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课程”:内涵、价值与实践表达
2019-09-17张力勇顾敏静
张力勇 顾敏静
摘要:“我的课程”为学而设,为儿童而创,是教师与儿童共同创享的一种“有趣、好玩、有色彩”的学校课程新样态。课程形态具体指向“五化”,即国家课程校本化、学校活动课程化、特色课程系列化、教师课程个性化、学生课程多样化。为每一个儿童设计适切、多样、可选择的课程,让每一个“我”都能在课程创享中自由舒展,是“我的课程”的价值诉求与研究旨归。
关键词:“我的课程”;课程创享;课程形态
中图分类号:G423.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07B-0059-04
我校始建于1906年,是一所百年老校,“健博”是校训,也是学校的文化标识。近几年,学校遵循“立德树人,育人为本”的办学宗旨,基于“健博”校训,致力于“健博”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但是纵观已有课程,较多的是零碎开发,课程样态比较单一,课程品质亟待改善。学校课程建设愈来愈受到重视,已成为当下研究的热点问题。我们这所农村小学该如何在课程变革的浪潮中快乐诗意地行走?新时代新形势下,我们能否打开“健博”教育的另一扇窗,给农村儿童提供更适合、更多样的课程,赋予我们这所普通农村小学新的使命?
基于此,我们在落实立德树人和培养核心素养的新时代背景下,提出并践行“我的课程:一所农村小学课程创享叙事研究”这一课题。“我的课程”,是指向儿童的,满足农村儿童的发展需求;是基于校本的,具有校本特质的学校课程样态变革;是基于“我”的,每一个“我”都能在课程建设中获得美好的生命历程和多元体验。
一、“我的课程”内涵诠释
“课程”一词,早在我国宋代朱熹的《朱子全书·论学》中就有出现,“宽著期限,紧著课程”,这里的课程意指功课及其进程。而西方的课程(Curriculum)源于拉丁语“Currere”,本意为跑道,后来斯宾塞把课程引申为学习的进程。古往今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拓展,课程的内涵和外延在碰撞、交融中变迁、发展,仅课程的定义,就有百种之多,没有定论,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我的课程”,是位于苏南经济比较发达的乡镇中心区域的“我校”的课程,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学校课程,特指基于儿童视角和发展需求,具有校本特质的多样、适切、可选择的学校课程新样态,包括“我的课堂”“我的活动”“我的社团”“我的农乐苑”“我的班级生活”等课程形态的创新优化,是一种文化建构与创生层次的学校课程变革。这里的“我”,不仅是作为学生的“儿童”,也是作为教师的“成人”,这是具有二元融合特性的“我”。走向“成人”“儿童”视域融合的课程观,是“我的课程观”内涵的支撑。
1.“我的课程”,让“儿童”站在课程中央
“我的课程”是指向“人”的,满足“人”的发展要求;是指向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满足学生个性化的生长需求;是指向“儿童”的,儿童站在课程中央,强调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即儿童内心深处的感受与表达。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中,需基于儿童的成长需求,关注儿童的课程体验,为每一个儿童设计适切多样的课程。同时,儿童也是课程的主体,是课程的开发者、实施者、评价者。
2.“我的课程”,“我”在课程中自由舒展
“我的课程”从“我”出发,“我”需求,“我”参与,“我”行动,“我”创享,“我”在课程中发现自己、找到自己、实现自己。“我的课程”是为了“我”,课程的开发和实施适合“我”的需求,满足“我”的发展;是“我”要做,“我”有这个意愿,听从的是自己内心的声音;是提升“我”,“我”在课程中实现全面成长;是“我”能做的,这个课程是可行的,自己是能够做下去的。课程为学而设,为儿童而创,“我”在课程中自由舒展,丰富成长的体验,创享成长的快乐,成为更好的自己。
3.“我的课程”,“创享”健康丰富的校园生活
创享,在创设中分享、在创生中共享、在创造中畅享。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让师生创享健康丰富的校园生活”是学校的办学愿景。学校的办学理念与育人宗旨是课程建设的原点,“我的课程”,是师生共同创享的课程,在课程不断创生、不断丰富的过程中,师生共同畅享健康丰富的校园生活,共同获得美好而有价值的生命历程。在这里,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通过对儿童生活经验、体验感受、思维能力等的關注与调整,师生的认识、追求以及行动样子将呈现出一种“创享”的姿态。课程丰富多彩,满足儿童成长需求,师生共同发现自己并成为更好的自己,课程呈现的是“创享”的结果样态。
