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开发

2019-09-17吕丹

广西教育·A版 2019年6期
关键词:传承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

【摘要】本文基于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借助美术社团进行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具体课程包括:魅力广西“爱体验”课程、魅力广西“爱传递”课程、魅力广西“亲子爱”课程,让学生在“爱”的教育模式中,走进魅力广西,感受广西的美,在“爱”中传承、弘扬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

【关键词】少数民族 传统文化 美术社团 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0450-9889(2019)06A-0137-03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是个历史悠久、多民族国家,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尊重各民族文化的差异,才能促进民族文化共同繁荣,实现民族振兴。

一、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现状

自古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都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有着丰富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当前,随着社会现代化程度提高、电子科技飞速发展及外来文化不断进入人们生活,本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问题。由于国家对民族文化问题越来越重视,广西从2014年开始,将壮族的“三月三”确定为广西少数民族习惯节日,在全区范围内放假2天。这对区内所有的孩子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好的消息,但是对于少数民族节日氛围不浓厚的城市而言,那里的孩子只是乐于放假,并不太了解其中的含义,觉得这节日是“乡下人”的土文化,一点都不时髦。为了增强城市孩子的民族文化观,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有些学校开展了庆祝“三月三”的活动,如穿壮服、品美食、唱壮歌、跳壮舞、玩少数民族节日游戏等。经过一些活动与宣传,孩子虽然对少数民族知识有所了解,但是这些了解相对粗浅,也局限于壮族,对于广西除了壮族还生活着哪些少数民族、他们的传统文化又是什么等问题很茫然,甚至大部分家长与教师也不清楚,久而久之,我们许多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就会逐渐被遗忘,甚至一些优秀的传统技艺将面临失传,因此,仅仅依靠短短两天假期、短短几十分钟的三月三节日活动,是无法全面地向孩子传播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目前,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九年义务教育美术教材中,没有专门针对本地区11个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美术内容。而且,整个小学六年的美术学习中,一周两节美术课,每节35~40分钟,除去授课部分,学生的实际操作时间可能只有三四十分钟。如此看来,孩子了解、接触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机会少之又少,他们很难感受得到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的魅力。那么,如何让本地区的学生合理利用课堂时间来了解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让学生学会传承与保护文化遗产?我校基于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通过建立美术社团,实施“以爱育爱”的方式,对小学美术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美术社团成立

在2016年,我校成立了“小画虫儿童美术部落”美术社团。“小画虫”有双重的含义:一是指对美术很感兴趣且美术能力强,乐于陶醉在美术创造氛围里的学生;二是指通过自己的努力化蛹成蝶,由不喜欢美术到不排斥美术再到喜欢美术,从绘画菜鸟华丽变身为小画虫的学生。社团活动通常安排在放学之后,时长一般为1~2小时。在社团里,孩子获得一个专属的艺术体验和艺术创作空间。儿童12岁以前可塑性强,是学习艺术的黄金时期,因此,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家长开始重视儿童的早期美术教育,认识到美术活动在培养儿童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及手脑协调能力、审美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小画虫儿童美术部落”社团秉承学校“以爱育爱”的教育理念,通过营造温和、有爱的学习氛围,对孩子进行艺术熏陶、艺术培养,无限挖掘孩子的创作潜能,使社团成为孩子成长的乐园。

三、基于美术社团的校本课程开发

(一)校本课程的含义

“校本课程”(school-based curryculum)是外来词,最先在英美等国出现。即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校本课程能体现地域特色,彰显教师的个性、智慧及团队精神,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选择。

(二)校本课程的主研人员及分工

我校有7位美术教师,美术教研组组长为美术社团课程研发的负责人,与其他6位美术教师统筹分配查找资料及课程研发的任务。有经验的中老年教师与青年教师进行组合,两两一组一共分为三组,将广西区内的11个少数民族(壮、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按4∶4∶3的比例分配到三个小组中。各小组先对所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挑选、研究,最后汇总、开发。

(三)校本课程内容的设置

目前,基于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已有不少案例,许多一线教师在教学中努力搜集、开发相关资源,使其与现在的美术课程结合,以通过课堂就能实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例如广西壮族自治区靖西中学的“基于壮文化之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以广西靖西县靖西中学为例”课题,所开发的校本课程包含了壮族的服饰、民俗、历史、歌曲、工艺、体育等内容,体现壮族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通过课程中体验、探究、实践,逐渐培养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心,使学生乐于继承和弘扬人类文明和优秀的传统文化。在这样的民族文化研究背景下,我校进行了“基于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背景的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的课题研究,以“小画虫儿童美术部落”美术社团为研究实施的主阵地,秉持“以爱育爱”的实施方式,以“爱”为主题对课程进行编排和设计。

