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忽视过自己的孩子吗?
2019-09-17陈彤
随着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家长重视教育,把孩子当成家庭的中心,给予极大的关注。在此背景下讨论是否忽视孩子,似乎不合时宜。但是在心理学博士、儿童心理学副教授顾思源先生看来,这样的讨论正当其时,而且值得深入剖析。日前,本刊邀请他与家长朋友们一起座谈这个话题。
情感忽视留祸根
卫云芳(13岁男孩的妈妈):在正常家庭里,谁会忽视孩子呢?恐怕只有留守儿童有这样的糟糕待遇吧?我每天都与儿子交谈,问他学习上有什么困难,与同学交往如何,等等。这样不算忽视吧?但是,儿子好像不大愿意跟我交流,每次都好像是我在审问他。
主持人:如果儿子告诉您他考试成绩不理想,您会怎么说?
卫云芳:当然是问原因,找差距,想办法,立目标,限期纠正!学习上的事,可马虎不得!
主持人:如果孩子告诉您他考试得了全班第2名,您又会怎么说?
卫云芳:那也不能让他骄傲,必须让他看到与第1名的差距!追求卓越是我家的教育口号。
主持人:您的确没有忽视孩子的学习成绩,但是情感呢?如果孩子长期遭受儿童情感忽视,拒绝与您交流是可以理解的。
陈瑞军(8岁男孩的爸爸):俗话说“玉不雕不成器”,家长只有严格起来,才能培养出孩子的责任感、独立意识和抗挫能力。哪有家长不爱自己孩子的?只是不敢放松罢了。
卫云芳:您刚才说的儿童情感忽视,究竟是什么意思?
顾思源(心理学博士、儿童心理学副教授):所谓儿童情感忽视,指的是一种由于父母没能给予孩子足够的情感回应所造成的儿童心理创伤。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应该能从父母那里得到回应。如果父母选择情感忽视,孩子发出的情绪信号如同石沉海底,没有回音,这无异于一种精神虐待。与家庭暴力相比,情感忽视的表现虽然隐秘,却伤得更深,甚至会给孩子未来生活埋下祸根。
陈瑞军:请问顾博士,经历过情感忽视的成年人会有哪些表现?
顾思源:主要有以下7个表现:
1.感到空虚。不同的人,空虚感的具体表现不同,可表现为腹部、胸部或咽部时有时无的空虚感,有些人也会表现为麻木感。
2.害怕依赖他人。如果一个人生活得小心翼翼,拒绝任何人的帮助、支持和关心,就要怀疑他可能存在这种恐惧心理。
3.不正確的自我评估。曾经历过情感忽视的人,通常不能正确地评估自己的能力,不了解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想要什么,不清楚什么对自己来说是重要的。
4.经常同情他人,却从不同情自己。对自己的要求比对其他人的要求更高,经常倾听朋友诉苦,却很难开口向朋友诉苦。
5.经常有羞耻感。经历过情感忽视的人容易针对自己产生愧疚、羞耻、愤怒和指责等情绪。
6.感觉自己有严重缺陷。经历过情感忽视的人,成年后会觉得自己不对劲,但又不清楚问题出在哪里。因此,他们会觉得错在自己,自己跟其他人不一样,自己天生就有某种严重的缺陷。
7.处理情感的能力存在障碍。处理情感的能力包括感受、识别、管理以及表达情感的能力。经历过情感忽视的人感到难过时表现为语塞、缄默,觉得没有词汇能够表达自己的情绪,常常会对人们(包括自己)的感觉和行为感到困惑。
卫云芳:这些症状,我怎么感觉自己身上都有?
主持人:不奇怪,因为我们的父辈几乎都是含蓄的人,羞于表露情感,客观上造成了忽视。
可怜的“机器孩子”
韦筱虹(16岁女孩的妈妈):顾博士是不是有点言过其实了?我认为教育就是训练,由专业的老师统一进行规范的训练,这样才能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不要碰到问题就归罪于家长!
