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的策略研究
2019-09-17黄金连
黄金连
摘 要:数感贯穿学生数学学习的始终,是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数学素养。培养小学生的数感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更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但受应试教育等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小学数学教师往往只注重学生数学成绩的提升,却忽略了学生数感的培养,从而对学生知识理解和运用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基于此,首先讲述数感的基本含义并对培养小学生数感的意义和价值进行了简要的介绍,最后从小组合作、创设情境、联系生活和注重实践四个方面出发,分析和探究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的有效途径与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感;培养策略
数学是小学阶段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探究能力与数学素养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数学感是数学素养的基本构成之一,能够帮助学生迅速洞察数与形之间内在联系。小学生的思维积极活跃,具有很强的求知欲望,是培养学生数感的关键时期,而数感的培养和建立只有建立在体验、交流、比较和实践中才能够得以实现。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抓住培养学生数感的黄金时期,使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逐步体验和建立起数感。下面,笔者根据教学实践经验对此展开一番具体的研究和论述。
一、对于数感的基本理解
所谓数感是一个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性理解和感受,也就说能够运用数学的眼光看事物,对事物进行思考,做出理性判断,通常数感能够为学生提供解决复杂问题和难题有效建议。数感可以说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理解数、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一种能够将实际问题与数联系起来进行运算和问题解决的基本能力。通常情况下,学生能够凭借着对数的感觉,对数学知识、数学对象有更加深刻的感悟和认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所以,数感是学生基本的数学素养,是有效进行数学知识理解、问题解决等一切数学活动的基础所在。
二、培养小学生数感的意义和价值
培养小学生的数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教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培养学生的数感能够有效推进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标准将数感作为十大核心概念放在首位提出,并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生数感的要求,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以培养小学生的数感有效促进新课程改革的深化和推进,落实素质教育的发展。
第二,培养学生的数感能够使其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和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更加有效且深刻地把握具体情境中数的意义,有效实现举一反三,加深对数学数量关系的深刻感悟,更好地感悟数学的奥妙。
第三,培养学生的数感能够提高学生理解数学问题的速度。学生如果具有很强的数感,那么就不必经过复杂的计算来解决问题,而是可以凭借直觉和数学思维来认识世界和客观的规律,深入分析和理解问题,也可以凭借直觉和思考来检验和发现数学计算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理解问题的速度。
第四,培养小学生的数感能够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具有了良好的数感才能够从实际生活中获得经验、发现问题,并有效建立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学会将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构建起生活实践化和具体化的数学模型,从而快速准确地解决数学问题,促进學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的策略
1.联系生活,在生活体验中建立数感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只有强化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才能使数学教学焕发生机与活力,才能发展学生的数感。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需要将一些生活元素融入教学过程中,以此还原或者创设生活中的场景,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有意识地将所学的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以生活化的视角理解知识、分析和看待问题。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前为学生布置预习的任务,让学生从生活中挖掘素材、搜集与新课相关的数据资料,从而让学生能够细心地观察和认识生活中的数学,明白数学的实用性和重要性,帮助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体验和现实生活的体验中建立数感。
例如,在教授“正负数”这部分知识时,为了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建立数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笔者在教学中为学生播放一段天气预报,当有的地方天气出现零下的度数时,抛出问题:温度前面的“-”符号具有什么作用呢?学生听到来自生活中的问题,便会结合生活经验,对此展开探究。接着让学生探讨“存折中的正负数”“电梯中的正负数”“海拔中的正负数”“方向中的正负数”“比赛得分中的正负数”等。在这节课的教学中,笔者通过联系生活,为学生创设了熟悉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明白了生活中表示意义相反的量可以用正负数来表示,使学生在生活体验中建立了数感,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2.创设情境,在估算比较中发展数感
