学生学习数学也是在为学习其他学科打下一个良好的思维基础.数学教师想要教好数学,首先需要重视的便是教学策略,在对数与代数部分进行教学时,数学教师想要取得满意的效果,首先就要重视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与代数;教学策略
随着教育制度的改变,教师的教学不再是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逐渐地将应试教育的教育模式转变为素质教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逐渐地开始重视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数与代数属于较为重要的内容,学生通过对数与代数的学习有助于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本文根据笔者本身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的一些高效的教学方法,希望对广大小学教师在对数与代数进行教学时有所帮助.
一、小学数学中数与代数的教学现状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的“讲”为主的,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只是在自己的座位上认真地听教师说,并把一些重点记录下来.这样的教学方式太过死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处于被动的状态,久而久之会使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教师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还会得到相反的结果.小学阶段正是学生思维最为活跃,最具有好奇心的阶段,但是处于应试教育制度的大环境下,学生被繁重的学习压制,思维得不到发散.因此,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发展,使得教学效果不升反降.自推行素质教育以来,学校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能够改变教学态度,在课堂教学时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旧的教学观念.在传统的教学方式限制下学生只能为了在考试中取得良好的成绩而不断地进行练习,在做练习题的过程中也只是根据教师课堂中所说的固定概念进行思考,自己的思维得不到发展,这种情况下很容易使学生对数学厌烦,从而对数学失去学习兴趣,这是当代教师最应该重视的一个问题,只有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才能够真正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提高小学数学数与代数的课堂效率的教学策略
(一)重视对数的含义与概念的讲解
教师在进行数与代数的教学之前,首先要让学生清楚地了解数字的含义,使学生对数字有初步深入的认识.比如,数字的历史发展,中国古时候的计量方式所使用的数字,以及演变过程等.教师可以将数字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融合,然后对此进行讲述,使学生了解到数字在现实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另外,为了使学生更加地熟悉数字,教师可以在每节课上课之前对学生进行简单的加减法提问,对学生多加鼓励,提高学生自信心.这样不仅能够向学生灌输数字的含义还能够促进师生关系的进步,学生也会因为与教师的互动增加对数学的好感,提高学习兴趣.
(二)进行情境记忆教学
数学与其他学科不同,不能靠死记硬背来提高成绩,数学是一门需要学生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学科,在数学学习中需要学生以严谨的态度进行学习,在思考的过程中还需要学生拥有一定的想象能力.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以免学生走入死记硬背的误区,从而导致学生逐渐地对数学失去学习兴趣.比如,数学教师在对“乘法分配律”进行教学时,数学教师如果只是根据数学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向学生讲授,这样学生可能很难理解其中的意思,容易导致学生在进行习题训练时只是一味地根据教师的思想死记硬背,很难通过理解掌握其中的知识.但是如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生活中的一些实际事例融入其中,学生就可以很快地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的要点.所以教师在对数与代数进行教学时要多从实际生活出发,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才会产生共鸣,从而对数与代数产生学习的欲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成绩的提高.
(三)注重授课前实践预习
无论在哪门课程的教学中,课前预习都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对教师即将要讲授的知识进行预习后,会在教师讲课的过程中产生满足感,在课上也会积极地进行发言促进课程的顺利进行.数学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教师授课的过程中需要与学生进行互动,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后能够很好地与教师进行交流互动,促进师生关系的发展.例如,数学教师在对“数的运算”进行授课之前,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生活作业,让学生在跟父母去商店买东西时对所买的东西进行一个简单的运算,并用笔记本记录下来,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反馈.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就完成了课前预习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总 结
总而言之,学生对数字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不同而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在此期间需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中过多的习题训练会消磨学生的耐心,所以,教师要多与学生交流,多设计实践教学,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高志军.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J].散文百家,2014(4):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