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7岁男孩跳桥:5秒结束生命,究竟是谁的错?

2019-09-17南溪

现代家长 2019年8期
关键词:男孩母亲妈妈

南溪

近日,上海卢浦大桥上,一个17岁男孩因在校与同学发生矛盾,遭到母亲批评,于是趁母亲停车时跑出汽车,跨上桥栏一跃而下。紧跟其后的母亲从车里追出,最终没能抓住孩子而坐地痛哭。这段视频在网上播出后,让无数人震惊。男孩正值花季,但在跳桥轻生的那一刻,没有半点犹豫,从打开车门冲下去,到毫不犹豫地从桥上跳下,整个过程不到5秒。仅仅几秒钟,花朵凋零,生命完结;而更残忍的是,这一切都发生在一个母亲的眼前。

网上很多人留言。有人说,孩子脆弱自私,太不懂事了;有人说,谁也不知道这孩子跳桥之前经历了什么;有人说,母亲把车停在卢浦大桥的中间车道,本身做法就有问题;有人說,有些父母话语恶毒,逼死孩子而不自知……

悲剧已经发生,责备毫无意义。如何从中吸取教训,反省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避免悲剧的再次发生,才是我们讨论这个问题的最终目的。

家长:

母亲生你养你,你却让母亲难过

(崔青城,两个孩子的母亲)

看到视频的一瞬间,我的呼吸都有点不畅。我是当妈的人,我不敢想象这位母亲亲眼看着儿子跳桥,该是怎样的痛苦!

我看到有网友说,现在的孩子怎么这么脆弱,打不得骂不得,一点小事就寻死觅活!还有人说,孩子太自私,任性又冲动,他这么做就是想报复父母,让父母一辈子痛苦。

说实话,我也是这样想的。我小时候特别调皮、捣蛋,爸妈送我去学校时跟老师说,一定要严厉些,孩子有什么不对的,手心、屁股可劲儿打。有时候我犯了错,除了挨老师批评外,还少不了母亲的一顿打,可我一样健康长大了。现在,我和老师、父母的关系都挺好,也从不会因为挨打、被骂就憎恨他们。我们那代人似乎都很皮实,大家都有被老师打手心、被父母打屁股的经历。

如今,物质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孩子们却异常脆弱起来,成了“草莓族”,看着光鲜可爱,却经不起一点打击。究其原因,也许是我们那个年代,家里孩子多,父母在外辛苦奔波,养活一家人不容易。孩子不仅看在眼里,有时还要放下书本去帮助父母干活挣钱。而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理解了父母的艰难和生活的粗糙,承受能力增强了,于是就能体谅父母言语上的偏激、教育上的偏差。毕竟,父母的心是爱着孩子的。

但是,不要拿圣人的标准去要求父母,他们大都是普通人,不完美有缺点,同时深爱着孩子。因为这份爱,他们看到孩子没做好一些事情时,会着急会生气会斥责,这很正常,我觉得也应该被允许和接受。

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千万不要把孩子培养成“小皇帝”“草莓族”,该吃的苦要让他吃,该受的罪要让他受,要让孩子理解生活的艰难,看到你的不易,不要把孩子关在温室里,风雨全都自己扛。如果你对孩子总是宠着、惯着、哄着、顺着,那孩子很可能会像那个17岁少年一样,听不得一句重话,受不了一点委屈,任性而无知,甚至拿自己的生命赌气。

看到视频中母亲捶地痛哭的样子,我的心都碎了。孩子啊,当你从桥上跳下去的时候,一定没有想过母亲的感受。如果你想过,母亲生你养你,你就不该让母亲难过!

孩子:

我理解他那一刻的冲动

(李铭海,某中学学生)

如果我说,我对男孩生死抉择的那一刻有深切的理解,不知你是否相信。但不管你相信不相信,这是真的。而且我不是特例,很多网友都有同感:“他做了我一直想做,但又没有勇气做的事。”“我有一种解恨的快意,好像自己背负多年的血海深仇一朝得报,但又替那个男孩委屈痛心,世界这么大,他却寸步难行。”“他不是自己跳下去的,他是带着很多小孩一起跳下去的……”

我们之所以理解上海少年那一刻的冲动,是因为我们自己有过不被理解、不被认同的痛苦和绝望。

我曾因为犯错,被爸爸惩罚、责骂、羞辱长达几个小时。当我生无可恋地站到窗台边时,爸爸冷冷地说:“你跳呀!”当时,我真的真的真的很想跳下去,但我磨蹭半天还是认怂了,这又让爸爸鄙夷、讥笑了一番:“就知道你没胆量,如果有,你就跳啊!”

