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素质模型促进国有企业党务工作研究
2019-09-16李凯周
李凯周
摘 要: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国有企业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对社会稳定发展和经济效益提高都起着有力的支撑作用。所以国有企业内部党务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高,能够在企业发展中充分发挥其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国有企业党务工作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素质模型 国有企业 党务工作
一、素质模型概述
素质模型的概念引入后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应用,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已经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也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管理手段。在绩效中引入素质概念,主要是是针对任何可计数或被测量的知识、价值观、态度、动机、行为技能、形象或是特质等,并按照一般或优秀对普通者和卓越者进行区分。而素质模型则是将一系列素质进行组合,使个体在特定的组织条件下,确保其能够胜任相应的岗位职责,其中技能、知识、动机等都是重要的要素之一[1]。
二、素质模型在党务工作研究中的意义
国有企业的运营发展通过党务工作的引领、策划、执行和落实,得到有力推动和保障,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所面临的内外环境更为复杂,对党务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素质模型的有效应用,在党务工作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提升
国有企业党务工作的工作者的配置、选聘以及教育培训计划都可以借助于素质模型进行完成,党务工作人员能力、素质和意识提高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使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得到提高,在推动党组织建设、为群众服务、促进和谐、凝聚人心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2]。
(二)规范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
通过感悟工作者的素质模型,能够使为人民服務的宗旨贯彻落实,使党务工作人员的服务能力、水平和意识得到有效提高,对群众和企业需求的了解更加积极主动,同时对党务工作的针对性也大幅度提高。另外,在党务工作人员的胜任要求和胜任标准上,通过素质模型可以进行明确,工作行为和工作方式更加规范;党务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工作意识,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通过素质模型得到有效提升,使党组织的创新发展得到实现。
三、素质模型建立
首先素质模型的建立需要基于企业文化、发展阶段、发展目标以及人员结构,通过对其的仔细分析,对符合企业发展的党组织系统性要求予以明确;对党务工作人员的工作要求和工作职责进行认真分析,对胜任职责的关键行为和核心能力进行整理和提炼,通过普通工作者和卓越工作者之间工作要求和差异,对相应的措施和方法进行选择;通过问卷调查法,实地观察法,事件访谈发等调研形式,并采用专家系统数据库、全方位评价、专家小组讨论等方式,对选取的普通工作者和优秀工作者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根据最终调研结果,根据数字特征出现的相关性和频次,并对其在工作中所产生的影响权重进行评估,同时对相关素质按照相应的纬度进行分类,从而对基础素质模型进行构建;通过对其定义进行校验等方式,仔细评估基础素质模型,确保素质模型对行为描述的准确性、针对性和有效性[3]。
四、素质模型在党务工作中的应用
(一)聘用选拔
基于组织需求、党建需求以及企业发展需求,素质模型得到有效构建,明确说明和界定了党务工作人员所需具备的各项资质,利用素质模型,将党务工作者应具备的素质与备选的党务工作人员实际情况进行比照,使党务工作者选择聘用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得到提高[4]。
(二)教育培训能够继续明确
在素质模型中,对党务工作人员所应具箅的工作素质进行了规范化、标准化、有效化的界定,教育培训计划基于此基础进行安排和实施,使教育培训的有效性得到提高。另外通过素质模型中界定的工作能力和素质水平与党务工作人员的实际情况相比照,能够使行为差距、能力差距、业绩差距得到更清晰地体现,有助于培训的针对性提高[5]。
(三)绩效管理
在绩效管理方面,通过素质模型的应用,使考核标准实现标准化、定量化和明晰化。通过素质模型和绩效考核,使党务工作者更明确努力的方向和自身的差距,使企业绩效管理得到有效推动,同时提高党务工作整体业绩的目标得以实现。
结束语
国有企业的发展对于国家经济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党建工作的创新,对于国有企业的改革深入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素质模型在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有效的促进了党务工作的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提高,通过在人员选拔聘用、教育培训以及绩效考核方面的应用,使党务工作实现规范化、科学化的发展得到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 刘为. 以素质模型促进国有企业党务工作研究[J]. 中国领导科学, 2016(2):36-37.
[2] 体萍. 国有企业党务管理工作探索[J].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4(4):53-53.
[3] 范建国. 国有企业党务工作者队伍职业化建设研究[J]. 低碳世界, 2017(4):279-281.
[4] 樊亚娟. 国有企业党务管理问题研究[J]. 青年与社会:中, 2014(3):24-24.
[5] 李启平. 能力素质模型在国有企业党群工作运行机制中的创新运用[J]. 现代企业文化, 2016(32):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