二、“我的课程”价值诉求
适合的教育需要适合的课程,儿童个性化发展需要多样化的课程。我们不断地追问: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才能达成这一培养目标?我们能给孩子提供什么样的课程?儿童需要什么样的课程?农村儿童喜欢什么样的课程?如此追问,是我们基于“我的课程”的一种思考,一种构想,一种价值诉求。
1.课程价值:学校课程的优化与蜕变
“我的课程”是基于儿童视角和发展需求,具有校本特质的多样、适切、可选择的学校课程形态,是一种文化建构与创生层次的学校课程变革。本课题着重研究的是微观层面的学校课程建设,如“我的课堂”的整合优化、“我的活动”课程开发、“我的农乐苑”课程建设、“我的小微课程”和“我的菜单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通过本课题研究,有利于拓展学校微观层面的课程建设研究领域,有利于发展和丰富学校微观层面的课程建设理论内涵,最终构建具有校本话语权的学校课程体系,同时可以为同类学校课程建设提供研究样例。
2.文化价值:让学校文化落地生根
学校的课程建设体现着学校的教育哲学与价值追求。我校是一所农村实验小学,“健博”是校训,也是学校的文化标识。“我的课程”,扎根“健博课堂”,深耕“健博课程”,彰显“健博文化”。本课题的研究,观照地域文化的背景特点,融入校本意蕴的核心素养,通过对现有课程进行创新优化与开发创生,不断丰富学校课程建设内涵,促进“健博文化”的深度建构。可以说,“我的课程”让学校“健博文化”落地生根,是学校“健博文化”的重要载体。
3.育人价值:遇见更好的自己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新形势新时代下,无论是研究还是实践的话语,都正在从教学转向学习,从教学深入到课程。“我的课程”顺应新时代新要求,关注“人”的发展需求,把儿童放在课程的中央,聚焦儿童的成长与发展。通过研究,给不同儿童提供多样、适切、可选择的课程,让儿童在“我的课程”里发现自己,认识自己,遇见更好的自己,让每一个儿童都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同时通過本课题研究,有利于教师形成自己的课程观,有利于提升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课程实施能力、课程评价能力。
三、“我的课程”实践表达
“我的课程”通过故事叙述描绘教育行为、进行意义建构并获得意义理解,师生运用“讲故事”的方式,以“我”为叙事主体,叙述“我”在课程创享过程中的美好相遇,通过多维、立体、个性化的故事叙述和理性解读,探寻“我的课程”的理论建构,探索“我的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的过程,让“我的课程”走向多样,走向意义建构,走向丰富多彩。“我的课程”从“创享”出发,追求的是一种“创享”的姿态;又回归“创享”,呈现的是一种“创享”的结果样态。
1.课程样态:有趣、好玩、有色彩
“我的课程”为学而设,为儿童而创,是教师与儿童共同创生的一种“有趣、好玩、有色彩”的学校课程新样态。首先,“我的课程”是有趣好玩的课程。追求“趣”味十足,这种“趣”是玩趣、乐趣,也是智趣、情趣。“有趣好玩”的课程一定是儿童喜欢的课程,能满足儿童的个性发展需求和成长获得感;“有趣好玩”的课程也是有意思的课程,课程目标是适切的、有价值的,课程内容是丰富的、有趣味的,课程评价是多元的、有温度的。其次,“我的课程”有浓厚的“自我”色彩,做适合、适切、适性的课程,让“适合”的课程“适性”而教,张扬儿童个性,是“我的课程”走向多元化、特色化、品质化的重要路径。
“我的课程”不仅仅是一个结果,更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满足人的发展的“公众希望”。追求有趣、好玩、有色彩的课程是“我的课程”行进在“过程”中的“公众希望”。 教师要基于学生心理特点,满足学生多样发展,研究并设置适切合理的课程目标;通过多维、立体、个性化的故事叙述和案例呈现,形成丰富多彩的具有校本特质的“我的课程”实践新样态。
2.课程创享:适切、多样、可选择
“我的课程”研究的出发点在于“创”,从“创”着手,对课程进行创设、创生、创造;研究的旨归在于“享”,在课程实施中分享、共享、畅享美好而有价值的生命历程。课程形态具体指向“五化”:即国家课程校本化、学校活动课程化、特色课程系列化、教师课程个性化、学生课程多样化。通过研究,力争“纵向成列、横向成块、面上成点”, 形成多样、适切、可选择的“我的课程”开发及实施策略,整个学校课程呈现模块化、序列性、多样化的课程结构。
3.课程评价:多维、可视、有温度