1.魅力广西“爱体验”课程

传统的美术课堂,根据教材进行的理论学习、作品欣赏、实践操作是三个主要授课步骤,内容固定、套路呆板,久而久之,美术课就变成了“无聊课”“讨厌课”,很难再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别谈让学生感受民族艺术、传承民族文化。要改变这样的局面,教师自己要先爱上民族传统文化,进行专门的研究,找到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然后把民族传统文化变成有趣的课程,让学生从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才能更好地做到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

魅力广西“爱体验”校本课程其中一个学习内容是关于“五彩的吉祥物——绣球”。绣球对生活在广西的学生来说是“熟悉的陌生物”,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们都见过,有的家里还悬挂着,但是一问绣球有什么作用的时候,低年级的学生会说不知道,中高年级的学生会说在抛掷活动或比赛中、装饰环境时使用。那么,在美术社团中该如何呈现这个内容,让每个年龄段的学生通过课程能充分地了解绣球?社团内主要负责壮族知识板块的美術教师,针对“绣球”这一方面的内容,找出绣球所代表的民族文化魅力所在,如绣球的神话故事、绣球的色彩、绣球的图案、绣球单线与堆线的制作方法等,然后将这些“魅力”注入到美术游戏或美术实践等探索活动中。最终结合课标,针对绣球开发的校本课程游戏名字叫“我是绣球王”,共分为三个体验区,每个体验区有各自的游戏闯关要求,学生每闯完一关体验区就颁发一枚奖章,等集满三个体验区奖章后,就会获得“我是绣球王”的称号并拥有传承“法力”。当教师在各班宣布这一游戏规则,学生都按捺不住跃跃欲试的心情。

那么,三个体验区分别是什么呢?第一个是“色彩王”体验区:绣球是由壮族的花图腾崇拜演变而来,传说花神婆赐予红花就是女孩球,赐予白花就是男孩球,把花寓意为一个生命。球型大多由12片花瓣组成,每一片花瓣上都绣着各式各样的吉祥图案,底色大多以红色、黄色、绿色三色为主,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陆续出现以蓝色、粉色为底色的绣球。这个体验区的通关要求是学生在45分钟内完成直径为15厘米的双面平面圆形绣球图案三原色与三间色的配色;第二个是“纹样设计师”体验区:绣球上的吉祥图案多为梅、兰、竹、菊、龙、凤等,人们坚信这样的吉祥物能带来好运。这个体验区的通关要求是学生在1个小时内在圆形彩色卡纸上完成绣球纹样的设计;第三个是“巧手匠”体验区:据广西最早的文献记载,绣球里包有棉花籽或稻谷等农作物种子,使其有一定的重量便于抛掷。因为壮族是传统的稻作民族,所以抛绣球活动在每年春节及“三月三”歌节时举行,那时正是春播的好时节,活动寓意年内“五谷丰登”。这个体验区的通关要求是学生在2小时内用超轻泡泡泥在立体的圆形泡沫体上或直接使用泡泡泥制完成一个立体的绣球。

当学生成功通关获得三枚体验奖章后,便授予其“我是绣球王”的称号。为了奖励这些“王者”,课程增加一个终极“绣师”体验课,这就是游戏规则里说的“法力”。在终极“绣师”体验课中,学生了解到更多绣球的相关知识,例如学习单线或堆线(一种古老又复杂的绣球制作技法)的方法制作绣球的纹样、了解绣球之乡靖西“中华巧女”黄肖琴奶奶的精神等,这无形中增强了获得“王者”称号的学生传承发展民族文化的使命与自豪感。通过多次快乐的游戏体验,学生在“乐”中“学”,在“乐”中“做”,在“乐”中“会”,在“乐”中“提高”,在体验快乐的同时收获经验、学识、思想,更好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魅力广西“爱传递”课程

“小画虫美术部落”有6位教师,每位教师首要完成学校的教学任务,此外还要协助班主任、教导处完成班级管理工作、德育工作。因此,每每社团里有美术活动的时候,教师更加分身乏术。如何让更多学生走进魅力广西传统文化课程,感受广西的美,传承和发展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艺术文化?除了教师在课堂上授课,学生之间是不是可以开展以老带新、以大带小的方式进行文化传递呢?

进过课题组的讨论和研究,我们制订并决定了如下方案落实生生间的民族文化“传递”。首先通过魅力广西爱体验课程,对社团成员进行培训、筛选和组合,成立若干个“小画虫爱传递小组”,每个小组可命名一个好听的组名或者制定一个响亮的口号,小组组长和副组长由获得“王者”称号的高年级学生担任,小组组长和副组长分别担任小组的主教和助教,把自己所学所长的知识向新加入本组的其他组员进行传递。课题组定期开展“优秀传承组”评定活动,获奖小组的组员同时获得“优秀传承大使”的称号。

