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与MRI增强扫描诊断透明细胞软骨肉瘤的临床价值
2019-09-17刘恩彭
刘恩彭
菏泽市第二人民医院CT室,山东菏泽 274000
透明细胞软骨肉瘤是临床上一种非常少见的肿瘤亚型,其恶性程度可分I~II两级,多发于股骨近端、短骨的骨骺或骨突以及肱骨近端等部位,当前临床上对于该病的发病原因还未明确[1-2]。该疾病肉眼常为红色或者血色,偶尔伴随颗粒状骨类物质,镜下检查能见到肿瘤成叶状组织,而透明细胞核存在于中心部位。当前临床上多采用手术式治疗透明细胞软骨肉瘤,但术后容易复发率,且临床诊断难度较大,除了早期X线表现为溶骨界限区之外,常规影像学检测均无明显表现[3-4]。近年来,随着现代影像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放射线检查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疾病诊断治疗中,透明细胞软骨肉瘤的诊断水平也有了明显提升,其中CT与MRI磁共振成像在该疾病的临床诊断中应用最为广泛。故此该文选取了2017年7月—2018年7月期间,到该院就诊疑似为的透明细胞软骨肉瘤的患者90例,就CT与MRI增强扫描在透明细胞软骨肉瘤临床诊断中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并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到院就诊疑似为透明细胞软骨肉瘤的患者90例,以随机方式分为对照与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男25例,女20例;年龄在22~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8.67±6.41)岁;病程在 9个月~12年之间,平均病程为(6.23±1.31)年,对照组患者采用CT检查。观察组患者男27例,女18例;年龄在23~7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9.18±6.63)岁;在病程10个月~13年之间,平均病程为(6.36±1.42)年,观察组采用MRI增强扫描。
上述所有患者均经过病史询问、临床检查存在不同程度局部压痛、关节积液、关节活动受限以及肢体麻木等临床症状,且肿瘤内能见不透X线钙化;所有患者均已排除20以下,80岁以上的患者,处于妊娠期或者哺乳期者,检查部位行过手术者,患有肝肾系统、胃肠道、神经系统以及心脑血管等重大疾病者,心脏内带有起搏或者体内存留金属物品者,CT、MRI检查所用药物过敏者,无法配合检查者;该次研究由该院伦理委员会同意开展,所有患者及家属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经组间对比两组患者在基础资料方面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实施下一步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CT检查。具体为:使用64层螺旋CT行轴位或者冠状位实施平扫与增强扫描,扫描层厚度与层间距设置为5 mm;对比剂采用370 mgI/mL的碘必乐,剂量为50 mL,流率设置为3~5 mL/s。观察组患者采用MRI进行检查。具体为:采用GE Signa Excite II 1.5T超导磁共振成像MRI系统,扫描层厚度设置为5.0 mm,层间距设置为1.0 mm;平扫扫描参数分别为:FSE T1WI设置的 TR 为 500~600 ms,TE为 10~30 ms,FSE T2WI设置 T 为 2 000~4 000 ms,TE为50~120 ms,子密度脂肪的抑制序列 FRFSE设置 TR 为 2 000~4 000 ms,TE 为 15~30 ms,TI为 150 ms。MRI采用FSE T1WI实施增强扫描,对横轴面、冠状面与矢状面进行扫描,对比剂采用0.1 mL/kg的钆喷葡,剂量为15 mL,注射的流率为2 mL/s。同时两组患者均进行病理组织检查。
1.3 观察指标
结合PAS染色、病史、X线以及肿瘤病理等具体检查结果,分析两组患者透明细胞软骨肉瘤的确诊情况,透明细胞软骨肉瘤具体部位、形态以及增强扫描征象。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所获的所有数据均通过SPSS 19.0统计学软件统计处理,计数资料用[n(%)]表示,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用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透明细胞软骨肉瘤确诊情况比较
