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适应期青年教师的“教学圈”建设

2019-09-17黄蓉

江苏教育研究 2019年23期
关键词:研讨青年教师师傅

钟启泉教授认为:“学校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課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改革;课堂改革的核心环节是教师专业发展。”[1]教师的专业水平,特别是教学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所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进而决定了学校的发展水平。近年来,南京市逸仙小学“90后”青年教师人数渐多,青年教师教学适应期的成长成为学校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根据目前学校的现状,结合这批青年教师的实际情况,学校以“教学圈”为载体,推动青年教师教学适应期的团队建设。

青年教师“教学圈”借鉴了微信“朋友圈”的很多理念。微信“朋友圈”具有信息传递的及时性、人际交互的便捷性、情感联结的紧密性等特点,青年人非常乐于使用。处于教学适应期的青年教师年龄相仿,他们的兴趣爱好、生活方式、话语体系比较相似,容易形成“圈子”。基于此,学校引导青年教师形成多个半自治性的“教学圈”,注重职业情感与专业能力并进、专业引领与伙伴互助并力、集体备课与日常研磨并举、线上交流和线下研讨并重,帮助青年教师提升教学能力,顺利度过教学适应期。

一、职业情感与专业能力并进

很多学校的青年教师培养注重专业能力的提升,但忽视职业情感的培养。事实上,良好的职业情感是做好工作的前提。青年教师如果对所从事的职业缺乏情感上的认同,就会失去专业发展的动力,甚至会提前产生职业倦怠。因此,在青年教师“教学圈”建设中,我们在给他们提供专业支持、帮助他们尽快提升专业能力的同时,还给他们提供情感支持,帮助他们形成职业情感,培养他们对教师职业的认同和热爱。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青年教师刚走上工作岗位,面临着很多的“第一次”:第一次磨课、第一次公开课、第一次基本功大赛、第一次出试卷、第一次家长会、第一次单独和家长谈话、第一次述职……这些“第一次”对青年教师来说非常重要,也弥足珍贵。有教育教学经历的老师都知道,入职初期,如果仅凭青年个人的努力,顺利完成这些“第一次”非常困难。我校的青年教师在入职时,学校为每人配了两位师傅,一位是学科教学师傅,一位是班主任工作师傅。一位师傅有时会带两名徒弟,这样,两位师傅所带的三四位教师自然就形成了一个小的“教学圈”。平时教学上的问题由学科教学师傅帮助解决。大到对教材的把握、教案的设计,小到作业的批改、教学时的神态,教学师傅都会事无巨细地予以指导。譬如,走上工作岗位第一个月的青年教师,学校要求他们听一节师傅的课,自己再上一节同样的课给师傅听,师徒及时进行交流、反馈、调整,帮助青年迈好教学第一步。班级管理、把握不同年龄孩子心理、与家长沟通等方面的工作,则由班主任工作师傅手把手带着做。譬如:班级要开展某项活动,需要家长全力配合支持,该怎样调动家长们的积极性?怎么与家长沟通交流?这些细节都是由师傅和青年教师共同推敲,哪怕是编一条短信,师傅也会予以指导。

师徒几人形成的“教学圈”在研究问题时,不一定需要整块的时间,随时随地都能开展起来。我校的青年教师在师傅悉心指导下,虽然解决的多是平时教育教学中非常细小而琐碎的事情,却很具体而实在。师傅给予青年教师的不仅是专业技能上的培养,而且还有职业情感上的熏陶。很多青年教师走上工作岗位时,对教师这个职业的认知度并不高,也谈不上有什么职业情感。当他们在师傅的言传身教、同伴的互促互进中不断成长,顺利地适应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得到同事、家长以及学生的认可,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脱颖而出时,他们就不仅获得了专业能力上的提升,而且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全面的认识和深厚的情感,从而产生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专业引领与伙伴互助并力

一个团队如果成员都是同质的,那么这个团队很难有活力。“教学圈”的成员以入职期的青年教师为主体,此外还有他们的师傅、外聘专家、学校教师发展中心的管理者等专业力量。这样的人员组合,实现了专业引领与伙伴互助相结合:专业人员凭借自己较高的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为青年教师提供指导和示范,快速提升青年教师的学科教学能力;青年教师在日常工作中经常互动分享、探讨交流,相互汲取教学经验,激发教学灵感,拓宽教学思路,最终实现共同成长。专业引领和伙伴互助并力,让“教学圈”生成多维互动的成员关系,形成良好的专业发展生态。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任何一个教师都不可能是一切优点的全面的(那就是抽象的)体现者。每一位教师都有他的优点,有别人所不具备的长处,能够在精神生活的某一个领域里比别人更突出、更完善地表现自己。”[2]我校的青年教师“教学圈”经常会开展“同课异构”的教学研讨活动。不同教师的教学经验、对教材的理解、对教学重难点的把握都有所不同,个人的思维方式、教学风格也不同,加之班级间学生差异也很大,因此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各有不同,特别能彰显教师的个人智慧。同样的教学内容,专家怎么上、骨干教师怎么上、青年教师怎么上,这些差异化的教学资源,首先能促使“教学圈”成员在比较中进行思考,形成批判性的思维;其次,“教学圈”成员能结合自身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进行教学设计重构;最后,教学之后的互动和研讨,可以是对话,可以是深度会谈,还可以是辩论,“教学圈”成员可以在其间拓宽教学视野,提升教学理念。“同课异构”让“教学圈”的专业引领不仅仅是理论的宣讲,更有实践的指导、榜样的示范,圈子里所有成员之间的多维互动和研讨,能让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收获,都能得到专业发展。

