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道德与法治》回归生活的教学策略

2019-09-17陈燕如

新课程·上旬 2019年7期
关键词:回归生活生活经验小学道德与法治

陈燕如

摘 要:《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在教学中应该以学生的生活为教学支点,利用多样的教学策略为手段,引导学生与生活面对面对话。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样的教学策略充分调动学生生活经验,积极探索、大胆尝试,引导学生走近生活、走进生活、再现生活、超越生活。使《道德与法治》课堂真正源于生活、又回归到生活中去。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生活经验;回归生活

在教学中,教师可引用视频资源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寻找学习素材;在生活模擬演示活动中提升学生应用能力;通过辨析问题强化学生对生活的思考。从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和学生社会生活之间找到突破口,为课堂教学增彩。

一、引用视频,走近生活

选取离学生生活近的视频资源为教学资源,如反映居民生活的新闻视频或者生活小常识来拉近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学生的距离。

新闻视频导入有利于唤醒学生生活经验,将抽象的生活经验变得鲜活、具体。学生观看视频在产生震撼的同时,也引起学生的共鸣。要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新闻事件的选择有一定的要求。首先,新闻的选择一定要为教学目标服务。其次,要符合班级学生的学情,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在时间和空间上与学生生活越近越好,这样才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最后,导入部分的视频长度最好控制在三分钟左右,对选择的视频要适当进行剪辑和整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以《居家生活要安全》一课为例,课堂上教师引入的三个新闻事件分别是:学生从家中楼梯转台坠楼;一家数口误食农药;电热毯引起的火灾。我校外来学生较多,周末父母上班,孩子独自在家的情况较为普遍,与视频中独自在家而坠楼的孩子有相似之处;我校属于农村学校,很多孩子家中都有农药,误食农药的事件,在生活中孩子们也时有听说;此外,上这节课的时候正值隆冬,电热毯引发火灾的事件也会让孩子们有话可说。农药中毒事件的原始视频很长,教师事先将视频中医生对患者现阶段病情的长时间介绍部分剪掉,留下的视频主要突出中毒人数、中毒程度和中毒原因等有价值的信息,然后将三个新闻事件剪辑在一个视频里面,作为课堂导入。

以此课为例,教师将自己的生活经验提炼为教学资源,制作成微课视频。视频中,教师将自己的生活经验作为资源,将自己生活中发现的一些容易被学生忽略的、错误的用电现象作为课堂引导点,用生动的微课形式表现出来,目的是为了走进学生生活,让学生发现自己生活中看到或者正在做的一些错误的用电方式,如:电器插头没有完全插入电源插座、排插超负荷使用等。

在课堂上,学生认真观看完视频,能立刻联系自己的生活谈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生与生之间、师与生之间、生与课本之间实现有效交流。这两个视频的引用充分调动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创造素材,走进生活

课本的内容和编排都围绕着学生生活展开,教材提供了课题学习的相关素材,但教材为优化的教学内容,无法包罗万象。教师如果只是利用《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呈现的文本为课堂教学的所有内容,往往容易出现文本中的事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脱离、课堂厚度与宽度不够的现象。因此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可以对教材适当进行增、删、改等。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创造教学素材,让教材“厚”起来,确保教学资源以每个学生生活为基础,将生活带入课堂。

以此课为例,教师课前创设情境,出示小明家的平面图,再根据学生家庭情况,将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厨房组”“客厅及阳台组”“卫生间组”“卧室组”“院子组”“爷爷奶奶储物间组”。课前,各小组同学通过对自家实地考察找到可能产生危险的物品,并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小组交流,每位小组成员分工画出一个物品。课堂上,学生将自己小组的图画作品张贴到黑板上,为这堂课创造了宝贵的学习素材,这些素材是他们生活经验的集合。在活动过程中,学生走进生活去寻找物品,走进生活去说清楚他们存在哪些安全隐患,又将怎样消除隐患,让学生在搜集信息的过程中体验发现的意义与趣味。

课堂汇报时,各小组同学将课前本小组搜集到的信息、制作的素材向全班同学展示与交流。课前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了资源的搜集、筛选与整合,形成了汇报内容,因此学生在发言时自信、流畅,课堂智慧因加入大量生活中带来的学习素材而碰撞出火花。课堂上小组积极活跃,汇报交流、讨论补充与教师的点评引导融合巧妙,课堂效率大大提高,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创设情境,再现生活

课堂创设情境所组织的模拟演示,要关注学生的情趣和生活经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考察、游戏、练习等活动中生成道德品质。在教学中,利用学生的生活物品开发一些实践活动,既可以使课堂有自己的特色,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感受《道德与法治》与生活的距离之近,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情境中的模拟演示,不只是简单地引导学生进行机械活动,而是在各种近似真实的情境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将教具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例如可以引导学生对提供的生活物品看看、摸摸、闻闻,强化学生的感受。

在本课中,教师设计请一位同学角色扮演,用湿手摸黑板上学生画的插头导致触电的情景图,并提供了一些教师课前准备的生活物品作为道具(塑料衣架、铁汤勺、瓷汤勺、干木棍、湿木棍),让学生自由选择道具搭救触电的小明。教育的呈现目的在于降低学生思维的起点高度,而生活物品的呈现则是学生生活的再现。在课堂上,还原了生活场景,提供了生活中易得的生活物品,使课堂活泼有趣且“接地气”。

或许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在生活中寻找相关道具,并带到课堂中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大大增强课堂体验效果。

四、辨析问题,超越生活

《道德与法治》有着对学生行为进行规范、指导、激励的作用。培养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与理解能力,让学生能把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这就需要学生有良好的辨析问题情境的能力。

以本课为例,学生在“搭救”触电小明的模拟演示环节中,在教师没有对道具的性质进行讲解的情况下,自主选择道具将电源与小明分开。选择完,教师投影不同材质物品导电情况一览表,再采访参加模拟演示的同学能否成功救出小明。这个环节中,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不是从教师的教授中得来的,而是有质量的自主辨析,能够强化学生的思考和辨析能力。

总之,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应该从学生现有的生活出发,通过多样的教学策略与社会生活相融合,充分利用生活环境的资源优势、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融入学生生活经验、开展“接地气”的实践活动。将教学真正转化为儿童的生活,回归到生活中来,让学生能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生活实践中来,有效引导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小微.解读学生校外生活的教育内涵[J].教育学报,2006(6):55.

[2]马西良.浅谈让生活经验融入品德与社会课堂 [J].课程教育研究,2004(2).

[3]卢金书.论如何实现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回归生活[J].中国校外教育,2018(8).

[4]王慧.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策略研究[J].华夏教师,2019(3).

[5]陈洁.小学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教学探讨:回归生活,培养学生核心素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8(28):73.

[6]刘梅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生活化教学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25):79.

猜你喜欢

回归生活生活经验小学道德与法治
走进文本案例,牵出生活百态
“韦寨之窗”课程:道德与法治时政微课程设计与实施
联系生活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教学
让数学教学更好地走进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