诊断结果显示,对照组6例患者确诊为透明细胞软骨肉瘤,确诊率为13.35%,观察组患者共8例确诊为透明细胞软骨肉瘤,确诊率为17.77%,两组患者的确诊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组患者透明细胞软骨肉瘤确诊情况比较[n(%)]
2.2 两组患者的透明细胞软骨肉瘤的部位及形态对比
诊断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透明细胞软骨肉瘤中均以股骨部位居多,且形态大部分为叶状。如表2所示。
表2 两组患者的透明细胞软骨肉瘤的部位及形态对比[n(%)]
2.3 两组患者增强扫描征象对比
扫描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透明细胞软骨肉瘤多为溶骨性破坏、点状钙化,其中对照组共5例患者显现不均匀分隔状强化,观察组共8患者呈不均匀分隔状化。如表3所示。
表3 两组患者增强扫描征象对比[n(%)]
3 讨论
透明细胞软骨肉瘤是软骨肉瘤中比较罕见的类型,其发病率在软骨肉瘤中大约占到了2%,病灶多存在于长骨骨端,病程发展较为缓慢,恶性较少。早期病灶相对较小,经X线检查偶尔可见少量硬化带,细胞间产生类似于软骨的母细胞瘤 钙化点,表明软骨性肿块;后期会发生膨胀以及髓内浸润,进一步引发局部骨皮质损伤,临床诊断容易和骨母细胞瘤、转移性透明细胞癌、良性软骨母细胞瘤以及动脉瘤样股囊肿等疾病混淆[5-6]。
CT主要是由黑-白的不同灰度像素依据一定数目排列构组成,可对多个层面进行连续性扫描,多各个角度对器官与病变之间的联系进行查看,多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其中的螺旋CT可以得到比较清晰与精细血管重建图像,应用于关节病变检查,尤其早病变有无软组织累及、重叠以及关节积液等疾病检查中效果较好[7-8]。但是CT辐射剂量与的常规X线机相比要大,因此,如果要对肌肉、骨骼系统进行检查,可选择MRI;MRI出现后,在骨、关节、软组织病变等疾病诊断中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成像的参数与高密度组织分辨率以及组织密度对比范围均明显高于CT,可以将患者神经、肌腱、软骨、韧带以及血管等清晰的显示出来,应用于透明细胞软骨肉瘤的分辨与确诊中效果十分显著[9-10]。但是MRI的成像速度与CT相比要慢,且在患者软组织病变的定性诊断中无明显效果,实施查查时容易受到患者自主或者不自主活动的影响,出现伪影,对诊结果的准确造成影响,此外,MRI对于的急性创伤、小儿、剧烈疼痛等无法良好配合检查的患者实施检查时,其准确率以明显低于CT检查。因此,在对透明细胞软骨肉瘤患者进行诊断时,CT和MRI两种方式各有自己的优势与缺点,需要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佳的诊断方式。如条件允许,可采用X线摄片、CT以及MRI三者联合诊断,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率,为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准确依据。
该次研究显示,对照组6例患者确诊为透明细胞软骨肉瘤,确诊率为13.35%,观察组患者共8例确诊为透明细胞软骨肉瘤,确诊率为17.77%,两组患者的确诊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研究结果与赵德政等[11]人的研究结果对照组确诊率14.89%,研究组10.64%基本一致;且两组患者的透明细胞软骨肉瘤中均以股骨部位居多,且形态大部分为叶状,在增强扫描征象方面,两组患者的透明细胞软骨肉瘤均溶骨性破坏、点状钙化患者居多,这一结果也与赵德政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此外,对照组共5例(83.33%)患者显现不均匀分隔状强化,观察组共8例(100.00%)患者均呈不均匀分隔状强化,该结果与李正金等[12]人的究结果85.71%、100.00%一致。
综上所述,CT和MRI增强扫描应用于透明细胞软骨肉瘤临床诊断中均能够取得较好的诊断效果,但是MRI征象中透明细胞软骨肉瘤主要表现为T1信号中等强度、T2信号强度则为高等,不均匀分隔强化更为显著,细胞病变边界相对清晰,病变范围较大;而CT检查中皮质破坏与钙化形状则显示得更为清楚,因此,在实际诊断中需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诊断方式进行灵活选择,以提升临床诊断的准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