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阅读技巧训练的三种方法

2019-09-17陶波

语文建设 2019年7期
关键词:读书笔记文本材料

陶波

尽管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令人尴尬的是,即便到了高中,我们的学生仍然没有基本的阅读知识,也没有形成系统的核心的阅读能力,这就导致课标的要求不能很好地落实,素质教育的目标不能真正地实现。对于阅读教学,近年来,笔者在深圳市红岭中学高一年级与学校老师们作过一些相对系统的实践和研究,下面谈一下我们在阅读技巧方面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把握阅读思考着力点

没有思考的阅读,其价值是有限的。但是如何深入地思考?首先应当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思考两个重要的着力点。

其一是材料比较。任何诗文都会或隐或显地由此及彼。学者们写文章往往旁征博引,作家们写文章更是联想丰富,所谓“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即是如此。作者正是通过对不同材料的举例、类比、渲染等来表情达意。因此,阅读思考的第一个重要着力点就是材料比较,把握文章中不同材料的关系,进而也就基本把握住了文章的内容。

文章材料尽管纷繁复杂,但无外乎三种关系:一是相关,二是相似,三是相反或不同。其中最重要的关系是相似与相反。相似与相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或者是材料与材料相似、相反,或者是材料与作者的思想感情相似、相反。只要把握住了这两种相似、相反的关系,就基本把握住了材料的作用和意义,也就把握住了作品的主旨。

譬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在意象材料的选择上,作者选用内涵相似的“急风”“高天”“啸猿”“清渚”“白沙”“飞鸟”“落叶”“江水”,让秋意滚滚而来,悲愁不断强化。再看马致远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十一个内涵相似的意象重复叠加组合,虽无“秋思”二字,卻被称为“秋思之祖”。在阅读思考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树立材料比较意识,能够发现作者运用的是相反材料,同时想一想为什么用相反材料,就很容易理解文本的内容和情感了。如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店,只今唯有鹧鸪飞。”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经典诗文不胜枚举,学生一旦领悟了材料相反,再用心思考为何要选用这样相反的材料,就很容易读懂文本的内容和情感了。

其二是连环追问。例如读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最后一节,“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这句话看似平常,可为什么作者要将这很平常的一句话写到这么感情深挚的文章中呢?是有什么特殊的缘由还是作者的败笔?教师只要采用连环追问法就可能读出其中味道。比如,归有光妻子的小妹妹,为什么会问关于阁子的事情呢?并且不是一个人问,而是“诸小妹”问?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就可以推测:应该是“诸小妹”的姐姐在家里经常提起,反复描述自己和丈夫在南阁子中的生活情景,从而引起了“诸小妹”的好奇与兴趣,甚至是“向往”。继而推知作者夫妻的爱情生活温馨甜蜜,妻子对那种生活又极其陶醉,言谈中情绪外溢。但甜蜜温馨的生活一去不复返了,作者念此怎能不悲?想起妻子在妹妹们面前说话的神态,有音容宛在之感,愈觉其悲。联系“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可见夫妻恩爱至深,如今物是人非,怎能不悲?经过这样一连串的追问与思索之后,学生对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都会有更进一步的理解。

在引导学生学习这些理论和案例之后,再选择针对性的范文来供学生研习,如选择张洁《拣麦穗》、何其芳《欢乐》等,基于这些范例设计如下训练活动:

1.运用材料比较法分析《拣麦穗》,看看文中“我”和“卖灶糖的老汉”这两个形象的异同点,通过比较谈一谈你对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

2.诗歌《欢乐》的作者不停围绕欢乐设问,你能否基于文本追问:关于欢乐,诗人为什么会有这一连串的问题?为什么这么关心欢乐?“欢乐”本无所谓颜色与声音,但作者为什么会问欢乐的颜色、声音呢?尝试基于你的理解对这些问题作出合乎情理的回答,并与同组同学讨论交流。

研习训练各有侧重,譬如训练1侧重于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材料来思考把握文章内容和情感,训练2旨在引导学生通过不断追问来把握文本内容和情感。

二、寻找阅读对话“按钮”

阅读的过程其实是一场特殊情境的对话,文本是“死”的,但与文本的阅读对话活动可以是活的;作者远离我们,却又“永驻”文中,作者在文中留有许许多多的话语因子,这些因子是读者与作者进行对话的切入口。怎样寻找文本中的话语因子,从而实现与作者更深层次的对话呢?我们认为文本中的反常处、差异处、矛盾处或强调处就是切入口,也就是阅读对话的“按钮”。