经过一个学年的学习锻炼后,担任组长的高年级学生毕业,该小组在获得“优秀传承大使”的学生中推选有经验的成员担任新的组长,又一个新的传承小组诞生。在这样一代代“师—生—生”传递的过程中,不仅减轻教师的工作量,更能让学生在团队中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同时也培养了生生之间的情感,这在培养学生宽容心态、健全人格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例如在开展“古老的印染工艺——奇炫扎染”课程内容时,正好是笔者到社团里轮值。课堂中,笔者看到扎染传承组担任主教的2个学生分管组内纪律,一个像教师一样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另一个清点参加活动的学生名单;担任助教的4个学生给上课的学生分发各种扎染的材料:染盆、棉线、小剪刀、白棉布等,课前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接着主讲的两位小老师将自己所学的扎染知识对全班进行讲解,把自己在扎染中遇到的问题设计成有趣的小游戏,用幽默有趣的方式提醒大家扎染时要注意的事项,并及时地表扬认真听课的学生。在操作环节,笔者观察到学生间友爱互助的样子:高个子的组长弓着腰、侧着头,双手握着低年级学生的手,在手把手地教绕线;两个低年级学生用小手在对方的绕绳部分进行互相的按压,看看够不够紧;一只小手用滴管染色,另一只大手帮提着染布……笔者还能听到暖心的话语:“没事,我来帮你。”“你的扎染真棒!”“别难过,我们再来一次。”……这时,家里的“独苗苗”们,心里不再只有自己了,他们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由“小调皮”变成了“大暖男”,由“高傲的娇小姐”变成了“温柔的大姐姐”,他们学会了容纳,学会了互助,学会了欣赏他人。课后,笔者询问两位“小老师”:“你们对做错的和上课不听讲的学生,怎么就不凶一点呢?”他们笑着回答:“因为您平时也是这么对我们的啊!”“当我们不会的时候,您认真地指出我们的不足,一直鼓励我们,如果是被批评,那我们就没有信心学习这个扎染了。”笔者不禁感慨,这就是榜样的作用,爱传递的力量。师生之间爱传递、生生之间爱传递,爱传递有利于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魅力广西“亲子爱”课程

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因此,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传承和发展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学校是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主阵地,但是单靠学校里的教师和学生远远不够,我们还需要家长的支持,由小家庭的集体去带动更多的家庭加入到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行列当中,就像马克思指出的那样:“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全民上下一心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必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上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为此,我校的“小画虫美术部落”开设魅力广西“亲子爱”课程,让孩子和家长共同参与,一同感受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例如该课程中“大手小手玩蜡染”课,爸爸或妈妈与自己的孩子成为同桌,互为同学,在课上一同认真听取社团美术教师对蜡染历史与制作过程的详细讲解,在教师提出问题时,家长和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一起举手回答问题,当孩子的回答获得教师认可的时候,在坐的每一位家长及孩子给予掌声鼓励,课堂氛围十分融洽。在制作环节,家长和孩子分工明确,如果孩子负责蜡染,家长则就变成孩子的助手;孩子设计画稿,家长则给予意见和帮助,在整个蜡染过程,教室里都是鼓励的声音和温馨的提醒:“爸爸,你画的线也很不错哦。”“宝贝别急,小心蜡烫。”“妈妈,你喜欢什么颜色,我来染。”……在这样的“亲子浓情”中,蜡染作品完成了。展示作品的时候,教师让每个小组都来夸夸自己的作品和成员。在夸组员环节,孩子频频冒“金句”,大家都沉浸在欢声笑语当中。这次课程虽然结束了,但是课后有孩子跟社团教师说:“老师,我觉得上小画虫蜡染课很有意思,妈妈同意我买美术的材料了。”“老师,什么时候继续上课啊?我妈妈很喜欢,我也很喜欢,蜡染课上妈妈成为了我的同学,而且我觉得那时候我和妈妈像好朋友一样。”有的家长甚至还打电话提议教师单独开一个家长美工培训班……没想到这份“浓情”延续到课外,深入每一个家庭中。并且这样的亲子活动不仅增进了家长和孩子的感情,更拉近了家长和教师、学校之间的关系,有了家长的支持,我们美术社团的教师充满了开发魅力广西课程的动力。

基于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同时也是师生对民族、对国家情怀认知提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课程的内容还需要不断丰富,不断完善。“爱”能让我们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对美术技能学习的需求,关注学生身心的发展;“爱”还能让我们发挥自己的专长,开发出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体现学科融合的美术课程。

作者简介:吕丹(1976— ),女,汉族,广西北流人,一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系南宁市教学骨干,现于南宁市越秀路小学任美术教师,同时担任美术学科教研组组长,研究方向:基于广西少數民族传统文化的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开发。

注:本文系南宁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背景的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课题编号:2018B13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传承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浅论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民族声乐创新教学与贺州瑶族民歌传承初探
浅谈湖南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浅析甘肃清水县轩辕鼓舞的风格特征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少数民族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