三、集体备课与日常研磨并举

在青年教师“教学圈”建设过程中,学校既注重发挥集体备课的示范引领作用,也引导青年教师在碰到问题时进行即时的日常研磨。集体备课是一种常见的校本研修方式,通常由学科组长牵头,组织本学科组成员开展教学研讨或专题研究。作为一种组织化的校本研修方式,对于青年教师“教学圈”建设来说,集体备课有其自身的优势,如:集中、系统的学习能让青年教师快速建立知识体系,掌握常规的教学要求和教学技巧;与日常教学结合得比较紧密,有利于引导青年教师精准进行教学设计。与此同时,集体备课也有其缺点,如:研修方式比较单一,难以调动青年教师的积极性,也难以面向每一位青年教师的需求;周期较长,难以及时回应青年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基于此,在青年教师“教学圈”建设中,学校将组织化的集体备课与非组织化的日常研磨相互结合,让二者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

“教学圈”的日常研磨自主分散在各个学科组和办公室。围绕一节课,可以研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手段、学生学情等。一次,有一位青年教师要上一节公开课,内容是四年级下册的“认识数对”。虽然数对的概念教学起来并不困难,但是学生到底对“数对”的认识有多少?新学的数对知识和学生已有的确定位置的知识经验有哪些不同之处?学生对例题中座位的位置表达方式有很多,怎么才能将学生的表达和数学知识进行对接?……在进行了多轮研磨和两轮试教后,这样的问题,这位青年教师一共梳理出了近20个。当这些问题渐渐清晰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的了解、对课堂生成的应对等,都明显地提高了,公开课也上得非常顺利。集体备课发挥大团队的作用,日常研磨催生小集体的碰撞,两者结合才能把青年教师的教学带上正轨,也给青年教师顺利渡过教学关打下扎实的基础。

四、线上交流与线下研讨并重

借鉴微信“朋友圈”建立的青年教师“教学圈”,将线上交流和线下研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线下研讨是促进青年教师成长的常规方式,“教学圈”的线下研讨形式多样,既有课题研究、集体备课、论坛交流等相对正式的研讨,也有听课评课、师徒交流、问题讨论等随机的、日常的研讨。除了线下研讨之外,青年教师“教学圈”还建有线上交流平台,名曰“三人行”,取自“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意指青年教师可互促互进。某位老师上课偶有一得,或有困惑,或对某个教学点的处理不够满意,可随时在“三人行”平台上发布观点或者进行求助,“教学圈”成员会参与讨论、出谋划策。平台上的话题主要是由青年教师自主提出,有时候也有群主抛出的话题,这样就避免了交流出现断档的情况。

“三人行”线上交流具有自己的优势:第一,处于教学适应期的青年教师碰到的问题和困惑通常比较多,线下研讨很难满足他们随时随地求助的需要。“三人行”交流平台是虚拟空间,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交流更加迅疾、便捷,有助于青年教师及时解决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种种问题。第二,“三人行”线上交流虽然内容比较碎片化,通常也没有明确的主题,但是,这些交流多是针对青年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展开的,更具实用价值。同时,这种交流虽然是琐碎的、零散的,但青年教师在其间不断有所收获,积累起来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第三,“三人行”交流平台既有青年教师,也有师傅和专家,后者的引领是润物细无声的,有时候能将交流引入“深水区”,让青年教师进入“深度学习”的状态。第四,“三人行”交流平台不仅交流教育教学问题,有时也会讨论一些大家感兴趣的社会、经济、生活等话题,青年教师在其中能找到“家”的感觉。这有利于青年教师巩固专业思想,稳定工作情绪,对平台乃至学校产生情感上的归属感。第五,特别需要说明的是,线上交流与线下研讨并非格格不入,相反,二者之间没有界限:线上交流的话题可以成为线下研讨的主题;线下研讨意犹未尽时,往往会转入线上进行进一步交流。

參考文献:

[1]钟启泉.从课堂失范走向课堂规范——兼评《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J].全球教育展望,2011 (01):18.

[2]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下)[M].杜殿坤,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289.

(黄蓉,南京市逸仙小学副书记、副校长,高级教师,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210018)

责任编辑:杨孝如

猜你喜欢

研讨青年教师师傅
重视“关键事件” 助推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师傅开快点儿/你笑起来真好看
青年教师“赴考”
多措并举,助力青年教师实现教育梦想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网络研讨”实现教师多元发展
二胎时代高职院青年教师思政工作的时代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