为训练学生寻找这些“按钮”的能力,我们选择了一些供研习的范文,如徐志摩《再别康桥》、茨威格《世间最美的坟墓》、曹雪芹《宝玉挨打》等,基于这些文本设计了如下训练活动:

1.阅读了范例中的诗文,你有没有一些疑问?如果有,请提出来并与同学交流,看看对方能否合乎情理地解答你的疑问。

2.要能在阅读中感知文本中异于常情、常理或有变化之处,要关注反常处,留心矛盾处,发现差异处,分析强调处。

如《再别康桥》第一节用了三个“轻轻的”,第七节用了两个“悄悄的”,作者显然在强调“轻轻的”“悄悄的”,想一想:这样强调有什么作用?作者先说“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接着又说“但我不能放歌”,这有明显的矛盾,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矛盾?诗歌第一节用“轻轻的”,为什么最后一节用“悄悄的”?“轻轻的”与“悄悄的”有什么差异?

3.基于活动2质疑解疑的方法,仔细阅读《世间最美的坟墓》,看看文中有没有反常处、差异处、矛盾处、强调处,如果有请找出来,并小组交流解疑。

4.研读《宝玉挨打》,看看文中有没有反常处、差异处、矛盾处或强调处,如果有请找出来,并小组交流解疑。

活动1旨在引导学生学会从反常处、差异处、矛盾处、强调处对文本进行质疑,一旦学生开始在阅读中质疑解疑,就说明他们已经有了寻找对话“按钮”的意识了。活动2、3、4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找寻、质疑、解疑,准确把握文本内容,真正与文本及作者展开深度对话。

三、巩固阅读成果

在加深文本阅读的理解方面,我們重视大量阅读材料的引入,重视在阅读中学习阅读,重视文本“互文性”规律的运用。单一文本无论怎样深入剖析和设问也可能难以加深理解,甚至难以理解,所以,我们借鉴温儒敏先生倡导的“1+x”阅读模式,在高一年级引入“语文主题学习”系列图书,倡导教师在语文课上少讲析,让学生基于教材文章拓展阅读,举三反一,加深体验、认知和理解。

因为人类的遗忘规律是先快后慢,所以,对阅读过的或记忆过的内容要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巩固阅读成果。当然,最有效的巩固方法是运用。运用包含两个层面:其一是表层的,即直接把阅读获得的知识运用于生活情境;其二是深层的,即把阅读所获得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组合重构,形成自己的习惯性思维路径乃至精神路径。

比如,学生读了Diana的《美国小学生的读书笔记——儿子的五种读书笔记》《如何提升阅读质量》、马笑霞《图式理论与阅读效果》,基于这些文本可设计如下训练活动:

1.你有没有写读书笔记的习惯?美国小学生写读书笔记的方式对你有怎样的启示?请设计几种自己喜欢的写读书笔记的方法,并选几篇文章或几本书,写一写读书笔记。

2.仔细阅读《如何提升阅读质量》一文,选择一本计划近期阅读的书,在正式阅读前,阅读目录,根据目录制订这本书的阅读计划,并提出几个想通过阅读这本书了解的问题。

3.绘制自己近期阅读过的某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思维导图。

4.《图式理论与阅读效果》一文中说:“因为阅读学习不像在白纸上画画,它要涉及读者的原有图式。他们总是以自身的经验积累来理解文本言语,而当新图式与原有知识经验发生冲突时,就要倾向于拒绝新的图式,以致同化大于顺应,甚至离开顺应,于是经常会出现以自我为中心的同化现象。”怎样理解这段话中的“顺应”与“同化”?请结合最近阅读理解某篇文章的过程,谈一谈在阅读过程中如何“顺应”与“同化”。

活动1旨在通过与美国小学生读书笔记的对比,让学生反思自己的读书笔记,优化调整自己的记录方法。活动2旨在引导学生基于问题的研究去阅读,并在阅读中搜集解决自己所思考问题的策略,进而巩固自己的阅读成果。活动3、4旨在培养学生用图式来巩固自己阅读成果的能力。

从把握阅读思考着力点、寻找阅读对话“按钮”到巩固阅读成果,从理论认知提升、范文阅读学习到实践训练活动,经过这样系统的阅读技巧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定能得到显著提升。

猜你喜欢

读书笔记文本材料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爱读书与读书笔记
My Own Official Account 我自己的公众号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四招”记好读书笔记
师生之间无法言说的梗
可爱的小瓢虫
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