估算反映了人们在面临问题时的选择和判断能力,是有效发展学生数感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在估算中来培养和发展小学生的数感。具体来说,数学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估算和比较,具备多、少、多一些、少一些、几倍等基本认知,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加深学生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与此同时,数学教师也需要加强对学生估算和比较的训练,有效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和选择、判断的能力,也能够使学生很快地建立生活中事物与数之间的紧密联系,从而使学生的数感在估算和比较中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例如,为了让学生在估算中提高数感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为学生创设了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数学计算来锻炼自身的估算能力,问题如下:在一家服装店,老板一次性卖出了5件衣服,这5件衣服的价格分别为203元、198元、200元、195元、203元,那么,这5件衣服一共价值多少钱?这个时候,学生便开始展开计算,在学生计算过程中,笔者发现有些学生采用了最传统的计算方法,将5个数字进行累加,但是这种方法费时、费力,而有些学生则采用了估算法,将5个数字估成200,然后乘5,再加上或减去相差数即可。这种方法不仅能够节省大量的计算时间,同时还能激活学生思维,锻炼学生的估算能力。这样一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笔者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估算比较中发展了数感。
3.小组合作,在表达交流中形成数感
小组合作是有效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激发学生内在潜能,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一种教学方法,也是加强学生数感形成的有效方式。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将全体学生分为4~6人一组的学习小组并进行合理的分工,随后向学生提出启发性问题或者发布探究任务,让学生进行一段时间的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之后,再引导学生在小组内部展开对数的感知的充分交流,使得学生能够在讨论中互相启发、学习,使数学语言转变为同学之间的语言,变得更加理解和接受,从而有效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丰富学生对数的认知,体会数的价值,最终在表达和交流中促进学生数感的形成。
例如,在教授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分糖果”一课时,为了促进学生在表达交流中形成数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在上课准备阶段,笔者将学生进行了分组,让学生以5人一组的形式进行任务探究:将50颗糖果平均给4个人,可以怎样分?还剩几块?并把分的过程记录下来。任务下发后,小组成员立即展开讨论,在整个讨论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发表自身的想法,并用小棒进行操作,很快便得出了结论。他们的分法多样:1个1个分,2个2个分,5个5个分,10个10个分……分法虽不同,但结果一样,都是每人分到12个,还剩2个。而且通过几种方法的比较,很容易得出:如果每次分得的个数越多,分的次数就越少;如果分的数量大,可以一次分多一些,这样更简单。就这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笔者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在表达交流中形成了数感,增强了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4.注重实践,在解决问题中强化数感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且学习知识最终是为了更好地运用到实践中以解决各种现实问题,所以只有注重实践,让学生不断地解决问题才能强化学生的数感。具体来说,小学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走出教室、走向社会,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当中,从而将实际问题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有效的联结,让学生能够巧妙利用和選择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实际中的各种问题,并能够自觉地判断和解释结果的合理性,这样既能够有效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与掌握,又能够提高学生知识运用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全面地认识数、感知数,最终使学生的数感在问题的解决中得到强化和升华。
例如,在教授“1千米有多长”这部分知识时,为了让学生能够在解决问题中强化数感,笔者在教授这部分知识的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实践时间:先让学生感受10米的长度,如:让学生用手拉手的方式看看需要几个人,让学生用脚步去测量要走几步。接着联想到100米大约要几个人手拉手呢?要走多少步呢?1000米呢?课后再让学生用脚步去测量从家到学校有多远?通过这些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不仅能从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更能在实践中加深对大数的感知,进一步强化了数感。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数感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素质教育理念的必然要求,更是促进学生知识理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深刻认识到培养学生数感的重要性,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通过小组合作、创设情境、联系生活和注重实践等途径和方式来帮助学生建立数感、形成数感、强化数感,全面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和提升。
参考文献:
[1]孙双双.构建丰富活动,培养学生数感:以北师大版“认识更大的数”为例[J].数学教学通讯,2018(19):28-29.
[2]张桂英.小学生数感能力的培养探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8,19(6):60-61.
[3]林鸿.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数感[J].青海教育,2018(6):47-48.
[4]郑秀,张濡川.数感的基本内涵及培养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