他不了解,似乎也毫不在意,我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坍塌。

长大后,我庆幸自己在那一刻认怂了,但是爸爸冷漠的神情和讽刺的语气,一直是我心里的刺,扎着疼却又拔不出。

当父母对孩子说出一些凶狠绝情的话时,都觉得自己是在说气话,其实心里还是爱孩子的。可是在孩子的世界里,完全不是这样,我们是当真的。

爸爸就一点不爱我吗?我想不是的。可是,当他对我说出那些残酷又凶狠的话时,我怎么可能感受得到爱呢?如果父母一时情绪上来,就不管不顾地往孩子头上倾泻不良情绪,真的能摧毁孩子的一切,包括生命。很多父母抱怨孩子不乖,不懂事,不理解自己的辛苦,可你们又能理解孩子多少呢?

“理解万岁”,能相互理解当然最好,但如果不能相互理解,那么是父母要先理解孩子,还是孩子要先理解父母呢?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每个成年人都曾经是孩子,而孩子却完全没有做成年人的经验。你说,谁该先理解谁?

最后,说说孩子的“脆弱”。

真正内心强大的孩子,靠什么做到强大?靠父母的讽刺、挖苦、打击和喋喋不休的责骂吗?不,孩子的强大,靠的是父母的理解。

小时候学走路,都难免摔跤,摔疼了就号啕大哭。有的父母会对孩子说:“不许哭,多大点事啊!”可孩子越哭越凶,甚至拒绝再下地走路。可也有的父母会在第一时间表现对孩子的理解:“摔倒了一定很疼吧。”刚听到这句话时,也许孩子会哭得更厉害,但如果父母能够一直以接纳、理解的态度对待孩子,孩子很快就会冷静下来,继续练习走路,即便再摔倒,也没那么痛苦、委屈了。

这就是“理解”的神奇效果。可是,有多少孩子能够从父母那里得到这样的认同和理解呢?有多少父母能够在孩子想要倾诉时,不打断、不评论地先认真听他说完呢?

或许,只有不被理解的人,才会真正知道不被理解有多绝望!

所以,在指责孩子脆弱的时候,父母不妨先反思一下,你有没有给孩子足够坚强的理由?是的,父母也不容易,可既然身为父母,不是天然就要比孩子承担得更多吗?面对自己的过失,有些父母会说:“我也是第一次做父母啊。”可孩子又何尝不是第一次做孩子呢?

老师:

饮爱而生,才懂得如何去爱

(李秋实,某重点中学教师)

知乎上有个提问:有出息的孩子是什么样的?

点赞很多的一条回答是这样:“考试拿第一,大学读重点,年薪上百万,娶妻白富美,嫁人高富帅,对父母孝敬感恩,对亲友慷慨大方。”然而,最底下有条留言——“为什么所有的父母都希望有个有出息的孩子,却从来不问问自己,你是不是有出息的父母呢?”是啊,为什么我们不问问自己,是不是有出息的父母呢?我們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做到了吗?

曾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父母和孩子相互打分。所有的妈妈给自己孩子打出的分数都不高,好一些的80分、70分,大部分孩子拿到的分数都是不及格,因为妈妈们觉得孩子身上的毛病太多了,挑食、拖延、偷懒、不爱学习……

而孩子对妈妈的评价怎样呢?在孩子眼里,妈妈是这样的——“我的妈妈很漂亮”“我的妈妈很辛苦”“妈妈变老了,我会很伤心”“妈妈不陪我,我会想妈妈”……总之,在孩子眼里,妈妈是满分,没有缺点,完美,无可挑剔。

看到孩子的打分,妈妈们除了感动,更多的是惭愧。

我们常问,最好的教育是怎样的?

在电视节目《少年说》里,有个男孩与妈妈的一段对话,给出了最好的回答。

男孩当着众多同学的面,神态大方地说:“我的妈妈是一位外卖员,每天起早贪黑、风吹日晒,都没能阻止她的步伐。但是很多人不尊重这份职业,有时会莫名其妙给差评,甚至无理取闹。一天妈妈送外卖,在最后两分钟送达了。虽说有些晚,可也是在规定时间内送达的。客人不满意,抓着我妈妈让她赔钱。我知道这件事后十分心疼,因为妈妈辛苦工作,却得不到别人的尊重。我希望大家都能给像我妈妈这样的人多一些善意,因为当你打开门的那一刻,看见的也可能是我爸爸捧在手里的‘小公主。”

妈妈是外卖员,在外人看来不那么风光,但男孩不介意,只心疼妈妈。当我们被孩子的真挚打动时,妈妈的反应则令我们明白,为什么她的孩子像天使。

妈妈并没有顺着儿子的话去抨击别人,而是告诉儿子:“谢谢你的理解和体谅,妈妈觉得很欣慰。其实,你说的是个别人,社会上还是好人多。比如下雨天或时间确实来不及了,有的客人会说你路上注意安全或时间到了你先点送达好了。不过,妈妈今天非常感动,没想到你不嫌弃妈妈做这份工作。”

