窄带成像放大内镜在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中的应用
2019-09-17凌俊
凌俊
句容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江苏句容 212400
上消化道恶性肿瘤是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以胃癌和食管癌最为多见,2017中国癌症流行病学数据显示,发病率分别居我国恶性肿瘤第4位(包括贲门癌)和第5位,占比10.50%和7.53%[1]。目前,临床治疗上消化道恶性肿瘤以手术切除为首选,但是由于此类疾病早期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常导致治疗时机延误,而临床研究已经证实,越早手术治疗上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预后改善效果越理想,越有利于延长生存期[2]。以胃癌为例,有报道指出,I期患者手术5年生存率超过90%,II期约为50%,III期则不足30%,因此早期发现和诊断上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十分必要[3]。窄带成像放大内镜(NBI-ME)是近年临床兴起的消化道内镜诊断技术,可精准观察消化道粘膜上皮并显示上皮血管网形态,在诊断消化道早期恶变方面独具技术优势[4]。文章现以2017年1月—2018年12月该院117例患者为例,分析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取该院117例上消化道病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纳入标准: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腹部胀痛、反酸、烧心、恶心以及咽部异物感、胸闷不适、食物下咽哽噎、胸骨后灼烧样等症,内镜示胃溃疡或食管异常,临床怀疑上消化道恶性病变可能;行胃镜下切除或手术切除病理组织学检查;诊断资料齐全。排除标准: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禁忌证。实验组(59例):男31例,女28例;年龄 47~85 岁,平均(61.4±9.3)岁;食管病变 20例,胃病变39例。对照组(58例):男28例,女30例;年龄 46~88 岁,平均(60.7±10.5)岁;食管病变 21 例,胃病变37例。两组基线资料相当(P>0.05),具有可比性。该研究获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 (普通白光内镜检查):患者常规内镜检查,进镜前15~30 min口服盐酸利多卡因胶浆(H10880008) 和西甲硅油乳剂 (Berlin-Chemie AG,H20160184)8 mL,以减轻患者诊断不适,提高内镜下视野清晰度。检查依照普通内镜检查规范进行,采用白光模式,于可疑病灶区获取粘膜组织样本,常规送病理科活检。
实验组(NBI-ME检查):该组内镜检查一般准备同对照组,常规完成内镜观察后,对可疑部位复行NBI-ME检查,观察病变部位、数目、累及范围、整体形态、腺管开口部形态(Pit)及微血管情况等。食管病变基于井上分型标准提出的浸润层次指导镜下诊断及靶向活检,该标准依据NBI下粘膜表面微血管变化(IPCL)分类,胃病变基于微血管结构(V)与粘膜表面微结构(S)分型标准指导镜下诊断及靶向活检。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对比评价两组图像效果,效果评价从病变轮廓、微血管形态、粘膜表面结构3个方面进行,依据不清楚、模糊可见、较清晰、非常清晰分别记 1、2、3、4分,各项取均分比较。井上分型标准[5]:NBI示IPCL排列整齐,头尾一致,分布稀疏——I型(正常);IPCL排列基本整齐,个别扩张——II型(炎症);IPCL排列基本正常,轻微扩张伴密集——III型 (低级别上皮内瘤变);IPCL排列混乱,分布密集,环形增粗——IV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IPCL排列混乱,密集、扩张、扭曲,形状不一,甚至高度破坏和消失——V型(癌变)。V-S分型标准[6]:依据NBI-ME所示,将微血管结构分为规则、不规则和消失三类,将粘膜表面微结构分为规则、不规则和消失三大类,以不规则微血管结构或不规则粘膜微结构伴分界线为早期胃癌诊断标准。基于活检或手术病理金标准(未切除病变者基于内科治疗有效或长期随访结果为金标准),评价两组诊断准确度。
1.4 统计方法
以SPSS 21.0统计学软件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图像清晰度评价
实验组病变轮廓、为血管形态与粘膜表面结构显示清晰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图像清晰度比较
2.2 两组诊断结果比较
基于金标准,实验组诊断准确51例,误诊8例,包括诊断高估 3例,诊断低估5例,诊断准确率86.44%,对照组诊断准确43例,误诊15例,包括高估6例,诊断低估9例,诊断准确率74.1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30,P<0.05)。两组病理诊断结果见表2。
表2 两组病理诊断结果统计
3 讨论
早期发现高级别瘤变与早癌是临床诊治消化道肿瘤的重点,对提高手术疗效、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7]。内镜下观察和活检是现阶段临床诊断和判定消化道有无恶变及恶变倾向的主要方法,准确定位病变并获得理想的活检样本是关键[8]。既往,临床使用普通白光内镜进行消化道检查,能较好的显示消化道粘膜结构,但是其无放大功能,故在显示消化道微小病变及组织形态微改变方面的结果欠理想[9]。放大内镜(ME)有变焦放大的功能,可以突出显示消化道粘膜细微结构,利于发现白光内镜难以发现微小病灶。该次临床研究在放大内镜基础上联合窄带成像技术(NBI)诊断上消化道早期及癌前病变,该技术是近年兴起的内镜新技术,仅取普通内镜光源发出光波中的窄带广谱进行疾病观察和诊断,联合放大内镜应用,可以更精确的观察到消化道粘膜上皮形态以及上皮血管网分布与形态,从而更好的为临床诊断上消化道良恶性病变提供图像依据,而且据此进行组织学检查,能够为活检取样提供更加精确的靶向引导,进而提高活检标本取样质量,提高内镜诊断准确率[10]。该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NBI-ME下诊断观察,病变轮廓、为血管形态与粘膜表面结构清晰度均高于对照组,基于金标准,实验组诊断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准确率(86.44%)显著高于对照组(74.14%),与文献报道NBI-ME定性诊断消化道病变的准确率(87.0%)基本一致[11],肯定了NBI-ME联合诊断的临床价值与应用优势。不仅如此,近年国外有学者根据胃粘膜微血管及表面结构形态提出NBI-ME诊断早期胃癌的VS分型,基于该标准,NBI-ME定性诊断早期胃癌的准确度达95%以上[12],考虑与NBI-ME观察精细,能进一步观察黏膜血管、腺管开口等细微结构有关。
综上所述,窄带成像放大内镜能更清晰的观察消化道病灶微结构,可以提高早期及癌前病变诊断准确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