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中心静脉压在产科失血性休克治疗中的临床价值研究

2019-09-17楠,陈

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 2019年18期
关键词:凝血酶原失血性补液

李 楠,陈 芹

(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产科,山东 枣庄 277500)

产科出血具有较大的危害性,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因素,临床常为患者快速大量地补液,进而帮助患者尽快恢复血容量,但根据近年来的研究显示,输液过多可能会导致血液过度稀释,进而加快血液流失,还可能会引发肺水肿、凝血功能障碍等症状[1]。因而本文对低中心静脉压在产科失血性休克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具体见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期间在我院产科进行治疗的100例失血性休克患者纳入研究,年龄区间22~36岁,中位数年龄(28.7±2.8)岁。按照就诊先后的顺序将所有患者均分成研究组和参照组,对比两组患者常规数据,差异为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监测生命体征、寻找失血原因、保证呼吸顺畅等常规治疗,并且所有患者均进行中心静脉置管,将中心静脉通路开通,便于进行治疗。参照组接受常规液体复苏治疗,对其进行快速足量的补液,将收缩压维持在90 mmHg以上,将中心静脉压维持在5~12 cmH2O,同时为患者补充足量的红细胞、胶体液和血浆。研究组则应用以低中心静脉压为中心的限制体液复苏治疗方式,为患者补充1000~1500 mL的等渗液体,并按照1:2的比例为患者补充胶体液,当患者中心静脉压到达1.5 cmH2O时,将输液速度降低,并控制晶体液的注入量[2]。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的凝血酶原时间(APTT)、血红蛋白(Hb)和血气剩余碱(BE)的数据。

1.4 统计学处理

对本次研究所得数据予以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处理,对两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的凝血酶原时间(APTT)、血红蛋白(Hb)和血气剩余碱(BE)进行对比,对比以(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并予以t检验,差异性为P<0.05时验证了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研究组患者治疗期的相关数据均显著优于参照组,并且结果为P<0.05的差异性,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期相关数据对比

3 讨 论

导致产妇在妊娠期以及围产期出现出血情况的因素较多,包括异位妊娠、胎盘前置、不完全流血或是产道受损等,如未能及时对产妇进行止血,会引发出血性休克,症状严重的会威胁到产妇的生命安全[3]。产科失血性休克治疗方案的重点是找到患者失血原因并尽快为患者进行体液复苏。以往临床主要采用以快速大量补液为主的复苏手段对患者进行治疗,其治疗目标是将患者的中心静脉压提升到5~12 cmH2O、将收缩压提高至90 mmHg以上,同时帮助患者恢复有效血容量。但通过大量研究表明,在出血并未得到控制的前提下,进行快速大量的补液会加速血液的流失,并且还会引发稀释性凝血功能障碍。基于以上原因,低中心静脉压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近年来已逐渐被临床认可并被应用于治疗中。该种复苏方式与常规复苏治疗方式不同,患者的中心静脉压通常保持<5 cmH2O,当中心静脉压处于0~4 cmH2O水平时,动脉收缩压仍然能够保持在90 mmHg以上,不会对重要器官的灌注造成影响。

综上所述,将低中心静脉压在产科失血性休克治疗中,能够明显改善产妇出血的情况,对于促进患者的康复,改善患者的预后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还能够避免血液资源浪费,因而建议可以广泛应用。

猜你喜欢

凝血酶原失血性补液
早期液体复苏不同补液速率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预后的影响*
分析妇产科治疗失血性休克治疗的相关手段
肝硬化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及血小板检验的临床价值
车祸创伤致失血性休克的急救干预措施分析
血清异常凝血酶原检测对原发性肝癌诊断的临床价值
如何用好口服补液盐
孩子高热易脱水,备点口服补液盐
超声造影定量分析急性失血性休克肾血流灌注的实验研究
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与凝血酶原时间的临床检验价值
血清生化指标及凝血酶原时间在妊娠肝病患者检测中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