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辅助翻译在翻译教学中应用的文献综述
2019-09-16赵逸超
赵逸超
摘 要:计算机辅助翻译作为一种有效的翻译手段,近年来在英语翻译专业学生的翻译教学中得到了普遍应用。在翻译教学中引入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能够引导学生对该项技术有正确认知,并在翻译实践中加以应用,提高翻译能力。在梳理、分析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本文总结了计算机辅助翻译在翻译教学中应用的研究现状、教学模块设计、教学困境与应对策略、优劣势、发展方向等,以期为我国有关计算机辅助翻译以及翻译教学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翻译 翻译教学 研究现状 困境与策略 未来展望
引 言
一、国内计算机辅助翻译与翻译教学文献分布情况
(一)献总分布情况。以CNKI全文数据库为文献来源进行检索,检索时间为2006年4月至2019年5月,得到中文学术论文165篇。2006年以前国内对于计算机辅助翻译与翻译教学的研究几乎为空白,此后几年研究增多,文献数量呈波动式上升趋势,说明国内对计算机辅助翻译在翻译教学中应用的研究越来越重视。
(二)文献研究视角及研究层次分布。我国计算机辅助翻译在翻译教学中应用的研究视角大致分为五类:第一类是一种或多种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第二类是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在翻译教学中的现状与反思;第三类是计算机辅助翻译教学面临的困境与对策;第四类是计算机辅助翻译应用于翻译教学的利弊分析;第五类是“互联网+”时代计算机辅助翻译应用于教学的研究及其发展前景。
二、计算机辅助翻译研究与教学分析
(一)计算机辅助翻译定义及课程开设背景。Computer-aided translation(CAT)技术的核心是翻译记忆和人机交互技术,本质是译员借助计算机软件平台自主完成翻译。比较著名的CAT软件包括SDL Trados、SDLX、Déjà Vu等。近年来,国内外语言服务市场的迅猛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高校对翻译专业人才的培养。自教育部于2006年设置本科翻译专业(BTI)并批准三所高校试办招生以来,翻译学科的发展翻开了新的篇章。与此同时,翻译市场需求和行业形式不断向多元化、个别化和多变化转变。
(二)计算机辅助翻译教学研究现状。自1978年以来,我国外语界发表的论文中与现代技术相关的翻译教学论文数量逐年增加,其中涉及 CAT 技术、机器翻译(MT)技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及语料库等主题(古煜奎,邵曦瑶,2015)。王华树(2012)通过阶段性的调研发现,在世界范围内,国外已经有120多所院校开设了翻译技术相关课程。国内的CAT研究与教学呈现出“两热两冷”局面:两热指CAT研究起步早、竞争热,译员和翻译机构应用热;两冷指理论和应用研究冷,学院翻译教学冷(徐彬,2009)。
1.教学模块。2004年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每年秋季学期,给全院英语专业语言学金额翻译方向的一年级硕士研究生开设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主要分为机器翻译和计算机辅助翻译史、计算机辅助翻译的原理、广义与狭义的翻译工具等8项内容(钱多秀,2009)。山东师范大学是国内较早在本科及研究生阶段开展CAT教学实践的院校。2007年起,教学内容体系包括:模块一翻译信息技术;模块二术语工作;模块三CAT系统应用(徐彬,2010)。朱晓敏(2010)将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柯平教授为语言学和翻译研究方向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开设的语言与翻译技术(LTT)课程的教学模块进行了整理。王华树、刘明( 2015)则建议将MTI的技术课程群大致分为十个课程: 计算机基础、现代信息检索、现代语言技术与实践、术语管理、机器翻译原理与应用、技术文档写作等。
2.CAT教学困境与应对策略。(1)MTI学生计算机整体水平薄弱。翻译技术课程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而MTI专业招收多数学生是文科背景出身,计算机水平相对薄弱。针对该问题, 除BTI计算机教育相关部门做好工作之外,也可在生源方面做些控制。例如在全国性的翻译资格考试中适当加入翻译技术模块的考核或在MTI在复试中加入计算机文化知识和技能考核内容,择优录取。(2)软硬件基础设施滞后。计算机辅助翻译系统价格高昂,文科类的学科教学与科研经费有限,若没有特殊政策,资金难以得到保障。文献调查研究显示,国内一些开设CAT课程的大学,实验室软硬件设施无法满足现实需要。翻译技术教学需要争取校方或主管部门更多的支持,实现可持续发展。(呂立松,穆雷,2007)(3)教学内容取舍不当。目前系统的、实用性的翻译技术教材比较欠缺,翻译技术课程在内容取舍方面可能面临内容过于空泛简单、理论过于难懂不实用两个问题,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学生吸收能力与实践操作需求,灵活调整课程内容。
三、计算机辅助翻译在翻译教学中应用存在的不足与研究展望
(一)研究不足性。1.从中国知网的文献数量看,计算机辅助翻译在翻译教学重的应用研究总体呈上升趋势,从2006年的4篇到2019年的165篇,但该领域研究文献质量参差不齐,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数目相对较少。2.国内学者对计算机辅助翻译在翻译教学中应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MTI方面,涉及BTI领域的研究较少。3.对于计算机辅助翻译应用于翻译教学的研究普遍基于教师视角,基于学生视角的研究不多,对于计算机辅助翻译在翻译教学中应用的有效性、可操作性研究却寥寥无几。4.在所有计算机辅助翻译在翻译教学中应用的研究中,90%以上均采用理论分析方式,通过逻辑分析,以思辨为主,缺少以计量数据展开的实证分析,可信度有待提升。
(二)研究展望。1. 增强计算机辅助翻译在翻译教学中应用的有效性及可操作性研究分析,提高研究的新意与质量。2. 拓展研究方法,试图以计量的方式、数据的方式加强计算机辅助翻译在翻译教学中应用的研究分析,为其发展提供新思路与参考。
四、“互联网+”时代CAT翻译教学发展方向
(一)确立CAT的核心位置。CAT与翻译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是在翻译市场立足不可或缺的条件,应将其设为一种基础性课程,其他笔译实践课程均以CAT作为技术依托展开,使CAT与翻译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真正由翻译专业课程的边缘课程变为核心课程,更好地达到培养应用型翻译人才的目的。
(二)实现网络化教学。目前,许多 CAT 软件都实现了网络协同功能,比如 Déjà Vu X、Wordfast 等,可以经由局域网或广域网共享翻译记忆库和术语库等;而像 Across 等,则将整个翻译管理流程网络化,能够实现翻译项目管理级别的网络协同;谷歌译者工具包实现了广域网条件下翻译的实时协作。
五、结语
翻译的职业化、产业化、技术化时代背景对翻译的重新定义和定位带来了影响,同时也对高校翻译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应充分认识到计算机辅助翻译是翻译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结合翻译职业化时代背景和翻译市场需求,以CAT教材建设为重要切入点去思考与探索CAT课程和广义翻译技术类课程建设模式,以培养出更多应用型、高素质的职业化语言服务人才。同时也必须意识到,计算机辅助翻译的局限性,译者仍然是翻译活动的主体,在计算机辅助翻译的整个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对于人际交互协调,保持语意连贯,统一译文风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吕立松,穆雷.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与翻译教学[J].外语界,2007(3):41.
[2] 徐彬.CAT与翻译研究和教学[J].上海翻译,2006(4).
[3] 徐彬.翻译技术教学新谈[A].当代外语研究,2017(5):96-101.