“我的课程”始终以“儿童站在课程的中央”为价值导向,转变原有的教师单一评价,开展“学生自评、家长参评、生生互评”等相结合的多维评价方式;转变原有只关注学习结果的单一评价内容,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学习习惯、学习策略、学习体验等多元评价内容;转变原先评价形式的单一性,设计让学生感兴趣的评价形式,真正让评价多维、可视、有温度,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
(1)“我的课程”评价内容
“我的课程”评价既要评价课程目标设定的适切性、合理性,评价课程目标的达成度,评价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可操作性,还要评价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实施能力和评价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要侧重于“评学生”,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策略,评价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情感及学习体验。
(2)“我的课程”评价形式
课程评价应指向儿童的发展,能促进儿童的发展,所以,评价过程要可视化,评价数据要客观化,评价导向应科学化。还要注意的是,评价的形式尽可能多样化、有趣味,能让学生喜欢,能真正触动学生的心灵。如:过程性评价——《“我的课程”成长手册》;数据化评价——通过数据分析,评定学生的能力提升和发展趋势;个性化评价——基于课程特点和学生心理,设计学生感兴趣的印章、护照、通行证、达人秀、××之星、最佳××奖、星级评价等。
(3)“我的课程”评价主体
自我评价:你对你选择的课程主题是否感兴趣?你收集资料、信息的途径有哪些?你与其他小组成员合作得怎么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不满意?你有哪些体验与收获?你认为应从哪些方面改进你的活动参与?
生生互评:你的伙伴同你们合作得愉快吗?你对伙伴的表现满意吗?你的伙伴在活动中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怎样? 你的伙伴哪些方面值得你学习?你对伙伴有什么建议吗?
家长评价:你的孩子是否同你们讨论过他的课程主题?你的孩子对他所参与的课程是否感兴趣?你的孩子为这个课程项目在课外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怎样? 你带领过或者帮助过孩子一起参与课程活动吗? 从你的孩子参与这次课程活动起,你发现有什么变化?
教师评价:该生对所选课程主题的兴趣是否持久,表现怎样?该生获取信息的多样性和合理性怎样?该生小组成员能否进行有效的合作与分工?该生主动请教老师的次数多吗?该生的活动成果是否实现预定的课程目标?该生在课程活动中是否有独创性的表现?
总之,“我的课程”研究,是我校课程诗意行走的践行路径,是我校“健博教育”的最好诠释。“我的课程”,向着儿童出发,向着春天出发。我们期待着,每一个“我”都能在课程创享中自由舒展;我们相信,待到春花烂漫时,“我的课程”定会春意盎然花满园。
责任编辑:丁伟红
Abstract: “My curriculum” is designed for learning and created for children, and it is a new school curriculum pattern created and shared by teachers and children, which is interesting, amusing and colorful. The pattern of curriculum has five features: national curriculum being school-based, school activity becoming curriculum, serialization of characteristic curriculum, individualization of teachers curriculum, and diversification of students curriculum. The value pursuit and research aim of “my curriculum” are designing suitable, diverse and optional courses for every child, and letting every “I” be able to grow freely in creating and sharing the curriculum.
Key words: “my curriculum”; curriculum creating and sharing; pattern of curricul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