杨清泉(4岁男孩的爸爸):我也觉得我们有点小题大做了。孩子就是孩子,懂什么情感,等长大了再关注不迟。
顾思源:100年前,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华生曾提出“机器孩子论”。他认为,孩子对爱的需求,源自于对食物的需求,满足了他对食物的需求,就满足了他对爱的需求。也就是说,父母只需给孩子提供足够的食物就可以了。在此基础上,孩子可以像机器一样被训练和塑造。华生宣称,只要通过一套规范的行为矫正养育体系,不需要任何感情交流,就能把孩子培养成任何他想要的样子。为此,他还做了一个震惊世界的儿童行为实验——“恐惧实验”。
华生以每天一美元的报酬雇来一个名叫小艾尔伯特的孩子。实验第一步,华生向小艾尔伯特展示兔子、小白鼠、小狗等动物。小艾尔伯特非常喜欢,不停触摸它们,脸上挂着笑容。实验第二步,当小艾尔伯特触摸动物时,华生就突然敲击铁棒,制造巨大的声响,让小艾尔伯特感到恐惧。经过一周的刺激,小艾尔伯特对动物产生了恐惧,他害怕兔子、狗等带毛的动物,甚至看到毛巾都会躲避。后来,只要一看到动物,小艾尔伯特就会低声抽泣,然后放声大哭。这个残忍的实验持续了整整3个月。最终,华生得出结论:情绪,包括恐惧在内,都是后天习得的;人类就像机器,环境怎么塑造、训练,就输出什么样的结果。
基于此,华生发出了堪称教育心理学史上最狂妄的宣言:“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把他们带到我独特的世界中。我可以保证,在其中随机选出一个,训练成为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人,或者乞丐、窃贼,不用考虑他的天赋、倾向、能力、祖先的职业与种族。”他认为,对待孩子就要像对待成人一样,不要亲吻和拥抱,不要让孩子坐在母亲大腿上,不要轻易地满足他,就算孩子哭泣,也决不能心软,以免他们养成依赖父母的恶习。与此同时,华生也把这种持续高压、缺乏感情的教育施加在自己三个孩子身上。
韦筱虹:结果怎样?
顾思源:结果三个可怜的孩子都得了严重的抑郁症。其中一个儿子更是在30岁时自杀身亡。华生的荒谬结论不攻自破。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当人的情绪被长期忽视,在遇到外界刺激时,大脑就不能形成正常的反馈。长此以往,情绪便彼此纠缠、失调,比如用自责代替愤怒,用冷漠代替恐惧,用麻木代替悲伤,最终演变成抑郁人格。华生不懂这个道理,他的行为给孩子造成了不可逆的伤害,让他们下半生都活在了无限痛苦之中。
杨清泉:太可怕了!我可不愿做华生那样的父亲!
爱他就要关注他
范晓颖(8岁男孩的妈妈):我认为,现在的孩子,主要问题不是被忽视,而是被过度关注。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了,谁还敢忽视?
林剑戈(5岁女孩的爸爸):我女儿就是这样的小公主,每天被她妈妈宠着,根本不存在忽视的问题。请问顾博士,给孩子的爱少了会造成情感忽视,爱多了又怕演变成溺爱,到底该怎么办?
顾思源:表面上看,溺爱是父母通过牺牲自己来满足孩子需要的行为,是一种过度的爱。实际上,溺爱源自父母的自恋,是父母“内在的小孩”向外的投射,即父母將自己“内在的小孩”投射到现实中的孩子身上,无节制地给予孩子,其实是在无节制地满足自己。父母不让孩子吃苦,其实是不想让自己“内在的小孩”吃苦。这样无视孩子成长需要的做法,必然使孩子无法认识自我。所以,溺爱,也是一种情感忽视。
范晓颖:那我们应该怎样爱孩子呢?
顾思源:其实,真正的爱并不存在“过度”一说。如果是真爱,无论父母给孩子多少,都不会对其造成依赖、无法独立等后果,相反,只要是以孩子的成长需要为核心的爱,给孩子越多,孩子就越健康。
林剑戈:如何做到以孩子的成长需要为核心?
顾思源:首先,父母要承认一个事实: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而不是我的附属品,他有通过自主探索,形成自我的权利。当孩子的真实需求得到满足,自然会有自我意识,变得独立、健康,而父母能做的,只有陪伴、守护和提供情感支持。其次,要避免情感忽视,建议家长朋友们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看到,确认感受。当孩子出现负面情绪,或是本能地表达情绪时,家长不能视而不见,而要及时关注,帮助孩子确认情绪。确认孩子的情绪,是真正在情感上与孩子建立联系。父母要承认情绪的存在是合理的,理解情绪的产生是有原因的。而不是简单地说“不要哭,要坚强”这样的话。
2.共情,包容情绪。英国心理学家威尔弗雷德·鲁普莱希特·比昂曾提出“心理容器”的概念。他认为,如果我们能作为一个大的容器去包容孩子的情绪,接住他的眼泪、悲伤、无力,甚至是攻击,能够共情地理解他的情绪,承受他的情绪带给你的焦虑,而不是抽身离开,或是攻击回去,你就能看到孩子情绪外表下隐藏的脆弱。接纳这部分脆弱,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有建设性的。
3.探讨,支持和引导。探讨建立在理解和包容之上。当孩子出现不良情绪,家长可以和他耐心地谈一谈。这个过程中,不要指责,不要控制,而要利用共情原理,更多地发现和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一起去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家长的鼓励和支持,可以帮助孩子度过脆弱的阶段。最后,是适当的引导,帮助孩子看清生活的本质,能够更有力量地去面对这个世界。
家长要记得,情感支持是关注孩子需求的正确连接方式。它能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能够感受到这个世界的温度。这也是人类区别于机器的地方。
【编辑:陈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