那一刻,我终于看到教育的本质,不是特长多少、成绩好坏,而是发自心底的理解与爱。饮爱而生的孩子,才懂得如何去爱。

最后,再想起那个17岁少年跳桥的瞬间,我想说:母子一场,有今生无来世。每个父母都应该告诉自己,更应该告诉孩子:“我爱你,与你的成绩无关。”“我爱你,与你有无出息无关。”“我爱你,与你听不听话无关。”……

因为你的孩子,从来没有这样嫌弃过你。

专家:

我们都需要被看见和理解

(邱天,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17岁少年遭母亲批评而冲动跳桥的视频曝光后,众多网友说,现在的孩子太自我,太脆弱,太极端,太娇生惯养,太不理解父母……总之,太不值得同情。这种言论让另一些网友气得浑身发抖,发言抨击骂孩子的人冷漠无情,继而斥责该母亲不配做母亲。

这两种声音截然不同,但似乎又都很正义。然而,人世间有太多事情是不能用对错来评判的,因为人性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

生活中有个事实,我们不得不承认。那就是父母和子女本应是世间最亲密的关系,却常常隔着鸿沟,而这鸿沟有时绝望得让人想放弃跨越。为什么会有这道鸿沟存在,我这里不想回答。我想说的是,站在鸿沟两岸的父母和子女,他们背后各有各的故事,都应该被我们看见和理解。

1.孩子的绝望,超出你的想象

看这段视频时,我并没有像有些人那样感到震惊。因为我见过太多绝望的孩子,他们正在经历的孤独和痛苦,是很多成年人无法想象的。

在工作中,我看过两个孩子在沙盘室的表现。

一个孩子瘦瘦小小的,文静沉默,却在沙盘里活埋了所有的人,然后做出一个硕大的坟墓,外形跟西藏列山古墓一样。死寂压抑的古墓,正是他心灵的写照。另一个孩子话多活泼,用心创造了一个富有艺术气息的沙盘世界,然而顷刻间,毫无征兆的,将自己精心创造的世界一举摧毁。这个突然崩塌的世界,更贴合他在婴儿期经历的创伤体验。而父母带这两个孩子来咨询的诉求是:希望孩子写作业不拖延,不再对抗老师和父母……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正面临着怎样的深渊。

可能有些父母会问,如今的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他们的绝望和忧郁从哪儿来的?过去虽然物质匮乏,但子女与父母之间有一个安全距离,这个距离让孩子更自由。而如今,孩子往往被过度关注,他们与父母之间没有安全距离,他们什么都要听父母的,什么都不能自己做主,他们会感觉自己被吞噬了,没有存在感。此外,他们还承受着社会发展带来的集体焦虑、学校的各种攀比……

而孩子承受的各种压力,很少被父母真正看见。

2.所有的父母,都已尽了最大努力

我们常说,孩子的很多问题是父母造成的。所以刚从业时,我会因为心疼小来访者而对其父母心存不满。可是我发现,我的咨询工作经常会出现这几种情况:咨询工作突然被父母中断;孩子情况大有改善,父母对我却充满恨意;孩子表面上喜欢我,行为上却对我充满隐性攻击。

前两点好理解,可第三点让我难以理解:孩子从我这里得到共情和支持,为什么还会攻击我?后来我发现,因为他们捕捉到了我对他们父母的否定态度。

这点其实也很容易理解。比如,你常跟老公抱怨你父母的种种不是,但如果你老公敢跟着附和几句,你便火冒三丈,因为“除了我,谁也不能说我爸妈的坏话”。原来,孩子早已把父母的人格内化为自己的人格,如果有人评判我父母不好,就是评判我不好。

当我弄清楚了这一点,再接待小来访者和他的父母时,我便有了更多的发现。我发现,每一个父母能做到现在的样子,真的已经尽了他的最大努力。

很多父母,童年遭遇创伤,少年阴郁多雨,成年压力重重,他的内心从未被滋养,但他还是拼尽全力,想让孩子过得好一些。尽管表面,父母和孩子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难以相互理解,但他们无意识中的链接依然是最亲密的,是任何人都无法介入的。

但是不得不说,来自父母的鼓励和认可,是孩子最珍贵的宝藏。孩子会因为父母的支持变得勇敢,也会因为父母的肯定变得自信,而得到父母尊重和理解的孩子,则会成长得更加坚强。在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说一句“爸妈理解你,我们也有犯错的时候”,在孩子受委屈的时候说一句“孩子,爸妈在呢,我们保护你”,并没有多难,却非常重要,父母千万不要在这方面吝啬。

最后,希望大家都要记住:每个生命都值得被爱、被尊重,不论父母还是孩子。

【编辑:杨子】

猜你喜欢

男孩母亲妈妈
亲爱的“老男孩”
差不多男孩
鸟妈妈
给母亲的信
我的妈妈是个宝
不会看钟的妈妈
瓶中妖怪
妈妈去哪儿了
悲惨世界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